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洪涛 李依阳
每个人对玉石的认识都不同。说到底,其实玉石就是一本书。而对玉石的感悟是从肤浅到深刻的一个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玉文化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只有读懂了玉石这本厚重的书,才能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也才能了解中华民族玉文化的深厚底蕴。
掀开历史的篇章,抚去岁月的风尘,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人们自古以来便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崇玉、爱玉、赏玉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翻开《辞海》我们不难发现,和玉有关的词汇有上百条之多,尽为赞美和吉祥之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
可以说,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中华民族无比深厚的精神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希望和无限向往。和田玉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我们的先民曾以玉作为礼器使用,把玉石和中国人的礼仪德行联系在了一起。儒学家认为玉代表了君子的人格,《礼记》中就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还有“君子以玉比德焉”。同时,古代人在认识了玉以后,继而赋予了玉的社会文化观念。经过商、西周,玉文化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过程也已形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权利、财富的象征物。
儒家为了宣传他们的学说,总结了殷代开始使用和田玉的经验,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用儒家的道德观念赋予和田玉各种特征。《周礼》规定:“玉作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倧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所有的这些玉文化都为人们爱玉、崇玉、敬玉提供了精神支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对玉的爱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玉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象征着高贵、友谊、吉祥与平和。我国古代以玉为宝,《国语·鲁语上》记载:“以其宝,来奔!”宝就是玉。“玉文化”是博大精深、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它不仅是玉料的文化、制玉的文化,还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一句话:玉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一个人拥有一块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空间,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祈福。
博雅玉器店总经理王建生,早年在国营企业新疆华西特种工艺品有限公司工作,一直都在珠宝玉石行业打拼,和玉石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他的眼里,随着时间变化的不仅是玉文化给自身素质带来前所未有的提高,更是玉石市场从小到大、从萧条到繁荣的过程。如今,已经是新疆珠宝玉石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疆宝石商会秘书长、新疆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的王建生,时常会组织一些有关和田玉发展、交流的活动,他已经成为和田玉文化发展的组织者、倡导者和实施者。用王建生的话说:正因为读懂了一点点玉这本书,才有了今日的成功。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王建生为爱玉、崇玉、敬玉的人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选玉的时候一定要重质不重色,玉石的质地是第一位,孔子也曾说;“首德次符”,就是说“君子比玉于德”,把质地放在首位:其次雕刻作品不论是否为雕刻大师所雕刻,只要创意思路正确,雕工精细,就值得收藏。
中国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德升先生送给王建生一句话:“食不可断粮,品焉能缺玉?”就是王建生读懂玉石这本书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