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平 王 淳 陈 黎 赵彩云 吴坎坎
5· 12汶川地震对受灾地区群众的身体、心理和生活环 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研究表明,灾难后抑郁障碍和PTSD的发病率较高,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甚至会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 ,特别是现有的关于 5· 12汶川地震后幸存者的研究表明,灾后群众的焦虑、抑郁、躯体化等症状明显高于地震后[1-6]。另外 ,5· 12汶川地震对灾区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影响[7]。本研究通过对地震极重灾区医院就诊群众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地震前后数据的比较,探讨 5·12汶川地震对灾区群众情绪的影响。
1.1 对象 2007年 5月 12日~ 2009年 5月 12日期间到我院就诊的病人共 1298人,其中男 452人,占 34.8%,女 846人,占 65.2%,年龄平均为 43.72± 16.49岁,已婚占 75.3%,未婚占 17.4%。
1.2 按地震前后分组 把 5· 12汶川地震前 1周年参与评估的被试作为地震前组,共 555人,其中男 195人,女 360人;把 5·12汶川地震后 1周年内参与评估的被试作为地震后组 ,共 743人 ,其中男 257人 ,女 486人。
1.3 按症状分组和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病率
1.3.1 抑郁障碍组 共 85人,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CCMD-3)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包括单次或反复发作抑郁障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20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 A)<14分。其中 31名男性,54名女性,发病率为 6.55%。
1.3.2 焦虑障碍组 共 246人,均符合 CCMD-3焦虑障碍诊断标准(包括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HAM A≥14分,HAM D<20分。其中 84名男性,162名女性,发病率为 18.95%。
1.3.3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组(简称共病组) 共 338人,同时具有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症状,若将两组单独考虑时均符合各自的诊断标准(HAM A≥ 14且 HAM D≥ 20)。其中男 96人,女 242人,发病率为 26.04%。
1.3.4 对照组 共 629人,包括 HAM A<14分 ,HAMD<20分参与评估者,其中男 241人,女 338人,发病率为 48.46%。
1.4 方法 ①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 A):包括 14个项目,由 Hamilton于 1959年编制,是经典的焦虑量表。 HAM A评定标准为 0~ 4分,5级评定。按照全国精神科量表协作组提供的常模,总分分界值为 14分;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RSD):由 Hamilton于 1960年编制并修订的 24项版本。总分超过 35分为严重抑郁;超过 20分为轻度到中度抑郁。由医院同一个专业护士采用惠诚心理测验综合系统 4.0版,在 2007年到 2009年对病人施测 HAM A和 HAM D评估。
2.1 地震前后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发病率 通过地震前后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发病率的卡方检验得知,就诊病人中焦虑的发病率在地震后明显高于地震前(P<0.05),而共病的发生率相反(P<0.05),并且抑郁组和无严重症状组的发病率在地震前后无差异。具体情况见图 1。
图 1 地震前后各组人群的发病率
2.2 抑郁组、焦虑组、共病组、对照组和全体样本的性别差异男女抑郁障碍组在焦虑及各因子上无差异,而在认知障碍、绝望感方面男性明显超过女性,睡眠障碍则相反;男女焦虑障碍组在 HAM A和 HAM D各因子及其总分上都没有显著差异;共病组在焦虑 /躯体化、阻滞和 HAMD总分上男性明显低于女性,在其它维度上没有差异;对照组女性在睡眠障碍方面明显高于男性,其它方面无差异,见表 1。
2.3 抑郁组、焦虑组、共病组、对照组和全体样本在地震前后的变化 地震前后的抑郁组只在抑郁总分上有差异,其它各因子和焦虑总分都没有显著差异;焦虑组病人在地震后精神化焦虑、绝望感明显加重,而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和抑郁总分明显降低;共病组病人在地震后精神化焦虑、体重变化、绝望感和焦虑总分明显加重,而阻滞的症状明显减轻;对照组在地震后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和抑郁总分明显减轻,而在体重变化方面明显变大;全体样本在地震后的体重变化明显变大,而认知障碍、日夜变化、阻滞等方面明显减轻,见表 2。
2.4 性别、地震前后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通过对性别、地震前后两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性别与震前震后的交互作用在 HAM A和 HAMD上都不显著,而主效应的具体情况见表 1和表 2。
表 1 抑郁组、焦虑组、共病组、对照组和全体样本的性别差异(±s)
表 1 抑郁组、焦虑组、共病组、对照组和全体样本的性别差异(±s)
注:*P <0.05;** P<0.01;*** P<0.001,下同
