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宇
纺织业是我国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绿色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强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能否持续稳步地发展纺织业出口贸易,亟待进一步研究。
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是一个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市场进退障碍、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等,其中前三项是影响市场结构的最基本因素。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市场集中度包括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这里采用卖方集中度。它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所占的销售份额。集中度越低,市场支配势力越小,竞争程度越高。市场集中度(CRn)一般定义为行业内市场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销售额(或企业资产、生产量等)之和占整个行业相应指标总数的比例。CRn的取值范围为:0<CRn<1。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竞争情况,因此以出口市场为背景,测算纺织品出口市场的绝对密集度,以企业的出口额为测算对象。因此,其计算方法为:
CRn=第1年出口额前n位企业出口总和/第1年出口总额
出于增加样本空间的考虑,本文采用CR4指标大致衡量纺织品出口市场的竞争情况,通过上式可以计算得到1992~2005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市场集中度CR4,如图1所示。(图 1)
图1 1992~2005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从图中不难看出,近年来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出现下降的趋势,从1992年0.48降到2005年0.037,约为1992年的1/10,可能受到政策调整和国际经济低迷的影响,其中1996年和1997年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自1998开始,市场集中度降至0.1以下,且波动不大,持续偏低。这些也从出口市场的整体角度,证实了学者们对纺织行业过度竞争的论断。
(二)产品差异化分析。产品差异化是指行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商品的物理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产品间存在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际上是生产同种产品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竞争的关键在于产品的差异化。
我国纺织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导致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和销路的产品。
(三)进入退出障碍分析。进入退出壁垒简要地说,是指潜在的进入者进入产业时或行业的在位者要退出该产业时所必须承担的成本或面对的障碍。总体而言,纺织产业技术含量不高,资本开支占成本的比重很小,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同时行业退出壁垒亦很低。但是,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遇到了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具体体现在:国际贸易保护形式趋于多样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转移、低成本优势渐逝等。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根据市场环境采取相应行动的行为,它由市场结构决定,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
(一)价格行为。定价行为是企业行为的重要内容。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纺织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化的市场,因为缺乏政府指导和行业自律,常常在出口中出现同业间过度竞争互相打压、在国际市场上集体遭遇反倾销的尴尬局面。由于生产资源的不集中,众多纺织品厂商分食一个出口市场,造成“价格战”层出不穷,其目的是抢占尽可能高的市场份额。而纺织企业低水平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能力是导致我国纺织企业陷于频繁低水平价格战的主要原因。
(二)非价格行为。目前,初级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涨使得纺织行业的成本压力继续加大,人民币升值削弱了价格竞争优势。因此,我国的纺织企业不能仅凭借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还应该在产品质量、品种变换、广告宣传等非价格方面展开竞争。
(三)组织调整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主要以产权关系的变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是企业的合并行为。我国纺织业缺少大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实力相差不大、科研水平相当,很难有大规模的兼并行为产生。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转轨已是势在必行,纺织服装业应加快实施企业重组或产业整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市场利润率。据发改委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纺织业界的平均市场利润率为3%,2007年的3.97%是最好水平,纺织业属于微利行业。由于我国打入国际市场的纺织产品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或贴牌加工产品,因此其附加值一般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低价策略,往往导致我国纺织品外贸出口“丰产不丰收”,即出口额增长而出口效益下降。
(二)X效率与X非效率。X效率也称内部效率,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X非效率,是用来描述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使企业在每一产出单位水平上达到低成本,该企业就实现了X效率。从我国大多数纺织企业来看都是X非效率。
(一)重视品牌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当前,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仅靠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是不能占领国际市场的。因此,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应推行“品牌战略”,打破“有规模、缺品牌”的困局,尝试自主品牌的出口;推进产品的多元化,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体系,同时纺织行业必须大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方向发展。
(二)加快产业重组,发挥行业优势。我国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企业的规模太小和行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造成的。按照产业组织的理论,纺织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的产业,只有实现了规模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低成本优势。另外,在区域结构调整中,要充分重视产业群区域经济的形成。
对于纺织业,产业集群经济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集群区域围绕一个专业化市场形成,充分接纳产业集群区内生产的原材料、配套设施与服务;二是以某一类产品为主的产业资本在这一区域集中,以及劳动力、原材料、专业服务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活动,实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自由组合,降低经常性开支成本。
(三)加强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总体能力。根据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创立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在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以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互相分离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有所贡献。由于总体上纺织品供应链长、上游技术开发和下游市场销售环节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因此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我国仅在中下游生产制作上保持优势,具有相对性(加工环节)和局部性(中低端产品)的特点。要保持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品与服装出口的大国地位,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纺织品制造出口的整个产业链,寻找增值环节。
(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冲破出口限制。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体。在巩固和扩大现有大宗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出口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服装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高档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提高单位产品的平均价值,从而提高售价。另外,就纺织品出口材料来说,需要符合国际标准,多采用绿色环保、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材料,从而避免出口时受到国际准则的阻碍。
[1]孙雪梅.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商场现代化,2O 06.1.
[2]童霞,吴林海.基于出口贸易视角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现代财经,2007.12.
[3]陈卫红.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5.
[4]黄兴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贫困增长源于比较优势战略的过分依赖[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5]赵玉敏.增长原动力依然强劲——2005年后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趋势[J].国际商务,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