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变平湖,青山绿水依然美

2010-05-18 08:58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10年5期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华三峡库区

本刊记者 田宗伟

廖文根谈三峡水库水质、泥沙、消落带、气候与物种

水库蓄水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质有没有什么变化、泥沙淤积情况如何、消落带对生态环境有多大影响、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有多严重、水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多大?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三峡水库生态环境研究工作的廖文根教授。

廖文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三峡水库生态环境研究工作。

人们在三峡水库消落区休闲 摄影/岭岫

记者:一般来说,水库蓄水会对周边产生哪些方面的环境影响?

廖文根:一般来说,水库蓄水会对库区的水质、泥沙冲淤、局地气候和流域水生生物等产生一些影响。

水库本身不产生污染物,但是水库蓄水后,随着流速的降低,水流扩散能力减弱,近岸排污口局部区域污染物浓度会有所增加。由于库水流速减小,滞留时间增加,干支流局部流速很缓的水域,有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同样是因为流速的变化,库区江段泥沙的沉降也较蓄水前显著增加。水库运行后,下泄水体含沙量减小,清水下泄有可能引起坝下游河床冲刷,河势调整,对沿江崩岸、浅滩和江湖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水库蓄水后对库区及邻域的气候会有一定影响,有利于局地气候的改善,但是影响范围一般十分有限。建坝后,由于径流调节和阻隔效应,对鱼类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孩子们在三峡消落区玩耍 摄影/岭岫

关于库区水质

三峡蓄水以后,库区干流的水质整体上没有变坏,而是变好了,相应地对下游的水质也没有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

在水库的运行管理中,应当将水华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

记者:环保部刚刚公布的《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说:“长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支流水质总体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我们想知道,蓄水后与蓄水前相比,长江干支流水质有没有什么变化?

廖文根:对于三峡库区江段水质,有关部门在2003年蓄水前就开始进行监测,从目前长江干流与支流水质大量的监测数据来看,三峡库区的水质与蓄水之前相比,从类别上说,没有发生往坏方向的变化,相反,库区总体水质与蓄水之前相比还改善了。改善的原因就在于,水体从上游流经到坝前的时间增加了,从上游排放的污染物走到坝前原来只需要几天时间,现在需要半月左右的时间了,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的自净作用时间长了。

但是对于泥沙吸附沉降需要给予关注。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进入库区的污染物一部分通过生物化学作用降解了,一部分下泄到了下游,另一部分则随泥沙沉降到了库底。泥沙吸附污染物并沉降到库底的量有多少?长期累积之后会有什么效应?对此应当加强监测和研究。

可以充分肯定地说,三峡蓄水以后,库区干流的水质整体上没有变坏,而是变好了,相应地对下游的水质也没有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但水库蓄水对支流的影响是有的,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三峡水库未来运行当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环境管理问题。

记者:具体到三峡库区,《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说:“重点水利工程——三峡库区水质为优。”但上游支流大渡河、岷江的水质却只是“良好”,按常理,上游的水质要比下游好,请问,为什么三峡库区水质会比大坝上游有些支流还要好呢?

廖文根:一条河流水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河流水量的大小和排入河流污染负荷的大小。一般来说,河流的上游人口相对稀少,经济相对欠发达,排入河流中的污染物相对较少,水质相应地也较好。但是,如果河流上游经济发展也较快、排入河流的污染负荷超出河流的水环境承载能力,那么河流的水质也将恶化。从理论上说,对某一个河段,如果区间没有污染负荷物的排入的话,由于生物化学的降解作用,水质越到下游越好。

对于三峡库区,其水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上游入流断面水质、库区江段污染负荷水平以及库区水动力条件等。三峡库区水质保持优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长江水量很大,库区上游入流断面水质的好坏总体上决定了三峡库区干流水质的好坏。近年来,尽管三峡库区上游入流断面水质有所下降,但是总体上保持III类水水平。第二,通过库区600公里江段进入三峡水库的污染物量大小对三峡库区水质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了库区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对保护三峡库区水质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三,建库后,三峡库区水动力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水体自净时间增加和泥沙吸附沉降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库区水质的改善。

西陵峡夕照 摄影/于翔汉

记者:三峡蓄水之前,长江支流从未发生水华,蓄水之后支流和库湾几乎每年都有水华发生。请问三峡支流和库湾水华发生的机理是怎样的?

