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萍,李江涛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成都 610041)
本研究关注不同病理分期肝纤维化患者的CT灌注扫描,关注其灌注参数,分析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旨在为临床合理诊断肝纤维化提供理论帮助。
观察组共79例,均为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其中,男50例,女29例;年龄21~64岁,平均43.2岁。选取同期18例非肝脏疾病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经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证实无各器官疾病。
本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进行肝穿刺后,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论由3位病理主治医师综合阅片得出,并以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按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分期及分级标准,将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1~S4期。选用我院GE64排螺旋CT机,患者均于穿刺后1~2周进行CT检查。所有患者检查前均进行碘过敏试验。患者取平卧位,常规上腹部平扫及三期增强容积扫描,层厚5~10 mm,层距5~10 mm。采用18~21G穿刺针穿刺肘前静脉,以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去卷积法注射速度要求为5~7 ml/s,非去卷积法注射速度最好在7 ml/s左右,对比剂用量40~50 ml。本研究观察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PI)、肝血流量(HBF)及血容量(BV)共6个灌注指标。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AS 9.2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79例患者中,经肝穿病理证实,S1期17例,S2期20例,S3期20例,S4期22例。
观察组中PVP、TLP、HBF和B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P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灌注参数比较(x±s)
观察组中PVP、TLP、HBF及BV在S3和S4期中的值明显低于S1和S2期,而HPI在S3和S4期中的值明显高于S1和S2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不同分期CT灌注参数比较(x±s)
CT灌注成像是一种无创性评价脏器血流情况的新方法[1-2]。当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可对选定层面进行连续动态扫描[3-4],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密度随强化时间而演变的曲线,即时间-密度曲线。因此,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组织器官的各种灌注参数,可全面评价疾病[5]。而CT灌注成像所用的含碘对比剂符合非弥散型示踪剂的要求,可以借用核医学灌注成像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作为CT灌注成像的原理基础[6]。肝脏是一个具有双重血供的脏器,同时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供血,因此,肝脏的灌注计算较其他器官复杂[7]。
本实验肝穿病理结果显示,在观察组中,S1期17例,S2期20例,S3期 20例,S4期 22例。 观察组中 PVP、TLP、HBF和B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P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的血液动力学出现明显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中PVP、TLP、HBF及BV在S3和S4期中的值明显低于S1和S2期,而HPI在S3和S4期中的值明显高于S1和S2期,提示不同病理分期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程度不同。然而本实验未观察到HAP在两组中的区别,也未观察到HAP在不同病理分期中的差别,提示HAP不是诊断肝纤维化及临床分期的敏感指标。在肝纤维化早期,网状纤维支架均完整,肝间质的血管破坏及改建不明显,此时血流阻力较小,使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8-9],而且病变早期肝脏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来补偿肝脏血流灌注,也是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的原因,但随着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加重[10],肝组织的灌注量逐渐减少,进而引起门脉灌注量和血容量下降[11-12]。因此,灌注参数PVP、TLP、HBF和BV可作为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重要参数应用于临床早期诊断中。本实验结论也可以间接证实,利用螺旋CT灌注测量的参数可以对肝纤维化进行定量分级,对于患者的无创性随访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1]Ippolito D,Sironi S,Pozzi M,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irrhotic liver disease:funct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perfusion imag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tumor vascularization [J].Acad Radiol,2008,15(7):919-927.
[2]Hashimoto K,Nurakami T,Dono K,et al.Assessment of the severity of liver disease and fibrotic change:the usefulness of hepatic CT perfusion imaging[J].Oncol Rep,2006,16(4):677-683.
[3]黄渊全,冯耀良.肝脏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4):59-61.
[4]史丽静,田建明,李晓兵,等.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6):515-518.
[5]冯平勇,荣小翠,刘玉海.肝脏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07,22(24):1776-1778.
[6]罗健,白芝兰.16层螺旋CT对不同肝叶灌注成像的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8):971-973.
[7]王文晶,钟亮.肝脏CT灌注检测技术及其在慢性肝病诊疗中的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1):52-54.
[8]杨保智,郭顺林,郭吉刚,等.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4):565-569.
[9]林昭旺.肝脏弥漫性疾患CT数量化测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6):86.
[10]涂蓉.关注弥漫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1(6):432-435.
[11]杨林.CT灌注成像的原理及其在原发性肝癌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3):215-218.
[12]杨琪.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癌病人肝硬化分级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