性别 抑郁组 焦虑组 共病组 对照组 全体样本 M ANOV A HAM A躯体化焦虑 男 3.06±1.75 7.20±2.33 8.08±2.61 3.24±1.88 4.99±3.06** 0.009女 3.50± 1.95 6.73± 2.11 8.47± 2.93 3.34± 1.89 5.47± 3.22 HAM A精神化焦虑 男 7.13±2.01 9.70±2.35 11.48±2.71 5.17±2.30 7.49±3.58** 0.003女 7.61± 1.94 9.77± 2.31 11.51± 2.88 5.48± 2.14 8.16± 3.57 HAM D焦虑 /躯体化 男 5.52± 2.43 4.17± 1.32 5.60± 1.58** 3.23± 1.58 4.06± 1.89** 0.005女 5.24± 1.45 4.13± 1.31 6.14± 1.56 3.25± 1.41 4.37± 1.89 HAM D体重 男 0.32±0.60 0.23±0.47 0.58±0.71 0.17±0.43 0.28±0.54* 0.025女 0.48± 0.72 0.21± 0.47 0.65± 0.78 0.22± 0.53 0.36± 0.64 HAM D认知障碍 男 5.55±2.54* 2.43±1.40 5.17±2.55 2.05±1.48 3.02±2.31 0.207女 4.43± 1.68 2.71± 1.61 5.15± 2.35 2.04± 1.57 3.21± 2.29 HAM D日夜变化 男 0.52±0.57 0.57±0.61 0.76±0.56 0.50±0.56 0.57±0.58 0.536女 0.76± 0.61 0.58± 0.58 0.68± 0.56 0.50± 0.54 0.58± 0.56 HAM D阻滞 男 4.90±1.83 2.79±1.50 4.50±1.52** 1.96±1.44 2.86±1.88** 0.013女 4.35± 1.32 2.69± 1.35 5.02± 1.61 1.98± 1.41 3.14± 1.97 HAM D睡眠障碍 男 2.94±1.77* 2.96±1.78 3.63±1.58 1.97±1.68* 2.57±1.82*** 0.000女 3.74± 1.44 2.98± 1.63 3.92± 1.33 2.31± 1.72 2.99± 1.73 HAM D绝望感 男 3.39±2.04** 1.56±1.17 3.16±1.36 1.11±1.11 1.78±1.55 0.395女 2.41± 1.30 1.43± 1.13 3.49± 1.73 0.99± 1.03 1.88± 1.69 HAM A总分 男 10.19±2.43 16.90±3.33 19.56±4.25 8.41±3.22 12.48±5.94** 0.002女 11.11± 2.24 16.50± 2.77 19.98± 4.69 8.83± 3.10 13.63± 6.05 HAM D总分 男 23.94±4.86 15.64±2.62 24.52±4.32** 11.64±4.34 15.96±6.84** 0.001女 22.22± 2.31 15.62± 2.89 26.15± 5.27 11.97 ± 4.38 17.38± 7.49
表 2 抑郁组、焦虑组、共病组、对照组和全体样本在地震前后的差异(x-±s)
5· 12汶川地震之后,临床上的病人数量明显增加,通过对地震前后到医院就诊的病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进行评估,我们发现地震后单纯焦虑障碍的病人的数量明显增加,而进一步的t检验发现,焦虑障碍病人感到了更加强烈的精神上的焦虑和绝望感。这与前人研究的 PTSD比较类似,PTSD是焦虑的一个分支。抑郁障碍病人在地震中并没有受很大影响。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的病人的发病率虽然明显减少,但是精神焦虑的程度明显高于地震前[2-4]。
另外,比较出乎意料的发现是,地震后认知障碍和阻滞的程度往往出现显著降低的趋势,表明灾区群众在地震之后比以前想的更开了,与张妍等人在对灾区大学生进行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的评估的结果相似,地震后 2周的得分明显高于地震前 1年的得分[7]。
性别差异方面,女性的焦虑和抑郁障碍程度明显高于男性,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焦虑、精神化焦虑、体重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等方面。与前人得出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一致,并且也与地震后 PTSD的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一致[4-5,8-10]。
本文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无法控制地震之外的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仅仅关注了地震对灾区群众的影响;其次,样本采自到医院就诊的人群,所以代表性不足。
[1]Neria Y,Nandi A,Galea S.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following disasters:a systematic review[J]. Psychological Medicine,2008,38(4):467-480
[2]Yehuda R.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N Engl J Med,2002,346(2):108-114
[3]Ursano R J.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N Engl J Med,2002,346(2):130-132
[4]李伦,孙甜甜,彭菊聪,等.汶川地震文县居民心理伤害相关问题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389-391
[5]廖强,张建新,付登金,等.汶川地震后 1月成都市区中学生心理状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12):930-931
[6]刘建君,白克镇,龚科,等.地震灾后幸存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6):466-467
[7]张妍,向燕辉,郑涌,等.5· 12地震前后灾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2009(3):505-510
[8]张卫红,周荃芝,赵雪平,等.癌症患者焦虑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J].河北医药,2008,30(3):400-401
[9]朱慧全,刘宝林.1873名城乡中小学生青春早期抑郁情绪调查[J].中国校医,2006,20(2):150-151
[10]刘静,肖军,陈祥慧,等.地震对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