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奎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300)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肿瘤[1],其发病率在我国男性各种肿瘤中排在第三位,女性各种肿瘤中排在第五位。本研究探讨了AFP联合癌胚抗原(CEA)和碱性磷酸酶(ALP)在检测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的患者资料均来自本院2005年5月至2009年2月住院病人,正常人资料来自于健康体检者。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男性2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 56.1±15.6岁;肝炎患者63例,男性39例,女性 24例,平均年龄 33.6±9.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正常对照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7.8±8.9岁。
1.2 方法 受检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20℃保持。采用罗氏2010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化学发光免疫试剂盒测定AFP和CEA,ALP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FP>20 μ g/L,CEA>5 μ g/L,ALP >140 U/L作为阳性界值。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各组检测结果以(±SD)表示,两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1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三项标志物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肝炎患者组,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不同组别血清三项肿瘤标志物的水平
2.2 肝癌患者血清AFP、CEA、ALP三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结果见表2。联合检测特异性与单项检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敏感性具有较大提高(P<0.05)。
表2 肝癌患者血清AFP、CEA、ALP单独及联合检测结果比较(%)
AFP是目前检测原发性肝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据报道AFP检测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为60%-80%[2],本研究AFP对肝癌检测的阳性率为63.5%,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虽然相对于其他肿瘤标志物,AFP是原发性肝癌最敏感的指标,但AFP对一些肝癌,尤其是早期较小的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不高,这就限制了AFP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3]。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我们将AFP与CEA和ALP联合,用于对原发性肝癌的检测。
癌胚抗原(CEA)是内胚层分化来的一种可溶性糖蛋白,最早是从结肠癌和胎儿肠中提取[3]。CEA属于非器官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敏感性不高,单独测试对肝癌早诊价值不高,本文单项检测阳性率为37.1%,与AFP及ALP联检阳性率可提高到73.3%。血清ALP大部分源于肝脏及骨骼,肝胆系统在癌肿等因素刺激下,使肝性ALP mRNA转录增加,进而合成ALP增加,因此本研究将ALP引入对肝癌的辅助筛查。
通过对原发性肝癌组和肝炎组以及正常人组血清中三项指标的分析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AFP、CEA、ALP水平都高于肝炎患者和正常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此三项指标都具有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发现三项指标中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最高(63.5%),其次是ALP(49.5%)和CEA(31.2%)。由于此三种标志物在肝癌患者体内产生的机制不同,因此将三者联合就有可能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性。本研究中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达到(73.3%),说明AFP联合CEA和ALP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度。本研究中应用的三项指标对肝癌诊断的特异性都较高,当三者联合检测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特异性没有提高。
对肿瘤的筛查检测中,保证高的敏感性是十分重要的。联合多种标志物对肿瘤进行筛查诊断是目前实验室中进行肿瘤诊断的趋势。本研究联合使用AFP、CEA和ALP三项指标检测原发性肝癌,显著提高了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随着对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更加新颖的指标必将被引入到对肝癌的诊断中,从而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1]Bosch FX,Ribes J,Díaz M,et al.Primary liver cancer:worldwide incidence and trends[J].Gastroenterology,2004,127(Suppl):S5.
[2]杨海生,张晏玲.血清AFP、CA192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浙江预防医学,2004,16(2):70.
[3]于 兴,胡章华.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阴性误诊8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9):1317.
[4]Hammarstr?m S.The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family:structures,suggested functions and expression in nor mal and malignant tissues[J].Semin Cancer Biol,1999,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