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艾禾
到尼泊尔去,这是我和我身边的驴友们的共同梦想。这件事说了好几年,终于成真。
在加德满都机场,从中国来的旅游者在入境处排成了长队。其中有个小伙子,身背175升的登山大包,插着两根登山杖,从头上的帽子墨镜身上的冲锋衣到脚下的高帮登山鞋,全套专业级装备一应俱全。一问,到尼泊尔来,只为登山,而且只要有可能年年都来。
在尼泊尔旅游,实际有两种方向:一是行山,一是看庙。这两个方向都大有得可玩,都可以玩到很高境界。不过对于我等普通游客而言,两个都想要。所以看到这种只为登山的驴友,觉得要不就是太奢侈,要不就是够疯狂——只有到了博卡拉,看到了安娜普尔纳山,才知道他是为什么。
博卡拉离加德满都200多公里。离开那个拥挤不堪空气污浊的首都,你发现这里完全是另一个境界。这个小城干净整洁,节奏舒缓,街上排满旅舍与餐馆,到处是来自全球的各种肤色的游客,悠闲逛街。
实际上,这里的游客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刚从山上下来的人,一种是正准备爬山还没有去的人。在一家中国川菜馆里,一位女驴友捶打着她的大腿,对我们说:爬四天山下来,这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她的语气听起来像是抱怨,但更像是夸耀。我们抬头望去,远方的安娜普尔纳雪山在暮色里闪着光,像是诱惑,像是召唤。
安娜普尔纳山的名气在登山爱好者中如雷贯耳。她位于尼泊尔中北部,属于喜马拉雅山的一部分,其主峰海拔8091米,是世界十大高峰中最先被征服的一座。因为开发较早,旅游设施成熟配套,这使得她早已超出专业登山者之外,成为普通驴友们的徒步天堂。那座锐利挺拔的鱼尾峰,更是无数次出现在摄影者们的镜头中。
所有的登山者都要从一个叫南丫浦的地方进山。从这里,可以有两条上山路线:大环线和小环线。大环线,高度上到四五千米,要走至少一个星期;小环线,高度上到三千米,要走四天。大环线对人的体力有更高要求,更强更驴的人会选择这种。我们后来在山上遇到一个来自英格兰的强悍女子,真正的人高马大,一个人独自走大环线,连背夫也不用。她说,在山上,雪最深处可以没到她大腿。在吃早餐时,我们每人点一张油饼,一个鸡蛋,一杯红茶,而她是两张油饼,两个鸡蛋,一壶红茶。
我们和绝大多数的游客一样选择了小环线,而且走逆时针的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从进山第一天起就有雪山可看,不像走顺时针方向,据说第一天是没风景看的,却要恶狠狠地爬几千个台阶。要知道,在美景的陪伴下行山,感觉大不一样。每次你连登数百台阶正气喘如牛时,突然一座银光闪耀的雪山遥遥出现在眼前——那兴奋喜悦足以驱走所有的累。
宿营地Ghandruk在海拔1939米。在山下时,总有导游前来揽生意,说保证让我们住进“山景房”,到这里一看才知道,其实所有的房间都是山景房,抬头一见就是雪山,哪里看不到呢?第二天早上,雪山拿出了最美丽的日出来报答我们,那绚丽的霞光,甚至在屋里躺在床上就能欣赏到。我们举着相机,一张张地记录,从东方刚刚有点发亮到太阳渐渐染红雪峰,直到田野全部披上灿烂霞光,眼前的一切仿佛天国。
从Ghandruk到海拔3100米处的Deurali,我们走了8个小时。在安娜普尔纳行山,每天走多少公里,中午在哪里打尖吃饭,晚上在哪里宿营过夜,都是有规划的。你走一个小时,路边总会有供游客歇脚的石头台子,高度刚好坐下而背包可以靠住;每隔三四个小时,又会出现供应餐饮的小饭店。而相隔一天的路程,一定会有一处比较大的旅店聚集地,在那里不但可以住宿,而且可以洗上用太阳能加热的淋浴。“快点走吧,去早点可以洗上热水澡”,这是向导给我们加油最常用的激励。不过这一天我们还未到达向导预计的宿营地天色就已经黑下来,只能住进路边一个简陋的小店——这也是安娜普尔纳旅游设施的一部分,这样的小店是专为赶路不及的旅游者做后援的。
从Deurali下到1980米的Sikha,是行程中最精彩的一段。下坡多而上坡少,体力相对轻松,一路上全是美景。记得最美的一段,我们走在一段山脊,豁然开朗,两边皆有雪山,特别是有主峰鱼尾峰的那一侧,灿烂的银色山峦绵延不绝,在天边连成了弧形的圣境。你随便举相机一看,不用取景,就已经是明信片。这里的高山杜鹃正在大片盛开,这里的树木傲立高耸,独成一绝。这样的旅程,直到傍晚,住进一家路边旅店,晚上爬到屋顶上数完星星才算结束。
天下有许多山是来供游客攀爬的。有一种,山就是山,没有人住,只有爬山者,比如中国的名山中有华山、黄山;还有一种,山里住着居民,人与山是共同构成这座山的不可缺少的元素,安娜普尔纳山区属于后者。
我们在安娜普尔纳的路边小店吃过不少次饭。开始是等着店老板给做,后来就要求买了他们的蔬菜自己来炒,后来一到饭店,就钻进他们的厨房要求做饭。店里的女主人常常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展开中国式的煎炸烹炒,任由我们把锅碗瓢盆折腾得一片狼藉。然后,在结账时用花体的英文字母写出一笔笔的账单,写得很慢,却不会错。而那些小学校的孩子们,当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进入他们的一间教室,问正在写作业的孩子们可不可以拍照时,他们竟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孩子甚至爬到了房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