廖文根:所谓水华,是指富营养水体中蓝、绿藻类成为优势种群并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藻类的大量生长繁殖需要几个条件:一是水中有充足的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二是有适宜的温度(水温)、光照(阳光)等自然条件,三是有适宜的水动力条件,不同的水动力条件适宜不同的藻类生长,比如蓝绿藻喜静水环境,硅藻喜动水环境。

对于三峡水库,大家知道,长江的营养盐背景浓度是比较高的。与蓄水前相比,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藻类生长所需的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也没有变化,发生了变化的只是库区的水动力条件。为什么同样的营养盐,同样的自然条件下,蓄水前不发生水华呢,因为蓄水前是快速流动的水,流水不腐啊。三峡水库蓄水后,在支流及库湾形成了适宜藻类大量繁殖的类似静水的水动力条件,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藻类就大量繁殖出来了。实际上,不仅是三峡水库的支流和库湾会形成水华,世界上很多水库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记者:那么有没有办法控制住营养盐的浓度呢?

廖文根: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也称非点源污染,是指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点源污染则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有排污管网的生活污水,城市工业废水等。目前生活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我们要解决水华问题,就要控制营养盐的浓度,使污染负荷量降低,把它控制在水华爆发的浓度以下,应该说这是控制水华最根本的一个措施。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在现有的条件下,是有困难的。点源还好办一点,面源是很困难的。土壤里面含有N、P营养盐,水土总在流失,这些营养盐要随着径流进入江河湖泊,你控制不住,所以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

记者:那还有别的什么办法没有?

廖文根:解决水华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各种可能的方法。比如生态调度,就是破坏水的流动条件,通过电站闸门对下泄流量的控制造成库区水流的波动,但这个措施一般只能在坝前起作用。还有一些其他的措施,比如生态养殖,机械除藻,水下曝气,水源地物理拦藻等。另外,对于相对较小的水域,还可以采用太阳能辐射装置,把太阳能板直接放在水面,通过辐射作用在水体一定范围内产生热羽流。有些措施技术上可行,但是经济成本太高。对三峡水库这么大的水体,哪些措施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待研究。

记者:我感觉好像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办法管用,是不是?

廖文根:关于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的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各种研究。但是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记者:是不是论证时对这个有些估计不足?

廖文根:不是。国内在建三峡之前就已经认识到了,在环评报告书里也提到。关于三峡水华问题,我个人是这么看的,第一,要充分认识到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对于营养盐背景浓度比较高且自然条件适宜的河流,水库兴建后水动力条件会发生变化,相应地会出现水华问题。这固然是一个环境问题,但这个环境问题是不是严重到我们不能承受,又是一个问题。三峡工程有方方面面的效益,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保障下游生态用水等等。另外,全球性的大环境问题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三峡工程对于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第二,三峡水库水量大、水体年际交换充分,三峡库区支流水华不大可能出现像滇池、巢湖、太湖那样年复一年大面积累积爆发的严重局面。第三,在水库的运行管理中,应当将水华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积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减缓三峡库区支流水华问题。在对上游及库区污染源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要明确国家、地方政府及企业的职责,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

上:洪水来临,三峡大坝前会出现漂浮物,清漂工人会及时清漂以保证水质安全。摄影/微光

下:春到三峡人家 摄影/于翔汉

记者:您认为库区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防治?

廖文根:按照区域划分,三峡水库的污染源包括两大部分。首先,库区水体的污染来源主要在水库上游地区,长江上游水体的污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峡水库的总体水质状况。其次,三峡库区六百公里长的河道污染源,包括重庆、万州等大城市沿程排放。

三峡水库的污染防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需要从流域层面进行统一协调。库区水污染防治的相关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做了,关键是要做到监督管理到位。另外,库区兴建了那么多的污水处理厂,怎么使这些污水处理厂能够有效地运行,这还需要解决好相关政策和机制问题。

关于水库泥沙

泥沙学科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

上游水库的兴建以及水土保持,使得进入三峡水库的泥沙与当初的预测条件有显著差异。

清水下泄带来的生境改变问题,可能是我们后期环境管理要更加重视的一个问题。

记者:关于库尾淤积与坝下冲刷。库尾淤积的问题好像比论证时预计的情况好一些,而清水下泄,坝下冲刷的问题似乎比论证时预料的要严重一些。在您看来,清水下泄,坝下河床冲刷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我们该如何应对?

