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辉 陈 东 杨述华 朱建福 肖 飞 张 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武汉 430022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逐年增多,由此而引发的骨折也在上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随年龄增加而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异常、骨脆性增加、仅因轻度暴力或非创伤因素导致的骨折,好发于脊柱、股骨转子间及尺桡骨远端[1]。骨质疏松性骨折属重度骨质疏松症,外科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原发病——骨质疏松的治疗,提高骨质量,防止骨折不愈合及再骨折的发生。寻找有效的药以预防骨量的进一步减少,缓和或制止骨质疏松的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2005年6月~2007年8月笔者应用强骨胶囊对原发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其治疗骨质疏松及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
参考《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之诊断标准[2],骨密度(BMD)<M-2SD(M为同种族、同性别、同部位骨峰值骨量均值,SD为标准差),伴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慢性腹泻、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质疏松,以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肝肾和血液系统等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59例均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BMD<M-2SD。其中男9例,女50例,年龄51~75岁,平均64岁。按性别相同、年龄相近、骨折部位和类型相同、身高和体重相近、骨折复位固定方法相同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3.6±5.8)岁;BMD为(0.631±0.095)g/cm2。对照组29例,其中男3例,女26例,平均年龄(63.2±5.4)岁;BMD为(0.625±0.092)g/cm2。经检验,两组年龄、性别、治疗前BMD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骨折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后,抬高患肢,适当活动下肢各关节,促进肿胀消退。治疗组口服强骨胶囊(为中药骨碎补的提取物,主要成分骨碎补总黄酮,每粒含骨碎补总黄酮180 mg,北京歧黄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次1粒,1日3次。对照组服用钙尔奇D片((相当于钙600mg,维生素D 125 IU,惠氏-百宫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次2片,1日1次。两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期间均不用其他补肾、止痛、补钙或其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
1.5.1 X线检查 骨折复位、固定后每月行X线摄片,了解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根据骨痂形成情况及患者骨折局部检查情况判定骨折愈合时间,并决定下床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无反常活动;X线摄片示骨折线模糊伴连续骨痂形成;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行走3min,并不少于30步)。
1.5.2 BMD测定 用药前及用药结束时检测患者股骨颈BMD作为评价骨质状态的指标。所有BMD检查均为同一人员操作,同一台测定仪检测。
1.5.3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对药的不良反应,并记录其症状、程度、发生和持续时间、处理及转归。
两组服药1个月时行X线检查,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骨折线均较为清晰,有少量骨痂形成。2个月时,治疗组骨皮质较前增厚,骨痂形成较对照组增多,骨折线模糊变淡;而对照组骨皮质无明显变化,骨折线仍较为清晰。骨折愈合时间,治疗组为(9.3±2.6)周,对照组为(12.4±2.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后BMD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BMD也有所升高,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BM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MD值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MD值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BMD(g/cm2)对照组 治疗前29 0.625±0.092治疗后0.627±0.082治疗组 治疗前30 0.631±0.095治疗后0.656±0.092*△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对药的不良反应,仅治疗组有5例患者治疗初期出现轻度恶心、腹胀、便秘,经饮食调节后症状缓解。
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肾虚精亏,后天脾胃失养,外邪侵袭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增龄所导致的骨量减少、骨脆性增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1]。骨强度取决于骨矿密度,低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前瞻性研究表明,BMD每下降1SD,骨折的危险性就增加1.5~2.5倍[3]。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BMD检测均<M-2SD,发生的骨折都是在行走或骑自行车时不慎摔倒导致,都非高能量暴力损伤。肢体骨折后需行肢体固定制动,但肢体制动后可诱发局部及邻近部位骨质疏松的发生,对已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更为不利。因此,选择合适的药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及提高BMD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主要有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类、钙和维生素D 3等,虽然疗效较好,但副作用也较为明显。中药治疗通过对机体全身性的调节作用,标本同治,达到纠正机体激素失衡和负钙平衡作用的功效,既抑制骨吸收,又促进骨形成。
骨碎补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骨伤科的良药,强骨胶囊的主要成分为骨碎补总黄酮,为中药骨碎补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补肾、壮骨、强筋、活血的功能。动物实验证实,在骨愈合过程中,骨碎补对TGF-β1m RNA、BMP-2 m RNA基因表达具有益的调节作用,能够促进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系及成软骨细胞系分化,并能促进其合成活性[4],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5],增加骨痂厚度,增加TGF-β1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提高骨折的愈合质量[6],增加骨组织承载力,提高骨骼抵抗外力冲击的能力,改善骨结构力学特性[7]。在本临床研究中,治疗组服用强骨胶囊后,仅有5例患者出现恶心和腹胀,但程度轻微,饮食调节后可缓解。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联合研究,对6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强骨胶囊组和中药对照组(淫羊藿、续断、赤芍、川芎等,为中药三类新药),治疗6个月,强骨胶囊组患者的雌二醇、睾丸酮、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水平均有明显提高。治疗3个月,强骨胶囊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明显下降;治疗6个月,强骨胶囊组患者的降钙素(CT)水平显著升高。试验结果证实,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以通过抑制骨吸收,提高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水平而达到提高BMD、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8]。强骨胶囊服用后患者体内代谢发生变化,可调节血钙、PTH、CT、骨和血中的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抑制骨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从而改善骨的结构,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
此外,强骨胶囊还具有镇痛作用。王和鸣等[9]采用随机分组、双盲双模拟对照的试验方法,对61例骨量减少及162例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证实强骨胶囊(骨碎补总黄酮)对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者骨痛有治疗作用。本研究中治疗组早期下床活动,又避免了局部骨质疏松的加重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强骨胶囊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选择。
[1] GUZEL-CIESLAK D.Current view s on the causes,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O rtop Traumatol Rehabil,2003,5(1):107-112.
[2] 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1-3.
[3] 何耀华,邱贵兴.骨质疏松诊断与骨密度测量[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8,4(2):66-70.
[4] 王林,汪建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03,18(5):231-234.
[5] 王和鸣,田金洲,彭淑莲,等.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早期骨量减少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03,16(11):692-694.
[6] 谢雁鸣,赵晋宁,丁会,等.强骨胶囊抗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3):151-152.
[7] 谢雁鸣,鞠大宏,赵晋宁.骨碎补总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4):343-346.
[8] 谢雁鸣,崔天红,高蕊,等.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临床[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4):197-201.
[9] 王和鸣,葛继荣,田金洲,等.强骨胶囊(骨碎补总黄酮)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6):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