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巴曙松先生是一位独立特行的学者。说他“独立特行”不是说他行为怪异不同于常人,而是说他就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身份是官方经济学家,但却不像一般官方经济学家那样循规蹈矩地解释政策,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读他的文章会受到冲击,获得启发。最近出版的《中国金融大未来》集中反映了金融危机后,他对国际金融的未来及中国金融改革的思考,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的人阅读。
谈中国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国际金融体制与格局的变动,就是中国金融改革的背景。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制与格局的问题,改革是共识。但要如何改革呢?或者说,如何从金融危机之前的“恐怖平衡”重新寻找一个“相对可以持续的再平衡点”?
巴曙松的观点是,这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去杆杠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去库存化;同时,从全球角度看,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监管,金融市场运行要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各国的金融合作也必须根据新的全球化趋势进行调整和改善”。这里所说的美国“杆杠化”和中国的“库存化”,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国的“杆杠化”就是美国用金融做杆杠,通过资本输出和双赤字维持长期的消费、低储蓄和低利率的状态。中国的“库存化”就是向美国出口引起外汇储蓄增加,持有了大量美国资产,支持着美国经济稳定。这种状态被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称为“金融恐怖平衡”。正是这种平衡,导致美国金融危机蔓延世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国际金融改革的目标正是要改变这种平衡,建立能维持世界经济长期繁荣稳定的新平衡。2009年9月的G20峰会上,二十国领导人已就此达成共识,不过要走的路还会相当长。
作者认为,中国金融改革当前要“通过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本土金融市场发展来促进全球货币体系的逐步改进,支持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尽快恢复”。中期是“积极参与亚洲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国际体系区域格局的改进”。长期是“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建”。应该说,他对中国金融的短、中、长期任务的确定是正确的。
对于当人们关注与争议的诸多宏观经济与金融问题,作者清晰地表述了个人观点。这也是书中极为精彩的部分。作者不是就金融说金融,而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谈金融。决定中国金融未来改革的还是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当前经济学界的主流、或者说官方经济学家的观点,是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V”型模式,也就是在金融危机下降后会迅速回升。但他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指出在靠国家财政政策刺激后的经济回升并不稳定,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要使经济稳定,就要把增长率降至6%~7%,而且要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来自城市化,城市化是内需增加的基础。作者正是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趋势来探讨中国金融的未来,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问题是以后如何高度关注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如何克服高资本消耗业务模式导致的资本充足水平回落,信贷规模波动较大,间接融资承担的风险大等问题。
对于危机的反思可以说刚刚开始,中国能否抓住此次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将自己的金融改革纳入全球轨道,这对经济学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命题。★
《中国金融大未来》
巴曙松
华文出版社
定价:49.8元
◗新书推荐
《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29.8元
理性是战胜情绪化的法宝,该书期望帮助投资者认识理性投资的重要性,同时分享如何进行理性投资的方略指南。
《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
周建超
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25元
作者以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演进为逻辑起点,以近代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深刻阐释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的进步脉络及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李欧梵
新星出版社
定价:30元
作者以维特及普罗米修斯作为典范,把五四文人的气质及形象勾划得非常清楚。前者代表“消极的、伤感主义的”,后者代表“动力的、英雄式的”。
《星期一是礼拜几》
巫昂
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28元
本书通过新闻记者数以千计在传媒职场上跌跌撞撞,不断摔倒又爬起来的故事,带出橙色幽默的办公室斗争,借此揭示新闻业潜规则和中国社会众生百态。
《呓语道破》
杨志强
三联书店
定价:22元
作者居港三十年,做过画廊老板、流行读物主笔、出版社主编以及首席插画师等。他读杂书,却不显书呆子气,特别会讲故事,不仅讲个梗概,而且多有自己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