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2》难续辉煌

2010-05-30 18:18王倩
新民周刊 2010年42期
关键词:斯通道格拉斯戈登

王倩

就好像电影里的高登所说的,我以前总是说贪婪是好事情,现在贪婪已经是游戏规则了。真是这样,人们把贪婪看成了精明和智慧。

戈登没变,华尔街变了

2001年,戈登刑满释放,走出了联邦管教所的大门。当年他因为证券欺诈和不法牟利等多项罪名入狱,现在他已经不再是华尔街之王,蓬头垢面,一头乱发,没有人为他接风,孑然一身,成了金融界的局外人。

这是《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的开头一幕。戈登是上世纪80年代好莱坞电影为金融业创作出的最著名的虚拟人物,是美国文化中历久不衰的人物,也是大银幕上最被人记得住的坏蛋之一。他的名言“贪婪不好听,却是好东西”即使到了2007年,还在“最伟大的100句台词”评比中排名第70位。“贪婪,抱歉我找不到更好的词,贪婪是好事。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阐明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存在于一切的形式上——对生活,对金钱,对爱情,对知识的贪婪——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奥斯卡影帝迈克·道格拉斯在《华尔街》里的这段演讲至今都是电影史上的名言,而且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贪婪是好的”这句戈登名言更是经常性地出现在媒体上,人们轻易忘不了戈登——大导演奥利弗·斯通在1987年的《华尔街》中塑造的一个坏蛋。

《华尔街》里,曾经翻云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不择手段地操纵股票行情,最终败在了一位依然具有些许良知的年轻股票交易员之手,锒铛入狱。迈克·道格拉斯因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影帝,这之前他通常饰演爱情片或者喜剧片的男主角,这是他第一次演一个坏到骨子里的家伙,“在我演过的众多角色之中,人们最常跟我提到戈登。戈登让他们印象深刻,这点让我很惊讶,因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

反面角色拿到奥斯卡可能不稀奇,稀奇的是,戈登的个人魅力,他在交易时赶尽杀绝的作风,还有累积财富时毫不留情的做法,都意外让他成为现实社会里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和金融界的传奇。华尔街的年轻人不只留起了戈登的招牌长发,穿起吊带裤,更重要的是,他们打从心里相信戈登的名言“贪婪是好的”。戈登在报纸跟杂志的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太多,已经变成了一个指标性的角色,而奥利弗·斯通在《华尔街》里造出那个金融中心里的文化——不管在行为或是穿着上,它实际上真的对在那里上班的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直到今天都有人在问斯通,观众这么热爱戈登这样一个坏蛋是否让你意外。最初几年他惊讶不已,而等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他更是发现,“过去这几年,这部电影似乎越来越受欢迎。我把《华尔街》当成一个道德寓言故事在拍,结果却是很多人都误解了它。多年来不断有人跑来跟我说,我到华尔街工作都是因为看了你的电影,这真的很神奇。很多人现在都已经三四十岁了,而且在华尔街做得不错。”

贪婪没变,贪婪的人变了,以前的那样一个戈登在现在看起来已经微不足道。拍完《华尔街》后的23年里,全世界发生了自1931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海啸,金融大亨也变得越来越有钱,“我觉得最夸张的就是这些财富累积的速度,从90年代到现在,这些数字不断飙涨,几百万变成了好几十亿,而贪婪的戈登被贪婪的银行彻底击垮。”奥利弗·斯通说。

到了2008年时,戈登这样的人已经没办法生存了。那种海盗般的人物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去曾经谨守本分的金融机构。过去银行是银行,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不过这一切都慢慢改变了。随着金融开放,这些不同功能之间的防火墙一一垮下,这就是《华尔街2》和《华尔街》相隔23年里的金融世界。

连续三部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世贸中心》和《小布什传》反响不佳后,奥利弗·斯通一直铆足了劲在寻找各种题材,韬光养晦。2009年他读到了拥有交易员执照的编剧阿伦·勒布(Allen Loeb)所写的剧本之后,有了拍摄新《华尔街》、让剧中人物卷土重来的想法。于是,戈登出狱了,8年后他出了畅销书《贪婪不好吗?》,正在美国四处巡演,他告诫台下的“三无一代”(无财产,无工作,无未来),投机客猖獗,过度举债的恶质金融系统,将带着美国经济走上绝路。戈登还会成为青年人羡慕的偶像吗?

