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胜,黄丽云,陈良秋,杨伟波,李艳,马子龙*
(1.五指山市政府,海南五指山572217;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1],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2].我国是油茶资源大国,现有油茶栽培面积3 400万hm2,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8个省(区、市),其中湖南和江西两省是主产区[3].海南省现有油茶面积约1300hm2,主要分布于海南中部地区.五指山市地处海南中部山区,气候类型属热带雨林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为22.4℃,夏季平均气温为25℃,冬季平均气温为17℃;年降水量1 800~2 000 mm;相对湿度为84%;年平均日照为2 000 h左右.土地较肥沃,是种植生产优质油茶的适宜地区.据调查,五指山市共有油茶林约1 060 hm2,占海南油茶面积的80%,全市油茶林主要分布在畅好什哈村、水满乡、冲山镇、南圣镇,其他各乡镇均有分布.这些油茶林多为20世纪60-70年代种植,近几年在南圣镇、水满乡等地还引种发展了一批良种油茶林.笔者主要考察五指山境内的成年油茶林资源,以期为优良类型的开发利用和发掘油茶优良新品系提供参考依据.
(1)分别于五指山市畅好农场、水满乡、冲山镇、南圣镇等地随机选取集中连片的油茶林为主要研究对象.
(2)调查方法:典型抽样调查法.典型样树通过访问种植户和目测观察确定.
(3)油茶树类型分类:对油茶的形态特征进行观测比较;对各类型油茶树的叶、花、果与籽的经济性状进行测定;初步筛选出优良的新品系.
从形态上看,五指山境内的油茶树多为高4~6 m的小乔木,树皮灰白色,单叶互生、革质、光滑、卵状椭圆形,叶片长5.2~8.7 cm,宽2.5~4.7 cm,叶表面绿色有光泽,背面黄绿色;花芽长卵圆形,淡褐色,苞片均被毛,花两性,白色,直径5.1~10 mm,无柄,花苞数7~14片,花瓣4~9片,柱头1~5裂,黄色、淡黄色或绿色,多数柱头比花蕊高,10月中下旬开花;果实多为圆形、扁圆形,大多数果实顶部内凹或有凹痕.果皮有绿色、青绿色、青黄色、淡红色且有沙斑,果高2.32~5.80 cm,果径 2.98~5.78 cm,平均单果重44.76 g,果皮厚度 2.9~10.0 mm,每果种子 3~15 个不等,平均6.9个,均重16.37 g.种子黄褐色、黑褐色或黑色,具有光泽,一般呈三角状卵形,籽壳厚0.3~1.3 mm.从以上性状判断,五指山境内分布的油茶有“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
表1 优异单株的生境及形态特征
表2 优异单株的果实及种子形态特征
何方等[4]指出,果形指数与果皮厚度、果含籽数单果重百粒重也有较大的正相关性.这似乎说明,果形指数越大,果皮越厚,果含籽多,单果和籽粒就越重.这也许是因各性状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所导致.果大相应地引起果皮,果含籽数,果重和籽重的值变大,该实验结果与本调查研究的结论相一致.
在本次调查中,水满新村发现一个特异种即3SM,植株树型紧凑,呈簇顶型,果皮微红顶内凹,鲜单果重与其他样品相差不大,但鲜仁重值较大,籽壳厚.另一特异种是南圣牙南下村的NS002、NS003、NS006精选单株,性状表现较好,果圆形且皮微红,单果重可达105.98 g,种子粒数多,鲜仁重达35.97 g,籽壳较薄,初步将其定为优良单株,并继续对该种做进一步详细的生物学性状鉴定及品质分析.
大多数样花的柱头裂数都为3的基数,水满新村即3XM的柱头裂数为4或5.
于水满新民新村还发现1株其花柱头均比花蕊低的种质,由于油茶为异花授粉作物,如果柱头低于花蕊,对其授粉极为不利[5],而且在该植株上未采收到果实,二者是否有关联还尚待研究.
从果实的成熟期看,五指山境内的油茶基本在10月上旬开始收摘,恰在寒露前后,应属于“寒露籽”类型,但从种子的数目看,单株果实内的种子数目在3个以上,又表现出 “霜降籽”类型的特征.这与李东林[6]对安徽省舒城县调查油茶品种资源时的结果相似.
对五指山油茶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挖掘和筛选优良的油茶品种资源以供生产栽培利用.本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性状资源,比如3SM、NS等均有可开发利用的价值.今后宜对这些性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遗传分析,并采取措施予以收集、保存和利用.
[1]中国高等植物编委会.中国高等植物·山茶科[M].第4卷.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579-580.
[2]龙学为.游国庆.锦屏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贵州林业科技,2007,35(2):62-65.
[3]梁凌林.发展油茶生产正当时[J].广西林业,2005(6):46.
[4]何方,吕芳德.湖南油茶品种分类及优良类型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1985,3(11):26.
[5]李东林,严景华,叶爱华,等.安徽省舒城县油茶品种资源调查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1,17(6):33-37.
[6]程剑,陈长庚,王文杰,等.安徽省祁门县油茶品种资源及其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4991-1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