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中国广播网网络中心,北京 100866
文章开始需要明确两个定义:什么是突发事件?什么是响应机制?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本文所说的响应机制,是指用行动应对某一事件形成的工作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机制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由媒体自身特点决定的,同时也受制于媒体的报道原则。我们这里只研究中国广播网(以下简称中广网)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机制。
中广网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台)主办,具有鲜明的广播特色,是中国最大的音频广播网站,拥有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和音频节目资源;中广网的报道原则是“及时、准确、权威”。具体来说,就是“信息的及时、准确和权威”,“观点的及时、准确和权威” 以及“音频的及时、准确和权威”。
中广网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机制流程图
本文仅以2008年中广网对“5·12”汶川大地震这一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为例来说明。因为此次突发事件报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是迄今为止中广网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规模最大、投入最大的一次,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据统计,由于地震报道出色,中广网在“中国网站排名”上从原来的2 000位左右提升至300位,Alexa国际排名也有大幅提升。
总结整个中广网的地震报道和其间对某一个热点问题的报道(如“温总理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堰塞湖”等),尝试归纳出了此流程图。该图以事件为单位,以时间为主线,按应对措施先后进行排序,大致经过“快速播报”、“整合资源”、“随机调整”和“扩大影响”四个阶段。突发事件报道,关注度最高的就是事件发生最初、能够产生大量新闻的一段时间。因此,文章给出的流程图中“发生”指的是“突发事件的发生”,“结束”指的是“媒体大规模报道的结束”,而不是“突发事件影响的结束”。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果以流程图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和“结束”作为两个时间点,在此时间段内的某一个时间点上,围绕这一突发事件,会有各种新闻事件在不断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而我们对它们的报道进程也会处在流程图中的不同阶段。或者换个角度说,对某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可能要执行“规模大小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多次循环流程。但是,无论对整个突发事件的报道,还是对其中焦点问题的报道,大体上遵循的都是这种报道流程。
对响应机制流程图的四个阶段进行细化,可以大致梳理出多个具体的环节自始至终都需要认真把握和贯彻落实。另外,根据中广网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和数据分析,找到重要环节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尝试给出地一些对策建议。
突发事件发生,我们媒体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分夺秒地将这一消息准确地报道出去。以文字为表达方式的快讯或者说是一句话新闻是最有效的报道手法。很多媒体都为“抢首发”而慷慨解囊激励自己的员工。比如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率先在新浪发布第一条消息的值班编辑(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报道“9·11事件”的媒体从业人员)苏雨农被记了一等功,奖励1万元人民币[1]。
突发事件发生,在短时间内会有来自贴吧、MSN、QQ、博客、播客等各种渠道的消息。中广网强调,“抢先”报道不可以牺牲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家媒体的公信力,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公信力的媒体,是得不到受众信任的。
中广网作为国家电台网站,秉承媒体的社会责任,严格按照规定,突发事件只采用新华网发布的消息、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发布的信息或本台记者经过权威机构核实发布的消息。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中广网于14时50在首页滚动新闻,发布了第一条快讯,“中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来源就是新华网。
中央台有强大的采编队伍,特别是在全国有39个记者站,对国内突发事件的报道有自己的原创信息优势,并且,记者们对网络传播快速、影响范围广、即来即发表达形式多样(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均可)等特点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刻。
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央台驻站记者的反应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从14时51分,编辑部发布贵州站记者陈屹的消息《四川汶川县7.8级地震 贵阳有强烈震感》之后,在短短的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先后有广西、宁夏等9个省的记者站发来消息,报道当地的最新情况。
