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倩
自从看到南海本田工人停工的消息,张军一连几天睡不好觉。作为过来人,张军深知处在各方博弈漩涡中的工人,维权之艰难。
这种担心一直持续着。当千里之外的本田工人提出重组工会的诉求时,他喜忧交加。喜的是,这些刚满20岁的年轻人提出如此诉求,难能可贵;忧的是,他不愿看到这些刚刚成年的孩子最终在与资方的较力中一败涂地。
骑着一辆破旧的二手摩托,没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三口蜗居于44平米的斗室。这就是一个工会维权者的现状。
作为土生土长的烟台人,张军身材中等,皮肤白皙,说话温文尔雅。此前,他过着宽裕的生活,工作有序,收入稳定,在烟台算得上中等水平。但当他与工会维权结合起来后,他的生活便发生了变化,平日谈笑风生的闲聊,变成了维权的争吵,每月固定的收入大部分填进了工会的腰包。
而改变张军的命运的,正是他对于工会的不断梦想。
为妻子“讨说法”
2006年春节前,张军的老婆通过面试成为了澳利威公司的员工。该公司承诺春节后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相对于当地每月53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澳利威每月1200元的收入,对当地人颇具诱惑。
妻子顺利入职澳利威,让张军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但春节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让夫妻二人始料不及。澳利威公司不仅没有和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反而两次降低工人的工资。更离谱的是,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公司更是辞退了58名女工,其中包括张军的妻子刘美珍。
张军看不过妻子“受气”。于是,他干脆带着这58名女工集体到福山区劳动局去“讨说法”。
通过与劳动局的多次谈判,张军为女工们要到了300元的补偿金。但刘美珍等7名工人不想要300元补偿,对她们来说,每月千余元的收入和固定缴纳的社保更为重要。
在张军多次交涉下,7名女工一个月后重新回到了澳利威公司。然而,澳利威公司的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工人们对资方日益不满,成立工会的呼声高涨。
2006年10月,在工人代表的带领下,工人们试图通过罢工的形式成立工会。为此,张军专门请假过去声援,揭露工厂违法事实,号召工人团结一致。最终,澳利威130多名工人中,有110名在要求成立工会的申请书上签了名。对于这个女工占99%的企业,签名率如此之高实属不易,张军由衷地佩服女工们的勇气,甚至回到家中仍为妻子加油打气。张军突然发觉,在这些女工身上,似乎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有工会情结
张军的人生似乎注定要与工会维权联系在一起。1987年,不满17岁的他进入一家国营企业不久,就成了工会会员。而这家企业的工会对工人的关心也让张军第一次意识到了工会的温暖。之后,他先后在不同的企业工作,但这些企业均未设立工会组织。
直到2001年,张军进入一家拥有工会的中美合资企业,这勾起他对工会的美好回忆,上班第一天他就找到工会主席,申请加入工会。
工会主席以张军处于试用期为由拒绝了他的申请。虽然规定是三个月的试用期,但半年后张军仍未转正,学法律出身的他知道公司违反了《劳动法》,于是寻求工会的援助,并将试用期过长的问题反映给了当地劳动部门。让张军未曾想到的是,两天之后,工会主席通知他,“你被公司辞退了。”
张军不服,把公司告上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而更让张军吃惊的是,仲裁庭上的公司代表竟然还是这位工会主席。最终,张军输掉了那场官司。
这个经历,让工会在张军心目中的印象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时至今日,张军总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我是被工会伤害过的。”
或许出于本能,张军不想让包括妻子在内的女工们再受到企业的伤害,成立真正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势在必行。
尽管澳利威公司给工人设置了层层障碍,甚至阻止福山区总工会负责人进入厂区与工人接触,但张军已笃定要联合工人,以最大的勇气争取利益。
随后,他通过电话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取得了联系,并向全总说明了要求成立工会的情况。经过多级工会的努力,2006年10月20日,在烟台市总工会与福山区总工会的主持下,按照法定程序,澳利威的工人直选投票,选举出澳利威工会的工会主席、副主席及工会委员,共5人。她们均为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并全部都参与了罢工。作为工会的幕后推手——张军,则被聘为工会顾问。
成了工会顾问,张军的工会情结再次被激发。不会打字的他为了提高工会人员的法律意识,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手抄出一套劳动法律手册,印发给工人。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宣传工会,张军购置电脑,安装宽带,学习写博客。同时,为了工人维权,他还添置了用于取证的DV、相机、录音笔等数码器材。虽然妻子工作稳定下来,但一心投入工会的张军因经常旷工,收入骤减。
但张军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个工会的意义非同凡响。
梦想何时照进现实
然而,张军并未料到种种困难接踵而至。尽管他们手里拿着上级工会批准成立的文件,但澳利威公司对工会不予认可,并称该工会是通过罢工成立起来的非法工会,限制工会干部办理正常事务,并对支持工人诉讼的工会干部给予旷工处分,扣除工资。
对于类似问题,张军曾多次向上级工会反映,但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澳利威工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福山区工会的一个领导就善意地提醒张军,不能做与公司对抗的事情,否则公司会采取对工会主席不利的行动。
一年后,澳利威工会另一个副主席于丽艳也被澳利威公司开除。随后,于丽艳向福山区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澳利威公司,并向福山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了仲裁,至今也未有结果。
民选的工会主席代表了工人的利益,却无法令资方满意,当资方拿走工会主席的饭碗时,这个曾令张军们无限自豪的工会立刻脆弱得不堪一击。然而,上级工会又无法提供有力的支持,使这个直选工会处境更为尴尬和艰难。
张军未曾想过,阻力如此之多,来势如此迅猛。然而,回想起工会成立之后所做的一切,张军又随即释然:在澳利威工会的监督和投诉下,澳利威公司逐步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
其中一个特殊的维权案例令张军颇感自豪。澳利威公司一名副总裁因工作问题被辞退,但公司并未按合同给予赔偿。这位副总找到张军,最终通过工会帮其索要到近万元的赔偿。张军说,工人的正当权益受到资方侵害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也是工会精神的体现。
但在资方眼中,张军是工会真正的幕后推手。一位研究工会领域的学者,在对澳利威工会做了系统调研后,将张军称为“澳利威工会维权行动的灵魂”。事实上,自工会成立起,工会的文件起草,方针制定,战略实施均由张军负责。
尽管处处碰壁、备受打击,但是张军并没有放弃努力。2009年9月,张军接受丹麦工人联合会的邀请,赴丹麦介绍烟台澳利威工会经验,并到澳利威集团总部,当面表达对澳利威公司打压中国基层工会的不满。这标志着张军作为一名中国普通工人在欧洲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2009年4月,尽管张军是他所在公司的唯一一名电工班长,但是该公司在张军的劳动合同到期时还是终止了和他的劳动关系。就在此时,烟台澳利威公司因搬迁关门停产,凝聚张军心血的澳利威工会也名存实亡。如今,闲下来的张军仍会定期更新“澳利威工会”的博客,这里是他的舆论阵地。此外,张军还注册了网名为“澳利威热线”的QQ,为工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眼下,张军每天都密切关注南海本田的消息,他发现,本田停工与澳利威罢工都有同样的维权诉求,但前者比后者方式更温和,态度更强硬。但让他忧心忡忡的是,工人重组工会的诉求,只是工会意识的萌芽,并未提出明确的重组方案,“这也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所以这个阶段他们更需要业内人士的指导。”张军说,只要工人需要,他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