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资本的转型与回归

2010-05-25 13:21祖增
浙江经济 2010年4期
关键词:民资浙商民间

文/祖增

从 金融危机刚袭来时的萎靡到近来的暗潮涌动,有关浙商资本动向的话题此起彼伏。就在新年伊始,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海南骤然间成为各路资本狂舞的天堂,让媒体炒爆“10万浙商携300亿海南炒房”、“温州炒房客半月净赚上千万”……在经历了成功和失意之后,浙商资本如何更理性地转型与回归,不只是摆在浙商面前,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新问题。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首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浙商回归创业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浙江民资的规模日渐庞大(仅温州市,据保守估计2009年流动性民间资本超过3000亿元),“民资殷实”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浙商”。2009年,从国内大蒜、辣椒价格的飙升,到阿联酋迪拜房产泡沫崩裂,几乎都有浙商的身影。其实,疲于“奔波”的民间游资走得并非一帆风顺,巨大的市场风险与政策风险始终围绕其左右。突然而至的迪拜危机让许多浙商铩羽而归,山西省的煤矿整合更让浙商资本深陷其中,还有在俄罗斯遭遇的“灰色清关”……浙商引以为豪的“冒险精神”接连受挫,资本前进的步伐更显凌乱,2009年似乎终结了浙商所向披靡的时代。经济数据显示的投资趋势或许更能反映民间资本的失意与迷茫,2009年浙江限额以上国有投资同比增长25.6%,而民间投资仅增长13.7%。

浙商资本总是会被舆论定位为“投机者”的角色。而事实上在投机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萎缩。回溯历史,在人们的印象中,浙江人以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做“实业”而著称,能把钮扣、针线、打火机这样一些利润很薄的产品做成世界第一。然而,2007年开始,随着各种要素成本的提高,缺品牌、少技术的“浙江制造”显得力不从心;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更加速了瓶颈的显现,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失去了之前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在实业领域出现的产能过剩和竞相压价的残酷竞争,极大地打击了民资投资的积极性,而转向重化工、机械等大型产业缺乏产业基础,转向高科技,缺乏技术和人才支撑。于是,当其他领域可以获得高额投资或投机回报时,产业资本本能地放弃自身的产业属性,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投机化的投资活动。有人统计,目前在全国浙江约50%的民资从事房地产业生产和投资,使得实体经济因为资本撤离或者投资不足而雪上加霜。2007年以来,浙江制造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逐年下降,2007年基本制造业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近40%,2008年下降为36.6%,到了2009年三季度末下降至36%,这样的下降趋势还在延续(朱李鸣,2009)。

浙商的主体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规模不大。虽然过去浙商靠“机会主义”获得了阶段性成长,但同时只靠抓机遇,也错失了“主业做大”的机会、错失主动转型升级的机会。目前“省外发展的路,越走越难;市场化的路,越走越窄;国际竞争的路,越走越险”,四处出击寻找利润空间的路子越走越艰难,不少浙商处于彷徨阶段。2009年,或许是被眼前的繁荣、浮躁所诱惑,一些浙商纷纷进入房地产领域大量购买土地(2009年全省新设房地产业3336户,比2008年增长41.30%)。“除了股市、房产,我们还能投资什么?”多少表达了浙商资本何去何从的困惑和焦虑。实际上,垄断坚冰和对民资不信任的传统使民间投资环境极其逼仄,生存在不确定状态下的浙商很难有长远发展规划,往往热衷于短期行为赚取快钱。这种情形显然抑制了浙商发展壮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浙江企业成长为大企业越来越少的原因。而没有一批大企业和难以形成以大带小的企业结构,正是浙江经济的一个伤痛。新年上班第一天,赵洪祝书记在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浙商要“注重转变观念,由过去发展中的‘机会导向’转变为‘战略导向’”。

浙商资本确已到了传承换代、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需要产业结构、创业精神的调整及转型,需要更多地从战略的眼光来对待投资。比如,受市场环境和政策影响,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源性企业都需要转型或者退出,这将是一场大范围、跨行业的资本转移战,在此过程中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资本运作对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浙商逐渐把资金转移到了创投领域。仅温州资本成立的创投基金数量多达300个,投资总额约1500亿元,而杭州市已成立的百余家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所管理的百亿元资本总量中,民间资本占据近七成。政府部门也正在通过引导基金等形式,通过参股、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股权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引导民资直接投资创新企业。不仅创投领域,金融领域也是民资转型的一个重要出路,银行改制、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合作社改制都有了浙商资本的“身影”。

2010年,不是简单的恢复年,而是积极的调整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让民间资本及时跟进,这是推动投资有效增长的重要内涵。而改变民间资本始终处于“游资”的尴尬地位,进而实现“回归创业发展”,必须还民资与国资、外资同等的身份。这不仅仅是一种姿态,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需要具体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支持,更需要从市场参与主体、市场制度梳理等更高层面推动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据媒体披露,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正在酝酿推出新一轮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建议,浙江必须率先打破行业垄断,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的门槛,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行业。

浙商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没有一批大企业和难以形成以大带小的企业结构,是浙江经济的一个伤痛

有关部门预计,浙江省2010年民间投资总额将达6000亿元。政策将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企业投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等领域。作为民间资本活跃的省份,目前约44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投资创业,约100万浙商走出国门创业经商。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建议,政府要制定《浙江民间投资促进法》、出台《浙江省鼓励民间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民资沿着制度化的政策路径与资金需求方实现有效对接,并力促高达1万亿元的浙商资本“回乡”,打造总部经济。

市场经济永远是博弈的经济。当市场力量和竞争压力集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能催生从量到质的变革。我们不能否认一些浙商资本还在四处寻找资产快速增值的机会,但浙商近年确实在变,尤其是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浙江民企开始走上了一条有异于往常的“突围”之路,出现了实业精神的回归,转型之路更多地凸现了品牌的提升、价值的凝练、营销的创新,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正泰和杉杉将版图扩张到新能源领域……值得关注的是,入围“2009年度风云浙商”的30位浙商中,从事制造业的占了22席、专业化经营的占了25席。可以说,经历了金融风暴洗礼的许多浙商开始回归制造业的理性,专注于自己的行业领域,追求做大做强的目标。

市场总是属于那些有理性投资理念、有扎实经营素养、有强大实业支撑的企业家。面对浙商资本转型发展遇到的困境,需要企业家精神的成长,需要市场的历练,更需要社会的认同与政策、制度赋予的广阔空间。

猜你喜欢
民资浙商民间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民资参与国有项目:足欲行而趑趄
为何要浙商回归
发挥优势,服务民资——全国十六城市工程咨询协作网第二十三次会议在大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