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生
GDP总量已达世界第三的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在笔者看来,主要的挑战不是来自外部政治压力,不是来自国际竞争,也不是来自技术与市场封锁,而是来自于中国的内部问题,尤其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
理论上,中国早已接受了相关概念。1992年联合国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中国于1994年就批准了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1997年十五大期间将之作为中国的发展战略。
但遗憾的是,从那时至今的10多年来,中国经济却一时难以摆脱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同时,由于人口数量巨大,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规模比发达国家的更大,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比如,成为“世界工厂”可能是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最现实的方式,这既可以看成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之处,也把中国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中国必须满世界找油找矿,才能维持“世界工厂”的巨大胃口!但这样做的代价是,我们承担了其他消费国家的环境与资源破坏代价,忍受了较长时间的低福利。
这种不可持续的模式不仅加大了中国当前发展的成本,而且会削弱中国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对比发达国家可以看到,在中国近年高速但粗放增长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悄悄完成了发展方式的调整,建立起了未来避免资源与能源约束的经济模式。
全球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的一项研究表示,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较2005年增长约35%,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使其2005至2030年间的能源需求增长约65%;而发达国家这段时间的GDP虽然平均增长50%以上,但其能源需求预计将持稳。
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日前也公布,2009年英国能源消耗总量也出现下滑,石油需求下降4.5%,天然气需求减少7.5%。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增至7.5%。净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8年水平减少9.75%,至4.81亿吨,较《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减排基准1990年水平下降了19%。
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欧洲许多国家在发展方式上已经有长足的进步,它们在维持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能源消耗却不断地下降。欧洲国家的这种变化不应等闲视之,而应该被看成是完成了在未来经济竞争的能力准备。
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这种能力消长,其影响非常广泛。从战略角度来看,真正的问题在于今后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权!欧洲国家的经济对能源的消耗降低到一定程度,就拥有了主宰这个世界的权力。中国经济需要进口石油吗?可以卖给你,但石油要涨价,而且是天价!未来石油每年涨价70%-100%不是没有可能。在这种时候,成功实现了能源消费转换、掌握了新能源利用、经济体系对能耗信赖低的国家,就有了相对的战略优势,有了对世界经济的掌握能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如果不转变,那就是这样的结局,未来的发展就被掌握在人家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