15时55 分,发布了陕西记者站康维佳、王朝宇和刘涛的消息《古城西安也有强烈震感》,还配发了图片“出来躲避的市民”。这是中广网发布的与地震有关的首张图片。
出来躲避的市民
对策建议:记者们在今后的报道中可以尝试更多的信息传递方式,“手机短信”、“MSN”、“QQ”、“电话”和“邮件”等多种方式都可以使用,目的是千方百计地提高新闻抢发的速度。另外,中广网对突发事件报道中抢到首发者,可以考虑给予重奖。通过以上措施,相信中广网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时效有望再提升一个层次。
论坛、博客、跟帖等共同组成了网络的互动区,已经成为了重大宣传报道须臾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火不火”已经成为了衡量网站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截止到5月底,中广论坛的注册用户18万,最高在线1 100千多人/15分钟,与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网站相比,还处于初阶段。因此,在重大报道中对互动交流的组织和发动工作就显很尤为重要。
地震发生后,中广网博客频道紧急约请博主撰写主题博文,抒发情感、寄托哀思,通过网友言论的形式,悼念地震遇难者、引导网友正确对待救灾中出现的问题。据统计,中广博客共发表主题博文681篇,网友评论2, 000多条,有118万人点击浏览博客频道,页面浏览量达到620万次。中广论坛一边发动百万网民智慧建设网上救灾实用信息中心;一边梳理网民情绪建设网上心理辅导中心,使中广互动专区成为中广网最为活跃的频道之一。
中广网在要闻和论坛中穿插发布诸如《50个小时的生命奇迹》、《废墟中埋藏着生存的顽强》、《大国父亲:一个关于温总理的感人视频》等励志性的图文,聚焦生命的顽强,用安慰、坚强、理智、励志、奋战等几大关键词帮助网民释放内心的悲痛,努力传播关爱的温暖,引导网民将悲情转化为抗灾的信心。有网民通过中广论坛表示,看到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同时感到人类的伟大。很多网民自称平时怯弱,通过中广网发布的各类贴文,内心不但充盈着悲痛,也充盈着力量。
所谓整合资源,就是将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和使用。分析中广网的特点和目前的人力物力情况,整合中央台独家原创的音频资源信息,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发布出去,达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网站能否办好的关键;其次,制作专题页面,体现独家视角,这是既抢发消息后,对网站来说需要立即进行的第二步工作;彰显独家观点,经过策划报道来体现媒体的实力和水平。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台于当天晚上19点推出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在此之后,有关地震的很多新闻都是由中央台的广播独家播发出去的。中广网第一时间速记编辑跟进,24小时整合播发中央台的独家新闻,以文字消息的形式发布,大量被国内外众多媒体在首页突出位置转载。
在网站的响应机制流程图中,出现了第二环节“整合新闻”向第一环节“快速播报”的逆向运动。这说明,当前广播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时,“起跑”往往会落后于网络等媒体,但进入状态以后,中央台广播的新闻时效性优势还是不可小视的。
抗震救灾期间,中广网整合的广播报道成为新浪、搜狐、腾讯、CNN、美联社等251家海内外媒体的转载源。第一时间发布《从德阳赶往都江堰,总理正在火车上》、《胡锦涛到达北川救援现场》、《救援部队全部到达所有受灾地区》、《温家宝:因灾死亡人员家属每人发放5千抚慰金》、《唐家山堰塞湖空中救援通道开通》等独家新闻。特别是5月17日晚上21时49分,中广网在首页要闻头条位置发布的独家新闻《温家宝:因灾死亡人员家属每人发放5千抚慰金》,经过百度搜索统计显示,被全球251家网站转载,谷歌搜索到约有42, 700项符合查询结果的相关新闻。
中广网对地震报道反应迅速:14时50分发布第一条快讯,16时(即地震发生后1.5小时)推出突发专题《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19时推出综合专题《携手抗灾,友爱同行——关注四川汶川大地震》。从以上3个时间节点可以看出中广网目前应对突发事件的初期响应速度。
在地震发生后5分钟,腾讯网通过QQ弹出窗口发出第一条地震消息,15分钟内,迅即推出第一个地震专题,并立即成立汶川地震网络报道指挥部,协调网站各部门资源和人力开始24小时不间断报道抗震救灾,于当晚完成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专题改版[2]。
对比中广网与腾讯网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中广网与腾讯网在推出突发专题的速度上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技术平台的整体改进和提高,需要提高模板操作的便捷程度和普及程度,只是这样才能将目前突发专题的推出时间1.5小时尽可能地缩短、缩短、再缩短。
与快讯、消息等突出时效性不同,策划报道是一种在注重时效性前提下的深度报道,更强调独家视角与独家观点。中广网汶川地震报道,后方编辑部与前方记者注意随时沟通,加大策划力量,准确把握灾难报道的一般规律,对事态发展的预测准确,及时抓住热点,适时推出相应专题,到5月31号,一共推出19个特别策划。
从总体上看,策划呈现四大亮点:1)围绕大局,引导舆论,推出了《汶川救援 雷霆万钧:总书记灾区行》、《感动汶川 感动中国:93个小时温总理四川灾区行》两大策划,倍受网民好评;2)聚焦重点,追踪险情,及时推出《危情堰塞湖抢险集结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险情及抢险动态,集纳整合相关资讯,全面准确;3)以情动人,贴近网民,突出天灾无情人有情的理念,推出《生死线上的救援队》、《生命奇迹,创造中……》、《患难之中见真情》等真情系列专题,让广大网民深受感染;4、着眼长远,关注未来,中广网主动联系民政部、联合中国之声、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推出《理性收养、爱在身边——“做地震孤儿亲友团”》社会公益活动。
随着报道的逐步推进和深入,需要对报道重点、页面设计和人员调动等做不断的调整,这是每一个成熟的网络媒体都要做的工作。
