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季札潇洒“挂剑”

2010-05-15 07:58茅家梁
检察风云 2010年19期
关键词:季札徐国宝剑

文/茅家梁

今年7月24日的《新京报》上有则消息说,河北涞源县北石佛乡马庄村的农民刘国明近日向媒体投诉,县里官员在转交为其儿子治疗白血病而募捐的款项时,存在“虚开收据,少给钱”的行为,导致5.1万元捐款被克扣近半。

我们经常有或深或浅的捐赠体验,却很少有人对形式繁多的“自愿”捐赠有所“盘问”。由此想起了前几年港商余彭年为我们做出的榜样,尽管这个榜样的作用相当有限。

年过八旬的余彭年先生,曾向内地捐赠10辆救护车,事先议定只能用于救死扶伤,而后来他发现,有一半已经变成“办公车”了,所有的仪器都从里边搬走了,车内装了8个座位,成了官员的座驾。他想家乡总是靠得住的,就硬是把车子要了回来,捐给了他的家乡。捐赠,一旦完全依附于一些地方政府,就也许无法变成真正救死扶伤的造福活动。

在我们的精神传统中,季札一直是人们的偶像。《史记·吴太伯世家》里称: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途经徐国。徐君对季札佩带的宝剑,甚是艳羡。季札考虑到出使的需要,暂时就没有赠送。后来,季札出使完毕再经过徐国时,徐君已驾鹤西去,于是季札“乃解其宝剑系徐冢树而去”。季札做了件千古传颂的漂亮事,他的“潇洒捐赠”和“恪守信义”张扬天下。徐冢也因此成了“景观”,如今依旧巍然,只是“捐赠”给徐君的宝剑不知辗转流落到哪个文物贩子的小摊上了,地底下的“徐君”并没有得到。

在某种意义上,捐赠被公认为“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出色的捐赠可能有助于弥补第一次、第二次分配的缺陷与不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含义是形成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而“捐赠”一旦不当,很可能催生出些恬不知耻的“乞丐王”,以及被天上的馅饼砸得两眼乱冒金星的暴发户。只知赠与的痛快,而不问结果的季札式的潇洒捐赠,往往制造了不少腐败的机会,培养了更多的投机耍滑的懒虫,于构建和谐社会,没有一丁点儿的裨益。

在直接而具体的捐赠活动中,捐赠人皆希望能看到是谁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效果如何。财产等于母鸡,鸡蛋用来捐赠做好事,当然最好是让鸡蛋孵出小鸡来,让小鸡长成母鸡,周而复始。捐赠,首先要计算成本,其次要加强监督,再者要进行检查。即使是亿万富翁,又有几位愿意做现代豪爽得稀里糊涂的“季札”?

“与人玫瑰,手留余香。”这类话最好仅仅是慷慨解囊者自己的感叹,如果由接受者或企图“过手香一香”、“拔若干雁毛”的官员堂而皇之地吐出口,味道就变了。眼下,许多捐赠场合,主角不是“季札”,而是“全程陪同”的“徐国”的各级官员。只要不是瞎子,谁都瞧得出,这些官员始终拥有比“季札”更优越的感觉和莫名的心理优势。他们一叫好,所有的聪明人就得反省自己的热情了。不学季札潇洒地“挂剑”,学学余彭年的执拗和认真,这对于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肯定是有好处的。

猜你喜欢
季札徐国宝剑
First principles study on geometric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two-dimensional Nb2CTx MXenes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
刻舟求剑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邓宝剑书法作品
季札赠剑
Study on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in resistance spot welding of stainless steel with rectangular electr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