廖文根:应该这么说,泥沙学科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由于泥沙问题的复杂性,要对泥沙演变规律完全准确的预知、认识,目前还做不到。在现有科学认知水平下,就对泥沙冲淤预测而言,误差50%、80%甚至100%都是正常的。

三峡蓄水之后,泥沙冲淤结果跟原来的预测存在一定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水库上游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上游水库的兴建以及水土保持,使得进入三峡水库的泥沙与当初的预测条件有显著的差异。

清水下泄,坝下冲刷跟原来的预测相比,的确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部位、深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我个人觉得应该也是在预期的范围之内。未来下游冲刷到底会怎么样?目前包括中国水科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长科院、南科院等权威机构都在开展研究。泥沙冲淤预测需要通过实时数据不断进行修正、完善。从2003年蓄水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模型参数、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从我个人来讲,泥沙并不是我所擅长的,但从结果来看,对坝下河床冲刷情况跟原来的预测并没有呈现相反的趋势,原有预测的差异在来水来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的前提下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清水下泄带来的生境改变问题,可能是我们后期环境管理要更加重视的一个问题。比如河湖关系问题,对栖息地的影响,对生物的影响等,都要高度重视。

记者:三峡蓄水清水下泄,可能对长江河口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如沉积减少,海岸冲刷、土壤盐碱化。有人说这个问题很严重,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比如张仁教授,他认为三峡蓄水对其“影响不大”,因为三峡仅仅把9、10月份的水减少了,而枯水期还要补水,这对盐水入侵有好处也有坏处,所以总起来算差不多。再者,从宜昌至长江口长达1800公里的河道还有充分的泥沙补给,三峡蓄水对其“影响不大”。您是否赞同张仁的看法?

廖文根:我是比较赞同张仁老先生的说法的。从水量上说,除了水库水面面积加大导致的水面蒸发有所增加外,三峡水库下泄的水量并不会减少,三峡只是对这些水量从时间上进行了年内的再分配,从水的总量说对下游没有影响。在河口咸潮方面,河口咸潮最厉害的时候是枯水期的时候,而不是在9月~10月这个蓄水期间,枯水期水量小、咸水上溯的距离长,而此时正是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的时候,水量比蓄水前还要大。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下游洞庭湖、鄱阳湖多次出现超低水位情况,三峡水库在对下游的生态补水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三峡水库的作用,这是做不到的。在河口生源要素补充方面,三峡水库泥沙的拦截作用很小,长江河口生源要素的补充主要来自宜昌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从现有的有限观测数据来看,三峡工程对于长江河口的侵蚀、生源要素补充、咸潮上溯以及生物多样性等,还没有任何迹像可以表明,三峡水库蓄水之后对河口带来了多么不利的影响。当然,从长期的角度看,会不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这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观测,来进行系统的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正是因为有了三峡水库,有了三峡水库的调蓄能力,我们在应对极端气候不利影响方面有了更多的保障手段。实际上,近几年三峡水库在应对洪涝和特大干旱方面也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些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上:2009年10月,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2010年1月7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领导观测中华鲟子一代产下的中华鲟卵。 摄影/黎明

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举行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 摄影/微光

关于水库消落带

消落带的不利影响,主要还是景观问题。

无论哪个水库,由于径流调节的需要,都会有消落带问题。

消落带对库区水质的影响很小。

记者:三峡水库夏季最低145米水位运行,冬季最高将达到175米运行,这30米的消落带除了景观上的变化外,对环境、对水质还有哪些影响?

廖文根:无论哪个水库,由于径流调节的需要,都会有消落带的问题。蓄水初期,如果对消落区处理不当,可能会有一些人群健康和流行疾病问题。三峡水库蓄水至145米以上运行已经很多年了,以前担心的由于消落带可能带来的一些卫生、疾病等问题,都因为我们的防护工作做得到位而没有出现。

如果说消落带还有什么比较大的不利影响的话,我觉得主要还是景观问题。消落带对水库水质有没有影响?理论上说,肯定有。天然情况下有植被,径流下来之后,有这一层植被过滤。消落带对水质究竟有多大影响呢?我想不会很大。总体上来说,三峡库区污染负荷量大约70%来自重庆以上的上游,在余下的30%里面又有70%~80%是两岸库区的城市污废水排放。总之,消落带对库区水质的影响很小。

2007年3月25日,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奉节示范试验区一角。 摄影/周会/CFP

记者:关于景观问题,好像有研究机构在研究耐水淹植物,准备应用于三峡消落带,现在进展怎么样了?

