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2010-06-08 02:00尹小卫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作文训练德育渗透语文教学

尹小卫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其内容的多元性与感染性决定了它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利用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作文训练;德育渗透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尤其是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下,理性的知识灌输取代了对学生心灵的教育,教书育人的圣地成为学生厌恶的“囚牢”。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生道德缺乏。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使他们用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敬畏的心尊重生命,这个不仅是教育道德目标的实现,更是对学生对社会对民族的一份责任。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发挥德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使语文具有进行德育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视地地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教学思想,才能切实开展德育教育。

学科教师虽然不是专门的德育课程的承担者,但同样是德育工作者,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省略德育教育。在当前一切为了考试这一思想的重压下,语文这一人文学科也被上成了技术课,考纲规定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例如,一片文质优美的散文被分解的支零破碎,从字音到字形,从近义词到成语的含义,从各个角度揣摩可能的出题角度,之后被套上出题类型,答题格式的条条框框,训练学生什么样的题应该怎么答,什么样的段落有什么样的固定作用,而散文本身所蕴含的那种美感有时无暇过多顾及。老师教语文更多的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德育渗透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只有转变思想,才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二.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教材所选文章都是凝聚着作家激情与思想的文字,善于利用这些文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可谓文质兼美。在注重知识传授地同时,深入挖掘一下其中蕴含的感情,对引导学生思想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陈情表》中李密放弃官职,“乌鸟之情,愿乞终养”,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归有光《项脊轩志》写家庭,写亲情,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真挚感人;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对侄儿的拳拳亲情,催人泪下。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可以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感情,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或是批判时政的愤慨之情。很好的理解了文章当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无疑是在精神上的洗礼与升华,思想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要善于利用语文读本。

除了课本之外,高中教材还设置了语文读本。在教学中,教师有时会感觉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意犹未尽,这时就可以利用读本。由于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时候,读本被束之高阁。那么,如何利用读本,并且利用好读本,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读本所选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教师可以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课下阅读,之后以简短的读后感或是组织讨论的形式来了解学生读后的精神状态,发现问题再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在课本中节选了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从中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赤裸裸得金钱关系有了一定了解,如果再结合读本中的《死魂灵》就会对资本主义冷漠的人际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还要注意语文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可以对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思想上上一个新台阶。在讲《项链》课文的时候教师往往要让学生对其进行续写,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人物性格,其实还可以和初中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联系起来,就可以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有更深的认识。如果再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联系起来,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际关系的鲜明对比,使学生产生新的情感,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多方位的思考。

五.要注重写作训练中的德育教育。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中之重,教师会用很多时间进行系统的训练。在训练写作技能的同时,也要时刻不忘德育渗透。

首先要善于利用好素材,当前的作文训练,是以议论文为主,会有大量的论据,每个论据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一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淡泊”话题的作文,引导学生准备材料,学生收集了很多。如有关淡泊的名言,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还有古人淡泊名利的典型例子,如庄子宁愿曳尾于涂中而不受楚相之位,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居田园,“当代毕昇”王选把他获得的奖金全部拿来用于科学研究。这些论文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由此可使学生明白“淡泊”是我国推崇的一种品行,通过这个话题的演练,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品格。

可以说,每一个作文话题都渗透着德育教育,如“感恩”“诚信”“坚强”等等,这些话题所需要的材料,贯穿古今,贴近现实生活,可以用最鲜活的材料来感染学生,使之受到影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文为主,也就是以语文知识为主,这既是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必要;但也不能忽视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课上,课后,教材,作文等方面进行渗透,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2]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64页

[3]王全乐 《教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页

猜你喜欢
作文训练德育渗透语文教学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命题作文训练中的命题方式初探
作文训练的前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