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 强,杨 明,凌 娜,孙一光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诊断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手术血管入路主要分为经股动脉途径及经桡动脉途径。经股动脉途径因操作简便、可通过更大内径的器械仍为众多医疗单位所喜爱采用。术后血管并发症主要为血管穿刺部位淤血、血肿、假性血管瘤等并发症。据国外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心导管术引起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5%~17%,PCI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术[1]。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PCI术后的包扎材料主要为普通绷带、自黏性绷带、弹力绷带。本文旨在讨论不同包扎材料与经股动脉途径 PCI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425例经股动脉入路 PCI患者,年龄(65.5±0.6)岁。根据使用的包扎材料分为自黏性绷带“耐乐固”组及高透气性弹力绷带“优力舒”组。“优力舒”组共239例,其中男121例,女118例。“耐乐固”组共186例,其中男107例,女 79例 。
1.2 排除标准 (1)凝血系统异常的血液病患者;(2)因穿刺困难造成血管损伤,导致术中穿刺处渗血不止,拔除鞘管前已有血肿形成者;(3)术中或术后需换用7F或更粗的血管鞘患者。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24 h内股动脉穿刺处瘀斑、血肿,压迫部位水泡,以及腰背部疼痛。
1.4 方法 对425例经股动脉入路PCI患者均予肝素钠100 U/kg抗凝,术后4h如测 ACI值<180 s则拔除血管鞘。所有病例均由有经验的专业医师拔除鞘管并徒手压迫15 min。使用自黏性绷带“耐乐固”或高透气性弹力绷带“优力舒”加压包扎,术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24 h后拆除绷带,观察穿刺处局部有无血肿等血管并发症形成。患者的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0分”为无痛,“1~ 3分”为轻度疼痛,“4~ 6分”为中度疼痛,“ 7~ 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极度疼痛。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以SPSS11.0统计软件包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包扎材料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表1) “优力舒”组女性118例,年龄≥70岁患者88例(36.5%),“耐乐固”组女性 79例,年龄≥70岁患者 65例(34.9%),两组不同包扎材料PCI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包扎材料患者一般资料〔n(%)〕
2.2 PCI患者不同包扎材料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表2) 在两组不同包扎材料的PCI患者中,大面积皮下紫斑(直径>3 mm)、血肿、压迫部位皮肤水泡的发生率“优力舒”组均多于“耐乐固”组,但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PCI患者不同包扎材料血管并发症发生率〔n(%)〕
2.3 PCI患者不同包扎材料术后舒适度比较(表3) 在两组不同包扎材料的PCI患者中,“优力舒”腰背部酸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耐乐固”组(63.6%vs 75.3%),VAS评分明显少于“耐乐固”组(5.9±2.0 vs 6.4±1.6)。
表3 PCI患者不同包扎材料术后舒适程度比较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PCI治疗,但术后血管并发症已成为患者及介入医师共同观注的焦点。传统术后的包扎方式是以厚纱布及纱布卷压迫患处,再以绷带八字型包扎。近来,新型弹力绷带“优力舒”及“耐乐固”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绷布卷。“优力舒”为低敏弹力胶布,十字交叉固定敷料,患者腰背部不受压,操作亦较便捷。“耐乐固”为自黏性弹力绷带。八字型包扎固定敷料,因绷带自身有较强回缩力,与传统绷带相比较固定力更强,理论上血肿发生率应低于“优力舒”组。但在本组研究中,两组不同包扎材料血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其原因可能与“耐乐固”八字型包扎方式较为复杂,有关患者多次作挺腰抬臀动作,增加了早期出血的机会。另外患者因前后腰均受绷带压迫,局部不适,常因腰背部不适或心情烦闷做早期活动从而增加出血机会。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股动脉途径行 PCI术后“优力舒”及“耐乐固”两种弹力绷带对与血肿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腰背部疼痛“优力舒”优于“耐乐固”。对胶布过敏的患者可选用“耐乐固”。
[1]梁兆光,周玉杰,陈柯萍,主编.现代心脏疾病介入诊疗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