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晋立,邓小京
豫西地区提高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综合技术研究
潘晋立1,邓小京2
(1.三门峡市湖滨区林业技术推广站,河南 472000;2.三门峡市林业工作总站,河南 472000)
该区地处豫西黄土丘陵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不高是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针对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提出了5项综合技术措施,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干旱地区;造林;技术
3年来,通过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探索,在不同地区、不同地类通过不同造林树种,采取不同的造林技术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退耕还林实施的相关调查,总结出一套提高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的综合技术。通过实施这项技术,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杨树胸径多数在8 cm左右,柿树新梢长达60 cm以上。
湖滨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该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春季多受蒙古冷高压控制,雨雪较少,缺雨干燥,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温热、炎热、雨涝3种天气。年均气温14.7℃,年最热月份为7月,月平均气温26.7℃,最冷月份为1月,月平均气温-0.7℃。极端温度分别为43.2℃和-16.5℃,降水的年保证率达到20%的降水量为655.3 mm;年保证率达到50%的降水量为537.6 mm;年保证率达到75%的降水量为445.5 mm;年保证率达到95%的降水量仅为357.3 mm,十分干旱。
科学规划、适地适树是提高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的前提。所谓适地适树,就是把树种种植在适宜成活、生长和发育的土地上,并使其发挥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做到适地适树应掌握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各林班的立地条件,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国家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划定标准,结合本地乡土树种和地形破碎的特性,退耕还林生态林及经济林树种具体规划为:配套荒山造林、干旱瘠薄、运水困难的坡顶、山顶,栽植抗旱性强的针叶常青树种:如侧柏、油松、马尾松等;土层较厚、坡度较缓的半坡和山中,栽植柿树、核桃、枣树等兼用树种,地下间作。紫花苜蓿、三叶草、远志、防风等草或药,地边栽植1~2行常青树种;水份较充足的沟底、山底栽植速生杨树;阳坡侧柏、阴坡刺槐。形成上部四季常青,绿色戴帽,中部红叶遍野,花果放香,底部树干挺拔。郁郁丛丛,达到生态效益优先,社会、经济效益兼顾的目的。
定点挖穴,打埝扒埂,合理整地是干旱地区提高退耕还林成活率的基础。合理整地就是尽量减少原生植被破坏,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既能起到涵水保土,又能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适度整地,荒山造林一般采用穴状整地,沿着等高线,梅花状分布,上下左右成行,穴的大小因树种而异,侧柏、刺槐花椒等树种30 cm见方,穴底填50~10 cm地表肥土,杨树、椿树、国槐等树种60 cm见方,穴底填10~20 cm地表肥土,地边做下宽40 cm,上宽和高各25 cm的埂,踩实拍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做到“平、齐、实、光、涵”5个字。较同一地类的抽槽或扒水平带整地,每667 m2少投5工日,即减少水土流失,又能提高造林成活率11%。梯田退耕地整地为:地边打埝,行间起埂,株间扒隔,埂的宽度、隔的长度因树种而异,柿树、核桃、枣树,埂为宽窄行,窄行为树营养带,宽1.5 m,行3.5 m宽,间作药草,树营养带间3 m扒1隔,在隔中间定点挖穴。标准是埝高40 cm,上宽和高各25 cm,踩实拍光;隔和埂底宽30 cm,上宽和高各20 cm;穴60 cm见方。可较好的保持水土,提高造林成活率14%,草或药经济收入提高16%。
豫西地区,春季造林时期,一般雨水较少,天气较为干旱,为提高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我们于2003年和2004年2年分别在春季和秋季不同时期做造林成活率对比。造林地点在我区南山梯田退耕地,造林树种和苗木规格:侧柏,苗高1.3~2.0 m,冠径15~25 cm,并带15~20 cm的土球,柿树和枣树是2年生嫁接1级苗。造林时间为03年10月2 ~11日、11月3 ~10日、12月4 ~11日;04年2月21~8日、3月8~14日、3月27日~4月3日。造林方法是:挖60 cm见方穴,表面肥土与地下死土分别堆放,穴下埋10 cm厚肥土,每株浇水10~15 kg,水渗下后,复土至地表10 cm,树穴上盖杂草。在2004年6月10日对新栽树种不同造林时期的成活率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造林时期成活率调查
从我们调查情况看,豫西地区侧柏的造林最佳时期为10月上旬,实施高标准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秋季造林10月上旬以后越早成活率越高,春季造林2月下旬以后,越早成活率越高。柿树、枣树最佳造林时期为3月下旬,实施高质量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2月下旬至3月下旬造林,越晚成活率越高,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造林越早成活率越高
圃地吃饱,包装调运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若造林所用的苗木在苗圃地就很干旱再加上调运时不注意包装,苗木失水,更有甚者苗木干枯后才进行造林,无论采用什么样的造林方式,造林成活率都不会很高,在退耕还林造林时用当地苗的,应在起苗前2~3日对苗圃地浇1次透水,随起随栽分级栽植,最好不隔夜;若用外地苗,在起苗前2~3日对苗圃地浇1次透水,让苗木吃饱喝足,就地起苗,就地蘸泥浆,就地包装,按国家规定的Ⅱ级以上标准进行分级,100或50株绑成1捆,标上出圃签,从起苗到栽植,3日结束。较一般的起苗运输,提高造林成活率21%。
深坑,深埋、铺膜盖草是干旱地区提高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的重要途径,深坑深埋,适应于侧柏小容器袋苗荒山造林,是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它不受时间的限制,1年4季都可以造林。塑料薄膜容器袋宽6~8 cm,高10 cm的侧柏苗,苗龄在100天以上,2年生以下,过早苗木组织不成熟,过晚苗木根系多数穿破容器袋。起苗时准带原土,随起苗,随造林,塑料袋装运苗,每袋50株,一般挖40 cm,长宽都为30 cm的穴,穴底填10 cm的地表肥土,栽苗复土和容器袋齐,1个容器袋为1株,浇水1~2 kg,水渗下后再复土5 cm,留距地表15 cm的坑。最后拔些杂草,盖于坑上。这样既能防止水分蒸发,又为小草起到遮荫作用,这种方法造林,树木的成活率在95%以上,较一般造林提高成活率23%;柿树、枣树、核桃等树种梯田退耕地造林,挖60 cm见方的穴,地表肥土和地下死土分开堆放,为防止水分渗透,穴底与穴壁铺上最薄塑料薄膜,填10 cm厚的地表肥土,将蘸了泥浆的树苗根系修理后进行栽植,用地表肥土填埋,踩实后埋至树苗在苗圃的土迹齐,每株浇水10~15 kg,水渗透后,再复死土至地面10 cm,剩余死土垄于埂和隔上,最后用杂草盖住树坑,造林结束后树苗定干50~60 cm,树头用漆封顶,这样的造林方法较一般造林提高成活率21%。
提高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综合技术主要是以“水”为中心,必须从提高苗木质量、适地适树、提高土壤含水量、防止苗木失水、提高根系活性等,关键要解决影响水的各种因素,这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S725.79
A
1003-2630(2010)04-0044-02
2010-10-10
(责任编辑:王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