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刘 艳 _弓克敌
1.节日之夜
26年前,夜幕降临,沉寂无声,只有市内繁华地段,才能见到星星点点的街灯。26年后,经济腾飞,电力巨变,龙乡大地4188平方公里灯火辉煌。光影映照下的小城,以让人艳羡的速度,在中原大地迅速崛起……
一
上世纪80年代,豫北小城,极似纯真的稚子,缓慢成长。和谐、自然、宁静的状态似田野中的牵牛花,旁若无人地花开花落,与世无争;亦像秋天的梧桐,花落时节悄然无声,细腻、清闲中又透出一点点落寞。这种缓慢,似老电影里的慢镜头,缓缓流淌,昏暗的瓦房、酷热的盛夏、破旧的蒲扇是电影的场景。
停电是我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家里12英寸的熊猫牌彩色电视机是我最好的“玩伴”,每逢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时,必是目不转睛,可惜电压不稳、供电中断时常发生,一旦停电,屋子一片漆黑,摸索着找到火柴,点燃蜡烛,在焦灼中期盼来电的时刻。或许是几分钟、或许是几个小时……突然屋内一片明亮,兴奋的赶快吹灭蜡烛,一阵欢呼,谁知声音未停,灯泡又灭了,顿时泄了气,再点起蜡烛。烛光里,父母聊着闲话,我们借着那点微光翻阅着已经看过无数遍的小人书,直到深夜。
打开记忆的闸门,童年的那盏灯,就是心中的一种等待,一种期盼。那时的我,最丰富的见识来自小人书,最遥远的路程是姥姥家,最美丽的风景是海的那端,最明亮的光,是月光。
二
1990年代,豫北小城。不知从何时起,路旁的水泥杆子越来越多,一根又一根,间隔均匀,排列整齐,它们由一根根银线相连,把一种叫做“电”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传送千家万户,须臾间,人们迅速被电领引,以无法控制的速度飞翔在小城及小城外的广阔空间。
停电的时候少了,夜晚的霓虹亮了,孩子在网上追逐着自己的快乐,一夜之间似乎涌出许多的新名词和新事物:电话、空调、电动车、手机、电脑、VCD……这些极富现代色彩的词语,瞬间缩短了人们的距离,空间、时间变得微不足道。人们加快了生活节奏:天堑变通途,同样的路程,在电动车的轮胎下,用时短了一半;原来必须亲往面谈的事,现在只需拨几个数字,即可畅快沟通。惠泽于电的好处,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力量,全力以赴地追求他们所渴求的生活。高清晰的大投影取代了黑白电视;林立的高楼代替了低矮的瓦房;泥泞的土路早被优质的柏油所遮覆,日日“臣服”在汽车的轮胎下。
带着对电的新奇和探索,我以全市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郑州电力学校。每次回家,总有邻居和孩子,围着我好奇地追问,电是如何发的,又如何输送到四面八方的?淳朴的小城,在电力的助推下,脱胎换骨,逐步向省会城市靠拢,未来,在跳跃的电力中无限延伸。
三
于是,以不可估量的速度,电与我,合二为一,浑然一体。
在我的第二故乡,濮阳供电公司,我运用所学的电力知识,像一只陀螺,绕着生活、工作的半径,踌躇满志,快速旋转。
濮阳供电公司的调度大楼屹立在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振兴路中段,夜晚来临时,楼顶的灯塔足以照得到整个城市,这座楼,掌控着全市29座变电站的电力调度,跨越城市,连通河南省各市电网,与主网相连的脚下不时有滔滔的江水,裹挟着泥沙奔腾不息。城市的居民常常注目凝视这座电网中心,但他们不清楚,这只是公司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26年前,濮阳只有两条大路,人口稀少,市井寥落。濮阳电网网架薄弱,“一座站、一台变、一条线”,难以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面对此景,濮阳供电公司历届领导,立志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与环境发展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坚强电网。在社会各界和电力人的共同努力下,催生出一轮电力建设新高潮。
2007年6月,濮阳五县一区“户户通电”工程正式完工,16648户农民盼来了光明,被社会各界誉为“爱心工程”,为濮阳通电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009年以来,濮阳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大规模的城市配网工程建设与改造工程乘势而起,被誉为城市的“光辉工程”。
2.濮阳中心广场
2010年,省电力公司与市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濮阳电网发展框架协议,注入资金18亿元,公司沿着电力职工的披荆斩棘,沿着社会对电力的一路赞誉,以不可阻挡的速度,全力疾驰。短短26年间,它已成为拥有110千伏以上变电站29座,固定资产25.7亿元的国家大型二类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大幅增强,为濮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伴着电力建设的一路高歌猛进,快速发展,濮阳经济在电力助推下急速前行,不少外地商家纷纷慕名接踵而至。一时间一家三层小楼的联华,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商业大厦;一处占地百余平米的文化宫夜市,云集了七八十家商贩;一座流光溢彩的水秀大剧院,成为濮阳向世界展示的舞台。它繁华,繁华到百货俱全、店铺风采栉比;它热闹,热闹到人流熙攘、接踵摩肩;充足的电力让人们尽享生活的便利和惬意。而它的发展,从过去驶向现在,不过短短26年,快的让人来不及回味,来不及适应那一路喧哗。
时光看似缓慢流动,却时刻在飞速变化,那些没有来得及遗忘的童年旧事,家乡的旧景还停留在脑海中,我只能以内心的慢,体味生活的美好与奇妙,感受电力的温暖、梦想、色彩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