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少龙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内三科(522000)
近年来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的逐年增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发病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基因的异原性和HBV-DNA的稳定性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与遗传、免疫功能低下有关[1]。选择有效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对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揭阳市人民医院传染内科收治的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9.4(19~52)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参照“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2005年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血清HBsAg、HBeAg持续阳性大于半年,血清HBV-DNA连续2次阳性(HBV-DNA>103拷贝/mL),血清ALT明显增高;排除标准:排除其他肝炎史患者,排除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排除心脑肾病史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排除6个月内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药物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表1),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n=22)
对照组:给予普通干扰素(IFN -1b,运德素,北京三元赛生公司产品)500万U,隔日1次肌内注射。治疗组给予PEG-IFN -2a(派罗欣,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
1.3.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ALT变化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化率情况。
1.3.3 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LT复常率在各时间段(治疗24周、48周)治疗组(86.3%、90.9%)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63.6%、68.1%)(P<0.05);HBV-DNA阴转率在治疗期间(治疗24周及治疗48周)治疗组(77.2%、81.8%)高于对照组(59.0%、5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派罗欣和运德素治疗后ALT复常率及HBV-DNA阴转率结束(n=22,%)
HBeAg阴转率在各时间段(治疗24周、治疗48周)治疗组(45.4%、59.1%)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18.2%、22.7%)(P<0.05);HBeAg/抗HBe血清转化率在各时间段(治疗24周、治疗48周)治疗组(31.8%、50.0%)也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9.1%、18.2%)(P<0.05),见表3。
表3 派罗欣和运德素治疗后HbeAg阴转率及抗Hbe血清转化率情况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不适、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头痛、恶心、皮疹、瘙痒等临床症状发生率为86.3%(19/22),对照组90.9%(20/22);治疗组血常规变化为77.3(17/22),对照组为72.7%(16/22),但停药或干预治疗后很快恢复到基线水平,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危害,15%~20%有病毒活跃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5 年内发生成肝硬化,而慢性肝硬化患者的5 年生存率仅为55%,同时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较非乙型肝炎患者升高了200倍[3]。派罗欣具有非聚乙二醇结合的α-干扰素(普通干扰素)的体外抗病毒和抗增殖活性。乙二醇干扰素α-2a(以下称本品)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干扰素α-2a(以下称普通干扰素)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干扰素可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α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并激活基因转录,调节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4]。本研究通过以普通干扰素治疗为对照组,其隔日给药的服药规律会造成服药后血药浓度迅速达到高峰,服药后的间歇日,血药浓度降至较低水平,被成为“峰-谷”效应。派罗欣则可以维持恒定的干扰素浓度,弥补因普通干扰素引起的“峰-谷”效应[5]。
本研究表明,ALT复常率在治疗24周、治疗48周时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组均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在治疗24周及治疗48周时,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HBeAg阴转率在治疗24周、治疗48周时,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组均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HBeAg/抗HBe血清转化率在治疗24周、治疗48周时,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组也均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因此,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两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派罗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具有较持久的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率[6],停药后HBV-DNA阳性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Janssen HL,Van Zonneveld M,Senturk H,et al.Pegylated interferon alf -2a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lamivudine for H BeAg-ositive chronic heatitis B:a randomized trial[J].Lancet,2005,365(9454):123-129.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2005,13(12):881-891.
[3] 郎振为,韩红蕾,许德军,等.干扰素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和组织学观察[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2):97-100.
[4] Cooksley WGF,Piratvisuth T,Lee SD,et al.Peginterferon al-fa-2a(40kDa):an adv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heatitis B antigenositive chronic heatitis B[J].J Viral Heatitis,2003,10(4):298-305.
[5] 马慧,王豪.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1):78.
[6] 刘高峰,郑秋艳.派罗欣[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