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2010-06-08 02:00孟海英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感悟读书阅读教学

孟海英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读重于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充分的、大量的阅读作基础,教师的讲解多是空中楼阁。“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书;感悟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当前,不论中考与高考,都将语文、数学、英语列为三门考分最高的基础课程。就学科性质而言,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如果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不过关,势必会影响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想学好其它课程是十分困难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最重要的课程,却成了让当今中小学生感到“不愉快”、甚至厌倦的东西,成了让老师们皓首成丝、疲惫不堪却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存在着大量的无效劳动。什么是无效劳动?我认为就是课堂上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多余的板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成了考试指挥棒下的奴隶。分数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儿”,更成为了老师的“命根儿”。因为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估老师的教学成绩,已成为校方乃至上级领导的唯一法宝。学生的考试成绩又与学校的教学水平直接挂钩。升学率成为家长看老师、看学校的唯一窗口。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考试又常常采用标准化的考试办法,把语文教学搞得碎尸万段,把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的天地搞得越来越狭窄,有些老师把课上的讲解看成是天经地义的职责。现在语文课上,大量的时间属于老师,是老师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是老师在练习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提问技能,而不是学生在练习阅读技能、写作技能。有人将语文教学问题概括为“三少一多”,即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读少了”是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直接原因。现在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少。从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这四项来说,其中“读”是基础,也是前提。离开了“阅读”,其它三项也就无从谈起。用于漪老师的话说,就是“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许多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蓄、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精华,然后化为自身的营养。可是,一节语文课上学生读书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繁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一篇几百字的课文往往要花费两三课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讲,使学生的阅读量无法增加,阅读速度也大受影响。阅读量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必然影响学生的表达,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面,讲台上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拼命记笔记,鸦雀无声;老师妙语连珠,学生却口舌迟钝,甚至连一句流利的话都将不出来。教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很少,不能让学生自己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调动想象、联想去再现再造。仅是听取教师对提炼出来的几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最后留在头脑里的只是零碎的知识和干巴巴的几条筋,对应该熟悉的课文根本就没有什么印象。

教师过多的讲解不仅剥夺了学生的读书的时间,也扼制了学生的思考活动。阅读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披文入境,入境染情,审美体味,自我“涵泳”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指导点拨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有如鸡蛋孵化小鸡,温度只是外部条件,重要的是内部的变化。教师教条刻板的肢解,牵强辨析,以及片面的单纯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的鉴赏感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是被咀嚼过的食物,而不是原汁原味的果品,因此这样的阅读课不仅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特色化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反而会养成学生思维上懒惰。

没有时间充分地阅读,没有机会深入地思考,也就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也可能是多数学生感到语文课没有意思,不爱上语文课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读重于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充分的、大量的阅读作基础,教师的讲解多是空中楼阁。“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出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确保每一堂课,让学生充分的读书,把书读熟读好,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其间教师也应该注重读法的指导,通过初读,要求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再读,要求将课文读通顺,提出疑难问题,理解重点词句,通过研读,要求将课文读出感情,表达出独特的理解与感受,最后熟读,要鼓励个性化得学习,让学生之间交流朗读方法,逐步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在整个读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地读书状态,短的课文学生能达到熟读成诵;长的课文对重点、精彩部分会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能读得顺畅,读得自然;深奥的课文,读得明白,读出滋味,再加上读得多种形式变换,如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学生对读、配乐读、分角色读……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充足的时间。这样课文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立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感受课文中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谋篇,感人的情境,严谨的层次,乃至优美的音律。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不要越俎代疱。久而久之,阅读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另外,在语文课上,也应该安排一些课时,让学生去自由阅读经典著作和有兴趣的好书,特别是读一些名著,和“大师”直接“对话”,使学生在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学生在书中“泡”久了,必然会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鸿苓教授指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决不仅仅涉及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前途,它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因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和水平。”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响亮地提出并坚决地执行这么一个口号:“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猜你喜欢
感悟读书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