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惜晨 王玉华
父母参与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魏惜晨 王玉华
目的 探讨父母参与健康教育后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的影响。方法 试验组50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同时父母参与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50例采用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父母不参与健康教育。在入组时、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入组时评分无差异(P>0.05)。试验组总积极因子分在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在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父母参与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健康教育;青少年;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少年发病[1-2]。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因精神分裂症导致的住院率逐年上升,且与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3]。为提高护理效果,促进康复,我院对100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父母参与健康教育后取得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6月1日~2009年5月31日住院患者10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4]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在25周岁以下。按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父母的一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试验组患者父母开展以下健康教育,对照组不参加父母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医院定期开设家长课堂,由专职医生、护士负责有计划地上课。讲课时间、地点、内容一周前确定并通知家长。上课内容包括:①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②药物治疗及如何观察不良反应。③沟通技巧。④父母养育方式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及心理影响。⑤家庭护理知识。(2)举办患者父母座谈会,探讨抚养子女感受,治疗的体会。会后可单独咨询医生、护士。(3)提供生理心理健康的书刊和健康教育小册子或单张材料。
1.2.2 测量工具 选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5]30项版本。所有条目按0~4分的5级评分法记分。量表共包含7个因子分别为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惹、精神病、迟滞和抑郁。1、2、3项因子之和为总积极因素。4、5、6、7项因子之和为消极因素。总积极因素分越高反映康复程度越好,总消极因素反之。
1.2.3 评定方法 由2名主管护师观察评分。记分时2名评定员分数相加。评定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各测评1次。
表1 两组患者NOSIE总积极因子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NOSIE总消极因子分比较
3.1 父母参与健康教育改变患者心理状态很重要 子女患上精神疾病家长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与对精神疾病的担忧和恐惧,怕受歧视等有关[6-7]。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者康复有一定的影响[8]。通过健康教育,父母对精神分裂症有了正确的认识,帮助父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以积极的心态帮助患者、用良性言语鼓励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3.2 父母参与健康教育可以让父母了解养育方式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当今社会,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当的父母养育方式是子女心理精神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8]。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如缺乏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是青少年产生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之一[9]。父母应给予子女恰如其分的关怀和爱护,主动与子女沟通思想,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才有利于子女的康复。
3.3 父母参与健康教育能与子女很好的沟通 父母改变了以往各种不良的教育和沟通方式,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尝试着与子女平等相处,改变严厉或溺爱,多采用鼓励的言语。让患者感到关心和关爱。相互之间能很好的交流,患者的内心感受可以和父母谈,父母也可以给患者很好的安慰。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4 父母参与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父母通过健康教育掌握了精神疾病的知识,可以细致地观察患者病情,从患者的举动和言行中发现细小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3.5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量表评分上差异明显 试验组患者总积极因子分和总消极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特别在治疗8周末最为明显。表明试验组社会功能有效提高,精神症状控制明显。这可能与父母参与健康教育后给予患者恰如其分的关怀和爱护,与子女沟通良好,亲子关系改善,共同配合治疗护理,父母与患者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关。
家长通过健康教育增加有关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能更好地照料患者,向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以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10]。调动患者及父母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康复计划与实践,使父母改变不利于患者心身健康的家庭环境,让患者在父母的理解、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配合科学的治疗与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1]高树河.临床应用精神病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95-296.
[2]吴冬梅,尹爱民.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5):5-6.
[3]谢平霞,唐江琴.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403.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M].莱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4-219.
[6]陈熠,岳英,宋立升.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调查及相关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3):153.
[7]汤庆平.精神科住院病人陪护亲属的心理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2):96.
[8]叶建林,张明园,俞勤奋.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教育[J].上海精神医学,1993,5(1):70.
[9]王莹,李刚.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因素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3):168-170.
[10]张丽,于慧丽.家庭教育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支持和自理行为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9(7):494-496.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9.119
163712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院 (魏惜晨 王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