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佛茶

2010-06-06 09:32孙状云
茶博览 2010年4期
关键词:普陀山普陀观音

■文/ 徐 霞 图/孙状云

普陀佛茶

■文/ 徐 霞 图/孙状云

普陀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是中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产于中国浙江普陀山。

佛茶在每年清明节前后采制,取鲜叶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匀、整、净、嫩”。鲜叶采回后经薄摊、杀青、揉捻、搓团、起毛和干燥等工序制作成茶。

佛茶制成后,风貌特殊,外形紧细,卷曲呈螺状形,饮后,顿感清香高雅,滋味鲜美浓郁。雨前采叶,用普陀山泉水、仙人井水冲饮,可医治肺痛、血痢。

相传,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惠萼来中国留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得观音圣像一尊。他准备从明州乘船回国,驶近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突然海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船的去路,虽经多方努力,铁莲花顶住船只,行驶不得。惠萼和尚领会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于是说:“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于此留观音像造寺。后因《华严经》有善财 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遂称为“普陀”。

从此,普陀山成为供奉观音的道场,俗称"南海"。山上寺庙众多,有普济寺、法雨寺、长生禅院、盘陀庵、灵石庵等。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又为僧侣采制,并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曰“佛茶”。

历史上普陀所产茶叶属晒青茶,称“佛茶”。 普陀茶生产历史悠久,肇始于唐,初兴于宋,彰显于明,贡茶于清。

特别是中唐时,全国崇尚饮茶之风,佛教四大名山都已产生了名茶。茶供佛教徒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在佛门中广受欢迎,寺院僧人饮茶成风。普陀山地处盛产茶叶的江南,自唐始成为佛教圣地,山僧们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元朝皇帝笃信佛教,普陀山作为观音的道场,具有无上至高的地位,朝廷经常降香饭僧,割舟山本岛及宁波的田山供僧。如元大德五年(1301),集贤学士张蓬山奉旨进香,赐普陀田、地、山达4000多亩。僧田有供斋粮有供植茶,佛茶生产继续发展。

明朝时,普陀山佛茶经普陀山僧和居民精心培植,以其独特的风味享有盛名。有关普陀佛茶的记述在明代的志书文献中也很多。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至雍正九年(1731),山上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院重新修建时,斯役数千,僧侣数千,产茶数量最多,并作为商品茶供应,远至东南亚各国,又在大乘庵等处,专门设立茶庄,经销国内各种名茶,庵堂茶庄还专门设计具有普陀山特色的彩色茶缸,听装出售。普陀佛茶之正式定名为贡品,则是在清朝光绪间才开始的。

然而,普陀山并不可能远离尘世,历史的每一次动荡都会带给它强烈的冲击。明清时期,普陀山发生了几次大的毁佛活动,佛茶自然也是饱经沧桑。明洪武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獗,普陀山一度为倭寇盘踞,寺庙被占,僧人全部被驱赶出山。清朝初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还经常骚扰新中国成立后,普陀山佛茶茶园扩展较大,并建立了茶场。但上世纪60年代普陀山又一次遭受劫难,佛茶亦中断。

直到1977年浙江省提出要有计划地恢复与发展名茶生产,将普陀山佛茶列入其中。1978年,恢复试制佛茶。1979年,通过改进工艺,形成独特的“似螺非螺、似眉非眉”的“佛茶”外形,并正式定名为“普陀佛茶”。佛茶文化节的举办实现了最初的预想,推动了普陀全区的佛茶产业发展。2008年2月,“普陀佛茶”商标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获准使用“中国地理标志”。

相关链接:

2010年4月8日,第五届中国普陀佛茶文化节在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佛茶园广场举行。“祈福茶会”是本次佛茶文化节的最大看点。它体现佛事与茶理、梵音与茶韵、恰融一体的茶佛之缘,再现茶佛一味、禅茶一味的茶史画卷。在梵音禅唱的背景音乐中,经过一道道佛茶冲泡程序,一杯杯汤色浅黄、色泽鲜亮的茶汤将呈现眼前。在场参加文化节的佛教界、茶学界、文化界、企业界的嘉宾共同见证这一佛茶盛会。

猜你喜欢
普陀山普陀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领”航蒲公英 “巾”彩少先队——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新普陀小学东校“红色”风采
有爱的家
观音(七绝)
观音乘凤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
自在观音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