宋小丹 刘大治
一、概论
树皮、草根、贝壳、羽毛、通草、麦秸、木石等等自然材料,利用它们天生的质地、纹理,经过一番设计、加工,制成了工艺美术品。它们不但以其特有的韵味表现了美。而且以其材质体现了人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改造大自然的智慧。
吉林树皮画,采用桦树皮为原料,材质粗细对比很强,韧如皮革,易于施刀;虽纤如毫发而不断,虽经多年而柔润如初,且容易粘接、染色,制作时非常方便。更兼吉林地区原料来源充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简直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瑰宝。因此,吉林树皮画能够健康地成长为工艺百花中的一朵奇葩。
二、吉林树皮画的历史
桦树皮工艺在吉林由来已久。远在明代,我国科学家宋应星(1587一?)便在其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记载了“辽东”一带的桦皮制物。而“辽东”即为今吉林省长白山一带。长白山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求生存的过程中,就地取材,利用轻软柔韧的桦树皮制造各种用品。在其衣食住行、渔猎耕织中广为应用。
在清代,桦皮制品由民间步人宫廷,不但宫娥彩女们使用桦皮制的梳妆奁(音连),连位极人尊的皇帝也使用桦皮制的马鞭、弓箭套、剑囊等,这些御用之物作工极精。嵌有珠、宝、镶的银箍,成为稀世之宝。为了得到大量的桦皮贡品,清统治者在民间设立了加工征集点,有大批工匠为宫廷制作,吉林市近郊“桦皮厂”即是这样的作坊,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据(吉林志略):“吉林诸山,……向有桦皮屯……人贡制箭袋,鞭把,鞍冁。”
三、树皮画的艺术处理
树皮画系采用中国画章法,在制作前所用树皮均要熏蒸消毒,下面分别叙述之。
1、山石法
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加以概括而创造出皴法这种表现程式,其中常用的有披麻皴、斧劈皴、卷云皴、解索皴、折带皴等等,这些皴法几乎都能在桦树粗表皮中“找到。”
占有中国山水画较大比重的山石、沟壑、岩脚、滩岸、土坡等即用上述方法表现,当然这里包含有作者的国画修养问题。
2、楼台法
自宋人以来的工笔界面,现存的古建筑物均可成为范本。有楼台、殿阁、塔桥、亭榭以及反映农家景物的茅屋、农舍、舟车等,只要构思合理,精巧的制作即与上述构成“天然与人工”、“粗率与精妙”的鲜明对照,无不涉笔成趣,但要注重建筑物的结构和时代特征。切忌东挪西凑,否则会削弱艺术性。
3、树木
用较粗的树皮刻制不同树种。不同形态的枝、干。大的树干也要先做浮雕式的纸胎,然后按树根、主干、疤节等结构逐次粘贴,注意材料的纹理与顺序应与长势相应。叶子的做法是把涂好色的材料,用小尖刀一个个刻好,要大小均匀、适宜,生长合理。松树的针叶可刻成一放射形,也可刻成扇形。阔叶可刻成一小组,远树的树冠刻成邊缘不整的一片。粘的工序也是有零件到部件再到整树。注意长势,一般树冠上半部枝叶朝阳向上,下半部叶子繁茂枝不承重,有下垂的档向,如表现风势、雨势,则枝叶方向一致。
4、水法
倒挂的飞瀑、湖海的远近水面、激湍的溪河等水的表现,其法多为留白,以水边之土石衬托,意到而笔不到。处理得好,整个画面有动势,不可忽视。
5、其它
还有许多点景之物,如行走山径间、小桥上,或在楼台上的人物;飞翔栖息的仙鹤、鹰隼;山野中的虎豹熊鹿;田舍中的禽畜以及花草等,制法大同小异。也可将这些东西特写独立成画,则需要更深入细致的刻划。为了增加质感。可采用鹅翎管;鸟兽的眼可用小豆、玻璃珠、松香滴;兽毛皮可用树基子;兽须、虫须可用毛发;花蕊可用生丝等等,不影响大局。
6、装桢
树皮画的装祯如同国画德行装裱,可以更好地衬托画面,所谓“三分画七分裱”,即是这个道理。
背极板:是整个画面的依托,对画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采用光洁优质的胶合板,用细砂纸擦光后,涂稀胶腻子刮平,干后再用细砂纸擦,如此不少于三遍,表面子整为止。然后涂刷底漆,也不少于三遍,漆的干稀程度、清洁与否,以至施工场所是否清洁、通风、无尘等因素直接影响工件质量,
衬框:处理同背板,但设色耍讲究。
外框:有原色框、混色框两种。可根据不同内容使用。
7、组装
这是关键一道工序,决定画的构图、气韵,先根据图纸选好原料,清除树皮表面的污垢、浮土、碎屑,按图摆好,反复调整,直到满意为止,然后用浓稠的乳白胶固定。如果树皮较厚,不容易贴实,可以用大头针暂时钉住。注意在两块树皮的交接处要保持自然,纹理要统一。
装好画面后,在清洁、干燥通风所谓室内静置半日,再除去大头针。
题款、盖章:应在画面的上部空白之处,不要在件与件中间的空白处。加盖之章应与字的大小相近,应选用较规矩的图章,以增加工艺味。内容应有诗意,避免直来直去,象画面说明的一样,
确认画面粘牢后,在背板背面用木棍敲击数下,以震落游离的碎屑、尘土,并起到检查粘牢与否的作用,并及时装好,注意糊好背面的装缝,防止尘土钻人。这样一件作品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