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振海
(邯郸市林业局,河北 邯郸 056001)
邯郸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尹振海
(邯郸市林业局,河北 邯郸 056001)
邯郸市地处太行山中段,是生态脆弱地区,2002年纳入国家首批退耕还林工程。据前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定点监测,退耕还林工程对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较明显的,调查研究证明:退耕还林后平均水土流失量减少59.4%,监测区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4.9个百分点,平均综合生态效益指数达到1.93,提高93%。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价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地处太行山中段,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相对高差1866m,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邯郸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5℃,全年无霜期200d,年日照2557h。2002年,全市耕地面积66万hm2,其中25°以上的陡坡耕地及严重沙化耕地面积5.2万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9%,水土流失和风沙侵害严重,影响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6%。
邯郸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完成工程建设面积11.79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2.83万hm2,匹配荒山荒地造林7.06万hm2,匹配封山育林1.9万hm2,国家已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5.5亿元,涉及17个县(市、区)、33万农户。为了科学、全面、准确地评价邯郸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及时掌握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邯郸市2007年启动了退耕还林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重点监测评价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
根据各县(市、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因子,结合各地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治理模式,同时兼顾社会、经济、交通等因素,选择涉县和磁县建立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体系,进行分区监测。监测对象为2002年实施的退耕还林。
采用工程区面上调查与固定样地地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气象哨监测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变化情况;通过固定样地监测植被种类恢复、生长量、生物量等变化情况;通过坡面径流场监测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的变化情况。
水土保持是退耕还林的重要目的之一,根据对径流场监测数据的连续观测,结合固定样地观测资料,计算出各监测县分年度的基础数据,通过加权平均得到监测区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结果表明,工程区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见表 1)。
表1 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流失量变化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连续3a调查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较对照(非退耕地),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减少近50%,且随着退耕造林树龄的增长对水土流失的保护作用明显增强。
通过对固定样地的连续观测,监测区退耕前的植被(除农作物外)主要以路旁、堰边栽种的散生核桃、花椒及野生灌木为主,退耕后的植被主要是成片的乔木林,监测区退耕还林前后的植被覆盖率如表2。
表2 植被覆盖率变化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率逐年增加,由退耕还林前的11.61%增加到56.51%,且随着退耕地造林工程实施后年限的增加,覆盖率明显增加。
综合生态效益指数的计算是以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湿度、风速等为基础数据,把监测区附近的农田作为参照系,使各种基础数据指标无量纲化,最后再按各指标所占权重计算出综合生态效益综合指数(见表3)。
表3 综合生态效益指数变化
由表3可以看出,退耕造林地因植被的增加,落叶的覆盖和腐烂明显改善了退耕地的水肥气热条件,且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改善极为明显。土壤肥力的改善有利于退耕林的生长,必然减少成林年限,提高林冠的覆盖度,增强退耕地的生态功能。
监测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土壤侵蚀模数和流失量不断减少,与退耕还林前相比,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平方公里每年1763.11t减少到714.5t,土壤流失总量由每年6.23万t减少到2.53万t,减少59.4%;植被覆盖率由退耕前的11.61%增加到56.51%,提高了44.9个百分点;监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平均综合生态效益指数达到1.93,与对照地相比,提高了93%。
[1]杨建波,王利.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
[2]宁哲,孙恒.林业生态效益的计量与实现[J].东北大学学报,2008,28(2).
[3]古丽努尔·沙布尔哈孜,尹林克,热合木都拉·阿地拉·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
F326.23
A
1002-3356(2010)04-0057-01
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