戈登变了,奥利弗·斯通也变了

阿伦·勒布最初写《华尔街2》剧本时,奥利弗·斯通并未介入这个电影项目,道格拉斯已经表达了重新饰演戈登的意愿,但前提是剧本要好,所以交给阿伦·勒布的就是如何为戈登定调——出狱后的戈登会改头换面吗?这回他是赢家还是输家?——总之,戈登要让道格拉斯点头,现在他不再是好莱坞的毛头小伙子了,演砸一两回无所谓,影帝自然有高标准,包括角色的道德观。最终打动道格拉斯的是一个感人的家庭故事:戈登在狱中多年后不但改头换面,也变成了远离华尔街的局外人。

太太跟他离婚,儿子过世,女儿薇妮不搭理他,因为她认为全家分崩离析都是戈登的错。迈克·道格拉斯说,“戈登在前一部电影里意气风发,现在他在这部影片一开始却如此惨淡。”戈登努力想重建自己在华尔街的地位,他还想让家庭团圆,赢回女兒的爱,哪怕中间过程稍显那么点儿缺德。

影片的结尾是如此“美好”,以至于很多人觉得这样的结局欠缺逻辑,显得剧情非常地“二”。剧中主创曾多次说过,希望《华尔街2》引起的反响能比20年前更多,但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似乎并没如愿,反而有金融人士觉得对华尔街的描述不真实,要知道1987年的《华尔街》对每一个华尔街老鸟来说都逼真得不得了,很多人觉得奥利弗·斯通老了。

80年代华尔街的一切对奥利弗·斯通来说是熟悉的,他的父亲就曾经是华尔街上的一名股票交易员,在《华尔街》上映一年前去世。当时市面上并没有太多的商业电影,做了一辈子交易员的父亲也常说市场上没有好的金融电影。于是在1987年《野战排》为其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后,斯通把镜头转回国内,拍一部金融丛林里的战争,“我是纽约人,我想回到家乡,回到原点,观察华尔街动态,希望拍出一部让我老爸引以为傲的电影。”

《华尔街》的灵感其实来自于斯通为《疤面煞星》(1982年)写的剧本,“故事发生在迈阿密,里面充满了拜金主义、贪婪和可卡因,最让我诧异的是整个佛罗里达州都是年轻人在赚大钱。回到了纽约,发现那儿也是年轻交易员在赚大钱。在我爸爸那个年代,年轻交易员还在慢慢往上爬,他们还没办法赚大钱,所以这种现象很新鲜,我想,太好了,拍成电影一定很有趣。”

《华尔街》成功后,奥利弗·斯通又回到了熟悉的越战题材,“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和《天与地》)和《刺杀肯尼迪》等政治题材电影一举奠定了他一流大导演的地位,并把对政治和战争的鲜明观点打造成自己的性格标签。到了2000年后,奥利弗·斯通一直继续着政治题材电影的探索,但人们对他在电影里的表达逐渐冷淡了,譬如《世贸中心》和《小布什传》都没有取得好的票房和口碑。可以说,奥利弗·斯通回到金融街,重新找回戈登这个人物,既合乎情理,也略显悲凉。尤其是他最终给了戈登事业家庭双丰收的好结局,很多人认为他不再那么锐利,也没以前那么具有批判精神了。

奥利弗·斯通肯定不会接受这种说法,“我想我可能是更宽容了,但它的结局对我还是有同样的意义。电影仍然以华尔街遭受重创结尾。可能大家认为以前的我更犀利、更有批判性,但我认为现在的我视角更宽广,那些泡沫和不幸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但生活依然继续,我们总得熬过去。人性是贪婪的,这使我们坐在一辆失控的列车上,面对一个疯狂的世界。华尔街的心态已经变成了一种赌场的心态,这种心态也影响着大众。我们喜欢贪婪,就好像电影里的高登所说的,我以前总是说贪婪是好事情,现在贪婪已经是游戏规则了。真是这样,人们把贪婪看成了精明和智慧。”

猜你喜欢
斯通道格拉斯戈登
为何我们今天必须听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合众国的危险源头》演说中发出的警告 精读
没有过错并不等于是对的
莎朗·斯通:曾颠倒众生的好莱坞女神
割草工
凡·高在博里纳日——读欧文·斯通《凡·高传》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
从德布罗意波到克莱因-戈登方程
孩子和爸爸
“听想”:埃德温·戈登音乐教育思想的根基及其意义
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