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文
“还在谈判和运作当中,五一节后还有一轮谈判。”4月30日,深创投基金经理张剑斌说。
记者很诧异:深圳的两只子基金推进的速度应该最快,但现在仍在谈判。
理由很简单,首先了解一下受托机构——深创投。
深创投作为最早探索政府引导基金的本土创投企业之一,自2007年1月,在苏州成立该地区的子基金以来,采取了“民族打法”,即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进行“连锁布点”。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运作和正在签约注册的政府引导基金近30只,规模接近50亿元。
在深创投董事长靳海涛看来,这种“民族打法”既解决了项目源的问题,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一举两得。
但提出质疑的也不在少数:且不说投资当地还是全国,仅仅是在当地注册、办公,这一点就已经让许多人分身乏力。还有vc挪揄地说:真佩服深创投庞大的队伍,换成我们,都没那么多人守在那么多的城市里。
“这样建网络的好处很多,第一,解决了募资问题;第二,拓宽了项目来源的渠道;第三,与政府形成互动关系,现在企业做项目也要面向全国,会涉及许可证、税收、土地等很多问题,与政府关系好,可以方便为企业提供环境优化的服务;第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收益。”深创投董事长靳海涛曾说。
当年,深创投决定要做政府引导基金的时候,“引导基金”还只是一个概念而已。从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的“做的不错”,张剑斌将成功的关键归结为“市场化”。
据了解,深创投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方式上。一种是政府出资部分有优先清偿权,不收取投资回报,只收取固定收益(约为一年期国债利率);另一种,政府采取阶段性参股,约定五年后退出,退出条件为原始投资加一定回报。两种方式都意味着基金项目退出后产生的投资收益由商业化股东分享。
“市场化注定竞争激烈。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是外资和国内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基金。虽然也有压力,但我们也有优势。”张剑斌说。
首先,政府和国资委的支持不仅仅是在资金链上,也在政策上。相对宽松的中央政策使初创期的政府引导基金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可谓占尽天时。
而且,深圳本身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风险投资机构落户在深圳,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优质及庞大的融资平台。而这带来的必然是极高的沟通效率,使得深圳的政府引导基金从融资机构的选择上就比其他人快了一大步。此为地利。
至于人和,自然就是深创投的专业团队,这支团队在深圳及其他区域近4年来总共投入基金将近三十支,鲜有败绩。
说到难处,张剑斌显得很乐观:“难处无非是各地政府的政策不同,有些投资会有一些限制,但是深圳本身的投资环境还是比中西部好很多,所以这些问题在深圳很少遇到。”
据张剑斌介绍,现在福田区政府引导基金已经上市,是现阶段深圳引导基金做得最好的一只。至于此次采访中要了解的两只子基金,虽然还在谈判和运作当中,但深创投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