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茵
窑遗址是古人生产和制造陶瓷器的工场遗迹。我国制瓷史的发展从未间断,窑址古迹的遗存极为丰厚。
历史上,中国窑业中心偏重于南方地区,如今大量窑遗址被发现于我国浙、赣、粤、湘、蜀等地。由图1可看出,我国 80%的窑遗址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而且尤其以东南沿海地区的窑遗址最多。现在我国经济又以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最快,经济建设不仅波及城镇甚至远至乡村,位于山区的窑遗址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下,如何保护这些窑遗址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基于上述几方面原因,笔者以杭州南宋官窑遗址保护实践工程为研究对象,从这类窑遗址的地域特性及自身技术特征来探讨窑遗址保护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南宋官窑遗址位于浙江杭州玉皇山以南的江干区闸口乌龟山西麓。1985年秋,临安城考古队对南宋官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国家投资建设了专门的博物馆,并借鉴北方地区秦俑坑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的保护先例,于1990年建成一组当时江南地区最大的遗址保护建筑,对龙窑遗址和作坊遗址进行室内原状保护,遗址面积共约1400 m2。这类保护建筑把遗址全部罩护在室内既能有效防止风雨霜冻、阳光曝晒对于窑址的危害,也能杜绝山体地表水对窑址的冲刷破坏。同时也能有效防止人为破坏,又方便文物部门的研究管理。这为遗址的永久保护提供了硬件基础(见图2)。
可以看到整个作坊区遗址罩护在建筑内部,沿墙设置环形走廊,参观者被控制在廊道处远距离观看,棚架结构屋顶局部采光,保证大空间内的日间采光。这与秦兵马俑展厅十分相似。
保护建筑竣工后,遗址保护中出现了值得重视的新问题:由于乌龟山所处的地势位置以及窑址地下地质土壤为透水性极好的砂岩,窑址地下水位高引起地表潮湿,窑床部分的红烧土出现褪色变化。地表潮湿又引发了低等植物滋生:作坊区的炼泥池、素炉、素烧胚堆土上长出大面积的苔藓、藻类植物,对遗址造成生物风化。封闭的遗址保护建筑室内外空气流通不畅,加上阳光直射保护棚轻质屋顶室内温度升高,温湿的小气候加速低等植物的衍生,同时也促进遗迹表面的物理、化学风化。
1)运用地质工程原理有效疏导地下水;2)通过涂刷防水材料对遗迹风化表面进行封护加固处理;了解乌龟山地带气候变化规律,在遗址保护棚内采取相应的通风,驱湿措施;3)在窑遗址周边及正下方设置隔水层。最后的这个方法对于控制地下水最有效,但是并不适用于地处山区的南宋官窑遗址。如果设置地下隔水层,就必须挖去遗址周边一部分山体,同时还需掏空窑址下方,将窑址变成一个放置在自然环境中的庞大而真实的“标本”。这样的做法在目前看来很不现实:工程浩大耗资太多,而且挖去窑遗址周边的山体对环境将是极大的破坏。
2002年6月南宋官窑博物馆闭馆整修,决定采取部分回填处理部分原址展示结合的方式将窑址遗迹重新保护。主要措施是:在作坊遗址区保留排水沟等局部地区不予覆土回填之外,其他地区诸如素烧炉、炼泥池等地均采取回填处理,并且其上方铺设覆土层。在覆土层上铺设木质垫板道路,使游者能近距离参观遗址,并且于覆土层上搭建示意性模型、指示牌、文字说明等,以增加遗址的可视性。龙窑遗址区则继续维持原状保护。
南宋官窑遗址的保护实践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着重思考:1)地理气候因素。南北方地理气候各异,遗址保护方式也应相应的有所不同,窑遗址保护工程首先应考虑地理气候因素。南宋官窑遗址保护实践经验说明:南方山区的窑遗址不能直接套用北方遗址保护模式。因此,选择哪一种类型的保护工程还需结合遗址自身的许多特殊性来做权衡,而且其中首先考虑的就是地理气候因素。2)自然环境与遗址间的关系。南宋官窑遗址博物馆位于杭州玉皇山风景区,与其周边山水俊秀的自然环境相比较,体形庞大的窑遗址保护建筑对整体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利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在玉皇山高处俯瞰山下景色时,窑址保护大厅建筑的屋顶即“第五立面”显得尤其突出,过大的形体与周围的苍莽山林难以融合。窑遗址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彼此长时间共生共存,在设计窑址保护工程时应该理解这两者间的关系并谨慎加以表现出来,而不是忽略它。也就是说,窑遗址保护性建筑物的外在形式应该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既能保护窑遗址,又能有机的融合于周边的自然山水环境中。3)经济因素。现阶段我国文博系统的财政来源主要是靠国家投入,主要用于基础建设投资、研究经费、编制内文博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等;而其他运营开销则靠各个部门“自谋出路”,各个单位采用参观门票或办各式展览收取费用,但是这些资金非常有限。南宋官窑博物馆采用免票参观的方式以期市民参观,即便如此参观者也非常有限。南宋官窑博物馆财政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其用于窑址展示馆管理费用非常有限。该馆受资金限制,不能完全保障遗址大厅内的温湿度要求,尤其是在夏季,酷热闷湿的遗址大厅必须开空调以调节温湿度,在近1400 m2的建筑面积里开空调,这笔额外的开支对于已经捉襟见肘的博物馆来说可想而知。因此,窑遗址保护工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其工程建设投资,还应该考虑该保护工程建成后的管理运营费用。4)增强窑遗址的可视性。整修后的南宋官窑遗址告诉我们:在遵循文物保护原则的前提下,适当的采取局部模型示意,有助于增强窑遗址的可视性,在不危害遗址保护的前提下,使观者近距离观看遗址有助于激发观者对遗址的兴趣。因此采用一种适合于窑遗址的保护工程,应该考虑窑遗址可视性弱的特性。
总的来说,南宋官窑遗址给人们最突出的经验教训就是:窑遗址的保护工程必须重视窑遗址的特殊性。
[1]叶吉民.中国陶瓷史纲要[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8.
[2]熊海棠.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张 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朱伯谦.龙泉大窑古瓷窑遗址发掘报告//龙泉青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38.
[5]吴晓力.关于南宋官窑遗址保护的研究[J].浙江月刊,1993(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