廖文根:国内有一些研究机构在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比如说三峡大学,他们在清江做了一些试验,但像三峡这样几十米深的消落带,种植耐水淹植物还是比较困难。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解决消落带生态恢复问题。

记者:国外这么深的消落带有没有?

廖文根:三峡水库从发电量上说是世界第一,但是库容不是最大的,坝高也不是最高的。在消落带深度方面,消落带达到30米左右的水库在国际上还有很多。

记者:国外是怎么解决消落带问题的?

廖文根:我还没有查询到有价值的相关文献资料,也许因为在国外消落带问题并不是制约水电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报道比较少的缘故。

关于水库温室气体排放

自然状态下的碳排放,不论其多大,都维持地球生命系统所必需的。

水库蓄水时的一次性碳释放与其长期效益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三峡库区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净释放量跟蓄水前比,几乎没有任何增加。

记者:关于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好像还是个比较前沿的研究,请问水库是怎么产生温室气体的?

廖文根:所谓温室气体,是指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气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具有吸收地表长波热辐射的能力,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可导致大气温度增加,产生类似温棚的增温效果。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确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研究,我国有关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还是始于最近几年,对于水库温室气体产生的机理还有待系统、深入的研究。总体来说,水库蓄水后,在水库底层发生的与被淹没生物量有关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将导致温室气体的产生。在有氧环境下,好氧菌分解库底被淹没的有机物并产生二氧化碳;在缺氧环境下,产甲烷菌通过分解库底的有机物产生甲烷及少量二氧化碳。水库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受到受淹植被情况、受淹土壤质地、水库库龄、水库运行方式、气候条件、水库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水库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不尽相同。

记者:有人说自然状态下的碳排放量,不论其大小,都为地球生命系统所必需。那么二氧化碳排放和全球气温升高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廖文根:正是因为温室效应的存在,地球表面温度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自然状态下的碳排放,不论其多大,都是维持地球生命系统所必需的。至于二氧化碳排放和全球气温升高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个很热点的问题,专家们也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主流的观点还是温室气体人为过度排放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升高。这个观点正确不正确呢,也很难说。我个人认为,这一观点所基于的数据还不足以说明一定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升高。实际上,在地球历史上有很多很多的时期,气温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远远高于现在。在非主流研究者中,有人认为不是二氧化碳升高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而是由于温度升高了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也是在拿数据来说话的。总之,我觉得在现阶段任何人都难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这问题弄清楚。搞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什么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利,为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和发展模式,否则,就可能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造成极大的损失。

记者:国外曾有科学家对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水库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在热带雨林地区建成的水电站,最初10年中,水库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约为同量级化石燃料电厂的4倍。”请问处于温带的三峡水库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与同量级化石燃料电厂相比,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廖文根:热带雨林的水库与三峡水库不具有可比性。因为植被、土壤质地、光照、气温等自然条件不一样。国外很多水库在蓄水前是不清库的,而我们国家对清库有很严格的要求。热带雨林地区植物生长很茂盛,蓄水后基本都淹到库底了,这些植物在水里腐烂之后,就会在释放出甲烷。把这个结果拿来跟中国相比,是没有意义的。现在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说明,中国的水库在最初蓄水的多少年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同量级化石燃料电厂的多少倍。相反,从三峡水库目前的监测结果来看,虽然监测的时间还很短,三峡库区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净释放量跟蓄水前比,几乎没有任何增加。

由于人类对于水库温室气体排放机理的了解还有限,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一直是水电开发反对者的一个说辞。最近国外有一个著名期刊刊登了一篇有关三峡水库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的文章。对此,国家非常重视。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以及三峡集团公司先后组织开展了专门的调查和研讨。结果发现这篇文章完全违背事实,文章基于的观察数据缺乏基本的科学性。

