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斌 孙彩平
【摘要】分析了教师职前教育的实习支教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重申了开展实习支教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工作实际给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求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支教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师范生免费教育基础教育教育实习实习支教
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教师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面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成效进一步增大。但是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还很艰巨。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表现在: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职业吸引力、竞争力不强。目前教师地位和待遇虽然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还远远不够,教师职业还没有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有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有效落实国家的政策,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较大的困难。而一些地方农村教师培训面临更多的问题,矛盾比较突出,教师培训经费缺乏等等。这些也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还面临较大困难,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第二,结构性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城市普遍超编,而农村学校很多地方缺编。如果能把超编教师调配交流到有需要的地方,将会使一些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尤其是骨干教师紧缺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然而,由于现阶段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城乡人才劳务市场的二元制结构,使城乡教师交流补充还面临很大的困难。第三,教师待遇有待提高。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待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岗位仍难以吸引真正的教育人才。为解决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中小学的师资问题,目前主要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一是城镇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定期支教。这在局部地区可以实施,也可以缓解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大学生志愿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可配合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引导优秀大学生了解基础教育、从事基础教育,从而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的结构性矛盾。三是优秀教师讲学、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的职后培训等智力支教,这需要一定的财力保证,但效果难以保证。
以上措施中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和县域内教师定期支教可以在当地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下逐步实施。但由于城乡收入差异较大,生活工作条件差异较大,优秀教师往往不愿意到条件艰苦地区,农村教师想方设法调往城镇学校,即使迫于行政压力,也往往流于形式。大学生志愿支教和师范生实习支教等途径则可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应该积极探索、认真落实。
二
相对于基础教育出现的新变化,高等教育中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发生新的变化。近年来教师教育体系变化的总体走向是提高层次、走向开放。首先,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提高。1999—2006年,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122所,教师教育专业每年本专科毕业生人数达到近50万。其次,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实行教师资格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中小学教师培养能力;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再次,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趋向一体化。师范院校更多地承担教师培训,近1/3的教育学院并入师范等院校。
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开局良好。这一制度是推进教育发展、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从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所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通过这一有效途径使得师范生的生源结构不断得到改善,生源充足,质量较好。这一政策吸引了来自中西部省份的优秀学子投身基础教育。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对于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一政策目前仅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重点大学中展开,而作为培养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力军,地方师范院校并没有享受到这样的优惠政策。落后地区的地方师范院校主要为本地培养中小学教师,但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这些师范院校往往教学设施落后,教学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因而难以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
三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一直是困扰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一大难题。首先,实习基地难以落实。大多数中小学由于升学率的压力,配合教育实习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往往以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为由拒绝承担实习任务。再次,实习生上课和锻炼的机会少。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小学本应是承担实习任务的主力。但由于教学质量和社会、家长的压力。这些学校不愿也不敢让实习生上课堂,一般仅让实习生承担辅导等辅助性工作,没有给实习生真正的实习机会。另外,实习经费紧张也是制约实习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实习经费有限,实习往往时间短、环节不完善,稍微偏远的地区便不能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实习中实习双方的互惠关系没有加强,缺乏可持续发展;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缺位,缺乏统一协调;实习形式不够灵活,实习内容单一,实习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教育实习所面临的困境。开阔思路,换位思考,改革传统实习的模式和思路,才能探索出适应我国教育实际的互惠互利的新型教育实习模式。作为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问题的措施之一,师范生实习支教已由点到面逐步展开。2006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召开两次专题交流研讨会,推广西南大学、河北师大、忻州师院等学校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地方的经验,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在更大范围内展开。200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高师院校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半年。师范生实习支教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高师院校与中小学联系、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具有一举多得的意义。
实习支教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必须着重加以考虑:一是建立互惠关系,变单向服务为双向服务。在目前的教育实习中,实习学校为师范院校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指导等服务。师范院校是受惠方,中小学没有明显的收益。建立在这种单向利益关系上的教育实习,将师范院校推到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中小学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实习生,师范院校常常会碰壁。在新的实习支教模式下,双方变为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样,两方面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就会明显增强。
同时。师范院校可以利用本身的智力优势,免费为中小学提供师资培训、教育咨询等业务,促进进一步深入合作,充
分发挥师范院校对地方基础教育的指导作用。师范生来自高校,他们可以将最新的课程理念、前沿性的科学知识、多样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到农村的中小学。从而打破农村教育狭小地域的封闭性。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的原任课教师可以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利用指导实习生的机会进行业务提升,包括免费到师范院校接受短期业务培训、参加学术交流,从而可以解决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问题。在这个互惠关系中。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应加强互动性。比如,师范院校可以与中小学建立“联合体”。一方面,中小学为师范院校提供教育研究现场和教育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为高校提供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为中小学提供科研指导、教育咨询,在中小学开展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的调研工作。双方互惠互利将有利于打破目前实习工作的僵局。
二是明晰各方角色,调动各方积极性。实习支教工作不仅涉及落后地区的中小学和师范学院,还涉及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应从政策、经费上予以支持,这既是对师范院校实习工作的支持,也是对当地基础教育的支持,最终受惠的是当地的教育事业。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实习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应成立有关的协调机构,及时根据当地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师范院校积极沟通,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地域,将实习生妥善安排到适宜开展实习支教的中小学。一方面,应督促中小学加强实习指导力量。完善实习环节,确保实习效果。另一方面,应督促师范院校积极开展智力支持活动,通过物资捐赠、免费培训、科研指导等方式全面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确保中小学受益。
三是兼顾社会责任,完善实习支教环节。传统的实习工作往往仅限于课堂,而要了解基础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村庄农舍。应通过农村实习支教来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了解基础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师范生在实习和支教的同时,可利用家访、社会调查等机会了解农村,参与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实习工作可从学校延伸到乡镇村落和农户家庭。例如,可将农村社会调查和智力扶贫作为实习生的一项实习任务,让大学生深入农村实际,了解农村的现状,并为农村和困难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实习小组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实习学校,到周边村落,将党的富民政策、近年来城乡的巨大变化、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用的科技知识带给农民,可以组织一些诸如文艺演出、政策宣传、科技咨询、帮学帮教和扶贫济困之类的活动。同时,部分学生还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开展有关三农问题学术研究工作,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以安排本校优秀教师与实习生同时深人中小学,既可以补充中小学指导力量,方便实习生的管理,也有利于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同时,还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参与农村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和文化扶贫的机会。在这种情形下,高校教师一方面可以到农村寻找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可以转化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其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例如,在生物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可以开展研究与合作。
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当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实习支教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实习支教期间实习生的激励政策、实习基地的选择、实习生的身份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