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郁郁
近年来,乳腺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乳腺癌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发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表现为一侧乳房的无痛性肿块[1]。因此,对于肿块性质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随着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断应用,已成为早期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9月~2010年4月期间,来我站门诊就诊及在妇女病普查中检出有乳腺肿块并行手术治疗患者58例,年龄26~71岁,平均38.7岁,均为女性。左侧乳腺肿块28例,右侧乳腺肿块25例,双侧乳腺肿块5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阿洛卡SSD-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MHz。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两侧乳房,对4个象限、乳晕区及腋窝分别进行多切面扫查,将双侧乳腺进行对比。发现异常团块回声,记录是单发还是多发,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有无衰减、纵横比、有无砂粒样钙化和腋窝淋巴结肿大,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测量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和阻力指数(RI)等。凡在我站超声检查中发现有异常肿块者,建议赴上级医院复查,最后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
1.3 血流的分级 通常分为4级[2]:(1)0级为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2)1级为少量血流,肿块内见1~2个点状血流信号;(3)2级为中量血流,肿块内见3~4个点状血流信号或一条管壁清晰的血管;(4)3级为丰富血流,肿块内见4个以上点状血流信号或两条管壁清晰的血管。
2.1 乳腺肿块的类型 58例被检出乳腺肿块的患者中,术前诊断乳腺癌6例,乳腺纤维腺瘤39例,乳腺增生结节13例。经手术证实乳腺癌5例,纤维腺瘤35例,乳腺增生结节18例。其中误诊10例,1例乳腺癌,4例乳腺纤维腺瘤,5例乳腺增生结节,诊断符合率为82.76%(48/58)。
2.2 乳腺肿块的二维图像特征 形态不规则10例,边界不清6例,内部回声杂乱不均匀7例,见微小钙化2例,后方回声衰减3例,回声增强31例,其中肿块最小者11mm×13mm×10mm,最大者27mm×21mm×13mm,见图1,1例伴发腋窝淋巴结肿大。
2.3 乳腺肿块的血流分级0级5例,1级47例,2级5例,3级1例,见图2。5例乳腺癌患者肿块的CDFI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20cm/s,阻力指数(RI)均<0.79,见图3。所有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结节患者肿块的CDFI示PSV均<15cm/s,RI均<0.70。
图1 乳腺内见不均质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呈蟹足样向周围浸润
图2 示同一病例肿块内见一条清晰的血管及点状血流,为2级血流
图3 示同一病例肿块内探及动脉血流频谱PSV:14.1cm/s,RI:0.651
3.1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及末梢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典型的超声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呈“蟹足样”或“毛刺状”,无明显包膜,内部回声以不均匀低回声为主,见砂粒样钙化,后方回声衰减,纵横比>0.79或1(各文献报道不一)。小乳癌无上述特征。小乳癌指直径<2cm的肿块,其超声表现为形态较规则,椭圆形多见,内部回声较均匀,CDFI显示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或较稀少。临床上容易误诊,碰到此类病例需仔细扫查,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密切随访观察,必要时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3.2 纵横比增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恶性肿瘤多呈中心性生长,良性肿瘤以横向生长为主。砂粒样钙化是指大小在100~500um的钙化,呈簇状分布,属于营养不良性钙化,由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坏死和钙盐沉着所致,后方往往无声影,被认为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的特征性改变之一。
3.3 PSV≥20cm/s作为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标准,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62%。恶性肿块的RI均值为0.82,明显高于良性肿块的RI值(0.65)[3]。本组5例乳腺癌病例的PSV值均<20cm/s,RI均<0.79,可能跟一部分良性和恶性肿瘤的数值相互交叉存在有关,也可能跟本组例数较少、测量的数据存在误差有关。
3.4 乳腺组织有丰富的淋巴组织,乳腺癌在早期即可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常规扫查发现腋窝肿大的淋巴结,若长径>1,长/宽<2,或相互融合形态不规则,内部皮、髓质回声分布不均匀,CDFI示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要高度警惕乳腺癌的可能。
3.5 乳腺纤维腺瘤约占乳腺肿瘤的10%,发病与女性雌激素水平有关,常见于乳腺的外上象限,多为单发。它的典型超声表现:肿块形态较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有包膜,可见侧方声影,内部回声以低回声为主,分布较均匀,后方回声增强或无明显变化,纵横比<1。CDFI示周边及内部见星点状血流信号,分级以0~1级多见,RI<0.70。一部分较大的乳腺纤维腺瘤表现为非典型的图像: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内部可见粗大钙化或液化现象。本组有1例因肿块较大,外形不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较杂乱,见散在粗大钙化灶,CDFI示见血流信号较丰富,超声误诊为乳腺癌,后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提示乳腺纤维腺瘤。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在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对于不典型的图像,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尽可能减少误诊的发生。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95.
[2]丽玲,王良玉,周瑞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8):478.
[3]陈育华.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