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峰 陈志萍 李巧玲 杨云峰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本科毕业论文分类一联合指导模式。并阐述了分类—联合指导模式的内涵以及该模式在本科毕业论文拟题选题、指导、过程管理及监督、评价与考核上的创新。
【关键词】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分类—联合指导模式
毕业论文作为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从指导模式的角度出发,对现阶段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本科毕业论文分类一联合指导模式。
一、现阶段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是在部分继承传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主要以导师负责制为基础。包括教师拟题-学生选题-导师全程指导-论文答辩-成绩评定五个环节。该指导模式在师资力量充足。指导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学生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深入进行,该模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就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拟题选题存在的问题
1拟题选题难度与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不相适应,部分拟题与科研任务结合较紧,定位较高。从学生基本情况来看,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个体之间的差异扩大。而现阶段本科论文指导中对全体学生使用统一的培养目标,采取统一的方式进行拟题选题,致使题目的难度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不相适应。从指导教师与学校的角度来看,当前青年教师比例增大,优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投入的经费有限。在科研管理“产业化”、“效益化”的背景下,教师拟题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与科研任务相结合。将题目指向学科的前沿,导致拟题定位较高,难度较大。另外,也有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或知识陈旧,所拟题目难度与工作量把握也不甚合理。2教师缺乏对学生的选题指导。师生在题目的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偏差。随着信息获取方式(图书、期刊、网络等)的不断丰富,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断增强,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对论文选题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愿将选题局限于指导教师所拟题目。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选择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性题目,有的学生选择解释自然现象的理论分析性题目等。在导师负责制下,题目由指导教师统一拟定,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正确的、合理的想法得不到适当的肯定与指导,影响了学生参与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即便是教师所拟题目,学生选题时也仅能从字面上进行推测。对课题缺乏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对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甚了解。
(二)论文指导及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出现毕业生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和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的现象。本科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正好与学生就业和研究生复试时间相冲突,许多学生每天奔波于招聘会、人才市场和复试考场,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得不到保证。与此同时,多数指导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因此,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和空间受到了极大限制。在导师负责制下,指导教师与学生实行“一对一”指导,这种时空的限制就更加显得突出。指导不及时、不到位,管理不力,甚至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导师负责制指导模式下,教师之间交流沟通相对减少,也不利于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利于学术思想的活跃等。
(三)成绩评定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大都是采取指导老师、评阅人和答辩组三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这种评定方法简单易行,基本能够反映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但在各部分成绩评定中也存在考核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成绩随意性大的问题。就指导教师成绩而言,导师负责制下,学生毕业论文的考勤、实验工作量、实验进度等工作的执行情况完全由导师决定。由于教师在认识、指导、管理和考核上存在的差异,经常出现衡量标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同时,指导老师或评阅人的人情分、对论文的不客观评价也很难排除。即便是答辩成绩的给定,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对论文的口头陈述。实践显示,部分学生实验做得很少。论文语句连贯性、逻辑性很差。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成绩很高;反之,有些学生实验认真、论文撰写规范,然而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成绩却偏低。凡此种种,影响了学生对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分类-联合指导模式的实践
(一)分类-联合指导模式的内涵及操作方法
针对上述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在院系近年来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的改革尝试,本文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分类—联合指导的培养模式。1该模式的分类包括学生的分类和毕业论文题目的分类两部分。对于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毕业后的就业或深造意向情况,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两种:完成教学培养方案型,简称“达标型”;创新人才培养型,简称“创新型”。对于论文题目,指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分类情况,结合自身教学、科研经验,将毕业论文题目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拟定。分为“综合型”和“研究型”两类。其中,“综合型”题目旨在锻炼学生,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为目标,而“研究型”题目旨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上,协助指导教师完成科研任务。
2该模式中的联合是指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达标型”学生论文指导及“创新型”学生答辩考核中采取的联合。在论文选题上,指导教师通过联合进行题目拟定、选题指导;在“达标型”学生指导过程中通过联合实现对学生的实时指导与过程管理;在“创新型”学生评价上通过联合进行考核。3选题和指导过程中,原则上限定“达标型”学生选择“综合型”题目,“创新型”学生选择“研究型”题目。针对“达标型”学生制定联合指导方案,由3—5名指导教师组成导师组(由不同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或学缘结构组成),负责指导一组学生的毕业论文,管理记录学生的考勤及平时表现。导师组教师之间通过合理的分工,采取以时间为序(或以实验进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轮流指导。如某位教师专门负责小组内毕业生的开题指导,另一位教师专门负责技术疑难问题的解答。同时,将有限的毕业论文经费向选择“综合型”题目的“达标型”学生倾斜。
4成绩评价中,对“达标型”和“创新型”学生分别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成绩评
定与考核评价标准。“达标型”学生多为基础较差或实验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可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进行(约占总成绩的60%~70%)。针对该类学生制定细化的过程考核指标,由导师组联合负责评价,主要考察其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可以是实验时数必须达到多少,测定多少实验数据等。“创新型”学生基础较好,实验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则采用结果考核为主的方式进行(约占总成绩的60%~70%),而相对放松对过程的考核(约占总成绩的30%~40%)。针对“创新型”学生制定明确的结果考核指标,由答辩组联合负责评价,主要考察其论文的学术性、创新性等。
(二)分类—联合指导模式的特点及创新
1拟题选题上的创新。采取“综合型”和“研究型”题目各占一定比例的方法,使毕业论文题目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相适应。一方面满足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得到一个综合的训练,增强这些学生的实验信心,避免照方抓药、杜撰数据、照搬照抄、蒙混过关等现象的发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另一方面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此外,在分类—联合指导模式实施过程中,将有限的论文经费用向“综合型”学生倾斜,可避免教师“挪用”科研经费或“自掏腰包”的现象,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2指导及过程管理上的创新。对“达标型”学生采取联合指导的方式进行,通过联合,降低教师的重复工作量,并给予学生合理的、实时的指导和评价,既使学生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又节约了指导教师的时间,可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使学生与教师各取所需,全部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目标。而“创新型”学生也可在科研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锻炼,并协助教师完成科研任务。
3评价体系上的创新。对“达标型”学生和“创新型”学生分别以不同侧重点进行考核与评价,有利于从不同层面上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消除“达标型”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做好毕业论文的信心。另一方面可激发“创新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另外,该指导模式的大范围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对学校的教风、学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