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洲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过后,一位父亲为了心中那个爱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历尽艰辛、坚持不懈地救援等待生命转机的儿子,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父爱。父亲坚持长达8小时的救助,像电影画面般“精彩”。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充分地运用让学生品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父爱进行解读。
一、品读“父亲”的内心
师:他挖了8小时。艰难、疲惫的8小时,危险和伤痛的8小时。面对一片废墟和渺茫的希望,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因为他常对儿子说——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他挖了12小时,艰难、疲惫、焦渴的12小时,危险和伤痛的12小时。面对一片废墟和渺茫的希望,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生:(坚定地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因为他常对儿子说——
生:(语重心长地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内心世界。课文中“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看似平淡的数字,实则蕴含了浓烈的情感。师生反复地品读,体会父亲在挖掘过程中的艰难和执著,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父亲”的内心情感。
二、品读“父亲”的语言
师:(深情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请大家回顾前文。都有谁阻挡过他?让我们再现当时的情境,好吗?
师: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就在他挖掘的时候,有些人上来拉住他,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齊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指导生体会“父亲”双眼直直地的神态和内心。读好这句话。)
师: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指导生领会那是父亲为了孩子而发出的恳求,甚至是哀求。)
师: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你仿佛看到“父亲”怎样的神态?
(生思索片刻后纷纷发言。)
师: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他因为失去儿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就这样,他独自一人在废墟和瓦砾中,冒着生命危险,挖呀,挖呀。他挖了8小时——
生:(接读)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土,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的朗读,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而变得深情。)
评析:这种情境再现式的品读,引导学生对文中父亲“语言”进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深刻感受文中父亲因爱而执著地救援儿子的行为。
三、品读“父亲”的形象
(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请大家再次静心地品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引导生揣摩“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和“到处都是血迹”的形成原因,结合文中的动态描述进行想象。通过揣摩想象而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温度,感受文中电影画面般的质感。)
师:他挖了8小时,在寒风吹拂的中午,人们会看到在地震后的瓦砾堆中——
生:(接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12小时过去了,在夕阳照耀下的废墟里,你们仍然看到一个疲惫不堪但坚持不辍的身影——
生:(接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24小时过去了,又一个黎明即将来临,在仍很昏暗的废墟瓦砾中,你会吃惊地发现——
生:(接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评析:教师通过电影剪辑式的引读,把一幅幅动态画面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学生心中树起一个伟大父亲的形象。
以上教学环节,分层次地品读“父亲”的内心、语言和形象,引导学生的解读走向文本的深处,达到“目视其文,心同其人”的境界。
(责编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