从汶川地震报道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的关注点在不断地变化,相应的媒体的报道重点也需要不断调整,发生“由动态报道向深度挖掘”,“由关注点到报道面”,“由粗线条向精细化”的转变。
“由粗线条向精细化”的例证。随着事态的发展,中广网逐步加强对海量信息的梳理。5月19日,中广网推出特别策划《前线记者将士谱》,集中展示中央台前线40多名记者的风采。页面以图文并举的形式,集纳了所有前线记者的名录、简介、重要作品、工作照,突出中央台记者在震区发回的电话连线和对部队、医院抗震抢险勇士的独家专访等。将独家资源细分为《灾情连线》、《抗灾连线》、《救援连线》、《记者手记》和《特写聚焦》等多个栏目。其中,系列手记一经推出,迅速被搜狐、腾讯、网易转载,成为继中广网独家快讯后转载率较高的稿源,受到网民广泛好评。特别是前方记者郎峰蔚的记者手记《6名记者与一瓶水》被央视国际、搜狐、腾讯、网易迅速转载。网民留言说,中广网记者手记写得很生动具体,描述的情景让我们看了仿佛身在灾区。
网络是可视化媒体,所有信息只有经过“被受众看到”、“受众愿意看”这两关才能达到传播效果。“被受众看到”涉及的是页面设计思路和信息呈现方式的问题,强调的是形式;“受众愿意看”要解决的是报道的内容是否吸引人的问题,强调的是内容。这里主要说前者。对网络媒体从业者来说,要深谙可视化媒体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根据报道进程不断调整页面形式和呈现方式。在整个抗震救灾的报道中,中广网关于页面的调整大大小小先后进行过多次。
如5月16日,随着四川灾区紧急救援的推进,并根据中央台记者在地震现场采访报道的情况,中广网对首页首屏做大幅调整,对《我们在一起——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迎难而上 百折不挠 抗大震》专题做全面改版,在17日凌晨推出新改版的首页和专题。
在首页,将原来的奥运专区改为“中央台记者在震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中央台前方记者电话连线和独家专访。其次,将原来的音频点播区浓缩,增加视频报道,将前方记者陆续传回来的视频编辑发布。
5月17日首页调整前示意图
5月17日首页调整后示意图
在原有专题《携手抗灾 友爱同行——关注四川汶川7.8级强震》的基础上,新增“记者连线”、“部委快讯”、“专访解析”等栏目,在醒目位置突出前线记者发回的独家新闻。
根据形势发展和报道重点的转变,需要对整个报道团队的人员分工不断进行调整,合理调度、科学管理,这是报道的策划者和领导者应该很好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它虽然不直接体现为媒体的报道内容,但却直接决定报道的效果。在某一时期以什么为报道重点,人员调动就应该向什么方面倾斜,这是总原则。就象将领指挥军队打战一样,要集中优势兵力啃“硬骨头”。
扩大影响就需要加大宣传推广,需要广而告之;需要借助各方的力量,需要走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广网来说,努力做好了三方面工作:第一是不断深化与广播的互动;第二是与其它媒体加强合作,主要是与其它网络媒体的合作;第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内部信息报送渠道,做好总结和汇报。总体上宣传推广的对象分为上下两类:下要对群众负责,让群众了解到更真实、更全面的情况;上要对领导负责,让领导及时了解中广网的工作开展情况。
在整个汶川地震报道过程中,中央台的广播节目与网站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宣传强势。广播对中广网的宣传体现在:在常态报道时,广播对网站的定期播报;在重要活动中,如《爱在天地间》系列活动进行当时和中国之声随时播报的“平安纸条”后面,都会提及中广网。中广网对广播的宣传:中央台的全部地震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上网,并在专题页面的首屏开设通栏“中国之声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回放”;在《爱在天地间》等重大活动期间,在首页大头条突出报道如“直播:爱在天地间百名歌手广播赈灾大行动” 、“正在直播:中央台爱心募捐义演《童心耀中华》”;在整理的广播新闻消息稿里,在电头中体现“中央台中国之声+时间+连线记者xxx报道,”的字样,等等。
在台网互动宣传方面,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在广播里宣传网站的数量要加大,形式要多样(既要有笼统的介绍,也要有对重要事件的具体说明);在网站上宣传广播的位置要突出,形式上要多样(既要有首页的、专题页的和具体内容页的全面呈现,也要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在抗震救灾报道过程中,主动向中广网提出合作意愿的网站有很多,新浪、搜狐、网易等等。中广网在合作共赢的方针指导下,与多家媒体都进行了友好的合作,使中央台的活动、中广网的活动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活动的点击率猛增。
中广网先后全程图文视频直播中央台“爱在天地间”抗震救灾五场大型系列活动等,新浪、搜狐等商业门户网站转播,同步链接视频流,有效地在网民中宣传推广了中央台和中广网的品牌。
中广网联合全国30家网络媒体推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者网络公祭活动,一边组织网民参与网上哀悼活动,营造网上哀悼氛围,引导网上舆情,一边与全国30家网络媒体互相链接抗震救灾专题页面,强化烘托举国哀悼、全国动员的网上氛围。
最后强调一点,突发事件的响应机制就是对网站处理日常新闻报道的原则和宗旨的最高要求;它对日常新闻报道同样适用,只是在有些环节上做了减法——直接省略或者降低了要求。
[1]陈彤,曾祥雪著.新浪之道: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运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14.
[2]网媒确立主流地位 腾讯网与两亿网民携手赈灾.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2008-5-23.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08-05/23/content_6708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