今年国家启动了一个973项目,其中有专题专门开展三峡水库温室气体排放观察研究。三峡集团公司也很重视这个项目,专门出资支持相关的研究。经过一个系统、连续的监测,我们就可以用数据来全面阐述这个问题了。实际上,有关水库排放温室气体这一问题,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像在中国这样的温带地区兴建水库,只要清库工作做得好,水库的温室气体排放极为有限,与天然情况相比有些水库甚至可能是温室气体的汇而不是源。

桃花鱼,三峡古老的生物在蓄水后依然生活着。摄影/陈文

记者:有人认为,水库蓄水时的一次性碳释放与其长期效益相比,可以忽略不计。请问这说法有道理吗?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水库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

廖文根:是的。比如三峡工程,它的排放与水电的减排效应远远不是一个数量级的。2009年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全口径发电960.96亿千瓦时,相当于全年节约标准煤3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200万吨,二氧化硫90多万吨。由于其显著的节能减排作用,三峡工程被世界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列入世界十大可再生能源工程。

关于水库生物多样性

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最大的活动就是对土地的占用,它使得很多生物丧失了栖息地。

水库兴建后,库区的生物多样性会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保护的鱼类就不重要。

记者:湿地是世界上公认的物种最丰富的区域,尽管大坝对特有珍稀鱼类的影响不可逆转,但从较长的时间来看,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还好于一般的林地、河流。您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廖文根:你是不是想说,水库兴建之后会形成更多的湿地,有了这些湿地又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记者:正是这样。

廖文根:这个问题不能这样理解。首先,湿地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区域,这是没错的。湿地由于其特有的生境条件比较适宜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生物往往在湿地表现得比较丰富。但是,水库修建后对一些珍稀特有鱼类带来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很多珍稀鱼类法律上是要保护的,保护区内也是不能兴建任何工程的。

兴建水库之后可能带来湿地的增加。根据国际湿地公约规定,6米以下水深的区域都属于湿地。水库兴建后,库区的生物多样性会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保护的鱼类就不重要。这完全是两回事。水库蓄水后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跟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不一样了,它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中的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不能因为有新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对原有物种的影响我们就可以不重视。对鱼类的保护,要在人工繁殖技术上形成一些突破。当然,对于水生生境的保护要也应当跟上去。比如大的干流开发了,是不是可以保留一些小的支流。

记者:有人认为,相对于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种粮食、建房屋、修公路等等活动来说,修建水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最小的。您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廖文根:对这个观点我有赞同的地方也有不赞同的地方。首先,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最大的活动就是对土地的占用,它使得很多生物丧失了栖息地。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但是也导致了全球每年有那么多物种在消失。种粮食,建房屋、修公路,改变了原有的陆地生态环境,这些活动对于陆生生物来说,它的影响肯定是巨大的,比修建水库对陆生生物的影响要大得多。但修建水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又比种粮食、建房屋、修公路这些活动要大得多。修建水库对于生物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对于水生生物的影响。因为大坝拦截了它的回游通道,拦截了物质传输的通道,急流型的河道变成了缓流型的水地,这种影响是比较大的。

三峡珍稀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 摄影/陈文

岩白菜,野生于峡江悬崖上,颇有药用价值。摄影/陈文

【链接】

温室气体的汇与源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所谓温室气体的源,简单的讲,就是指温室气体向大气排放的过程或活动;而温室气体的汇是指温室气体从大气中清除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具体说:温室气体的源是指温室气体成分从地球表面进入大气,如燃烧过程向大气中排放CO2;或者在大气中一些物质经化学过程转化为某种气体成分,如大气中CO被氧化成CO2,对于CO2来说也叫源。温室气体的汇则是指一种温室气体移出大气,到达地面或逃逸到外部空间(如大气CO2被地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或者是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经化学过程转化,成为其它物质成分,如N2O在大气中发生光化学反应而转化NOx,对N2O就构成了汇。大气温室气体的源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之分。目前大气温室气体浓度逐渐上升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引起的人为源的增加。

猜你喜欢
三峡水库水华三峡库区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河湖藻类水华应急治理决策研究
三峡水库迎战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视 窗
三峡库区不同稻田分布格局下农业小流域径流磷排放特征
昭君今若在,定惊故里殊 三峡库区兴山县移民搬迁侧记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