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艳 杨艳芳 马国娟
持续胃肠减压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基础操作技术之一,可以减轻腹胀引出胃肠道的液体及积气,减少术中呕吐引起的窒息,防止胃肠道扩张,减轻吻合口张力,防止发生吻合口漏,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1],但由于留置胃管过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恐惧感,且可严重妨碍呼吸和痰液排出,易致坠积性肺炎等[2]。因而对择期剖腹术后是否常规需要胃肠减压已有异议。因此,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对65例腹部术后患者拔除胃管时间进行比较观察,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65例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20~68岁;其中胃癌36例,肠梗阻19例,胆囊切除术17例。术前均予充分的胃肠道准备,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1例,2组性别比、年龄、病症、手术及麻醉方式间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于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观察组手术后12 h拔除胃管,2组均于拔管后开始少量(10~20 ml/次)多次进食流,进食频度及量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对于拔管后出现明显腹胀者再次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
1.2.2 评价方法:比较2组术后胃肠减压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腹部胀痛、咽喉疼痛、肺不张发生情况。
2组术后胃肠减压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咽喉疼痛和肺不张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见表1。
表1 2组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目前有不少医生腹部手术后过分依赖胃肠减压,将其变成一个固定的原则措施,以期减少或防止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表1显示腹部手术后胃动力弛缓可持续24~48 h,大肠动力弛缓48~96 h,小肠动力及吸收功能几小时后恢复正常[3],小肠分泌液体8.5 L/d,术后早期就开始被小肠黏膜重吸收。可见术后胃肠活动并未完全受抑制。患者术后6~12 h无特殊病情变化均给予半卧位以利呼吸及腹腔引流,同时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由于较长时间留置胃管,患者为避免此期间胃管摆动而带来的不适,尽量保持安静而减少活动,害怕翻身甚至对半卧位的依从性也大大降低。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胃肠减压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这可能与术后观组活动及半卧依依从性优于对照组,以及少量多次进食对刺激胃肠功能恢复有关。观察组患者腹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为轻中度腹胀,患者能耐受。腹部手术后发生腹胀的原因,可能与术后患者消化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等有关,并非靠长期留置胃管能够解决。观察组中1例患者因重度腹胀而重置胃管,此病例为老年男性患者,术后并发胃瘫,胃肠减压7.5 d后好转拔除。留置胃管并发症较多,主要是干扰换气和咳嗽[4],术后早期活动受限,降低患者舒适度。表1结果显示,对照组发生肺不张4例,咽喉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主要与胃管刺激患者咽喉部导致黏液分泌增多且不敢咳嗽有关。所以腹部手术鼻胃管可在术后12 h拔除,不必待肛门内排气时再拔除,这不仅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但在此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及恶心、呕吐症状。若患者自感腹胀加剧或呕吐>2次/d,必须考虑重置胃管减压;若患者在12 h内所引出的胃液量>150 ml,且为草绿色,提示肠液反流至胃,胃液向下排除困难,则胃肠减压不可过早中止。本组观察中对此类问题的观察数据掌握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林春丽,司梦.胃肠减压患者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1.
2 龚学东,吴遵元.胃术后胃肠减压的探讨.河北医药,1999,21:446-447.
3 李玉环,李月兰.改良鼻饲法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2,17:166.
4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上册).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