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生活片羽 织就人生华章

2010-06-09 09:41赵德霞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人和事个性化细节

赵德霞

当新课改引领我们从写“高、大、全”与“圣人、先贤”作文模式中走出,在写作这个能充分展示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彰显个性的重要舞台,我们看到的却不是飞扬的青春,善感的心灵,智慧的创造;不是学生对生活的鲜活的描绘与个性化的思考。

回顾近年学生习作以及笔者在高考阅卷现场的作文,虽有触人心灵之佳作,但笔者看到的大多是:无生动的生活,心灵干枯;无鲜活的生命, “先贤共享”;无细致的观察,流水叙事;无独特的判断,人云亦云。选材低幼,叙事平淡,思想浅薄,没有真情,没有个性……不是危言耸听,这正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作文现状!幸福离我们还有多远?

新课程培训期间,幸闻专家探究现状背后的原因:学生课业重,缺少阅读;独处“象牙塔”,缺少生活的体验;学生为外界纷繁的信息所淹没,无心关照生活;学生漠然于生活,不能捕捉自己生活中感人的瞬间……真乃“于我心有戚戚焉”!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没有了对生活的思考,何来真情实感?何来个性化的表达与独特思考?

我们更不能将“罪责”推给高考。课改后的高考作文也大力提倡学生关注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发展等级更是鼓励学生有创意、自由地表达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高考要选拔的也是关注现实、对生活有独特见解的“真人”。

遵循写作的心灵呼唤,再看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解读课标此要求,笔者以为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个性化解读与深沉思考的习惯与品质,才有可能让学生达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的理想状态,也才可能看到凝聚学生真情实感的个性化佳作。笔者常年尝试,略有所得。

一、设置美文鉴赏课,引导学生品读叙事散文

这类散文,可称为“小生活大道理”的散文。大家们善于从生活中采撷能触动读者心灵的人和事,将感动读者的细节、场景做个性化再现,由此表达真挚的情感,或是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笔者向高一学生推荐的作家大致有毕淑敏、张晓风、叶倾城、林清玄等。

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对于我们的家人亲朋来说很重要,因而我们不能任性,不能伤害自己,不能因自己而让他们受辱;要活的有价值,有尊严。对于活于当下,一直强调“我很重要”的中学生来说,这种解读能廓清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深沉思考。读《世界上最缓慢的微笑》,题材即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受伤儿童,善感的作者抓住了最能触动读者心灵的瞬间,让感恩的笑靥从身心备受地震折磨的孩子脸上漾开,读来让人潸然泪下。让泪水柔软学生的心灵,相信他们会更珍爱生命,感恩生活。

张晓风《我在》,以一次老师点名而“我不在”为切入点,告诉我们,“我在”,即我活在天地之间,就要勇敢地面对并改正错误,勇敢地承担苦难。这种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个性化解读,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需要的。

叶倾城《走在母亲的情怀里》等文,每每读来便感叹于作家对生活的细腻感触,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北风乍起时》父亲终于拨通了远在另一个城市读大学的儿子的电话,千叮万嘱恳请儿子不忘加衣裳,儿子不以为意地挂断了电话。哪知电话刚放下,远在故乡的老娘也终于打通了“儿子”的电话,原来老娘担心已是“儿子”因天寒生病;已是中年的儿子这才醒悟过来,张口结舌地问候母亲。作者借生活中一个最触动心灵的细节——打电话——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永远不要遗忘舐犊深情。

这些感人的片段,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细心的观察,深切的感悟,理性的反思。我们的学生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笔者的看法是:有!学生需要的是提醒与引导。当教师带着学生走进这样的文章,共鸣与联想就会产生,与之相关的生活的细节与场景就会再现,个性化的表达就会流于笔端。渐陶熏染中,学生的心灵会得到净化。

二、开设“故事会”,引导学生寻找情感的触发点

以上提到学生总有自己的生活,生活即是故事,故事就有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于是,笔者尝试着开设“每周故事会”。利用故事会课堂,让学生讲述一周来遇到的人和事,包括最感动的、最钦佩的、最令人气愤的、最令人欣赏的、最值得深思的……自己的故事,自己来陈述,经过静思筛选后的故事,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学生可能偏颇,只看到表象,或曲解,或忽略细节……教师就势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触发情感的“感动点”,再让学生评议,由此,见解可能更理性透辟,认知可能更全面客观。说而后写。趁热打铁的书面表达,来自学生的生活,就能“发诸真情”。笔者在必修一“表达与交流”模块教学中,开设讲述故事课堂,请学生讲述十六年来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要求能定格到某个瞬间,找到情感的触发点。而后要求学生以“难忘那次______”为题作文。有学生以“难忘那次牵手”为题,描写十六年来第一次主动牵起母亲的手走过马路的瞬间感受,反思年轻的我们只知索取爱而未意识到回报爱的现状,读来真挚感人。观察生活,敏锐心灵;思考生活,智慧人生。生活的片羽,织就的不只是文字的华章,更是思想的缕衣。

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展开学生联想的翅膀

读《我与地坛》,笔者特别引导学生读第二节“地坛与母亲”。母亲对风华正茂而落得残疾的儿子的隐忍、理解、默默的关心,读来让为人子女揪心。母亲送我到地坛,“当我想起一件事又反身回来,我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母亲走进地坛寻找儿子“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母亲的无助、凄凉,让人读来潸然泪下。这些细节,是作家反思生活的结晶,是今之读者引以为鉴的生活实录。阅读时,教师是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的,是可以借作家之口告诫“所有长大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的。

必修一“表达与交流”部分选了黄方国先生的《父亲》作为写作借鉴。文中作者抓住了一个细节:我为“不知怎么打开出租车车门”的农村老父亲“弯腰开门”,而为儿女劳作一辈子的父亲“一脸的幸福”。作者由此感叹道:“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作者正是抓住了生活中这一触动人心灵的细节,思考生命的价值,思考亲情的缺失,反思感恩情怀正离我们远去。真实的故事总能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联想,记得读完选文,教室一阵静默……我想不用再提示,学生已经开始反思!以学生现有生活为基础,通过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进而达到与学生生活的交流,联想能开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之光。写作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引导学生采撷生活的片羽,集腋成裘,心灵滋润了,思想鲜活了,就能织就学生人生的精彩华章。■

猜你喜欢
人和事个性化细节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生与死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已过去的2015年里想要感恩的人和事?
同桌宝贝
樱桃手工坊
我永远不会忘记
时尚细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