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振快
近段时间,人们似乎突然惊觉,一个腐败的新品种——“隐性腐败”已经相当严重,需要制定新规去界定并出台惩处措施了。
但是,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就会发现所谓的“隐性腐败”,其实也不是什么腐败的新品种,在历史上早就屡见不鲜了。以信息贿赂为例,清代官场早就谙熟此道了。
嘉庆、道光时期,那些居权要部门的京官,因为具有信息优势,仅仅是“通消息,示向背”,即给其他官员透露一点信息,每年所获得的馈赠多的就可高达上万两银子。因为这些京城权要部门的官员除了“通消息,示向背”,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地帮其他人做什么事,因而显然属于“隐性腐败”;而他们每年所获的银子高达上万两,可见这种信息腐败已相当严重,并且官场上下都是心知肚明、见怪不怪的。
至于信息腐败的细节和技巧,一个与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有关的案例颇能说明问题。
纪昀的女儿嫁给当时知名文人卢见曾的孙子,因此两家有姻亲关系。卢见曾曾经官任两淮盐运使,在这个富得流油的职位上,自然免不了要贪污受贿。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时候,两淮盐务发生重大危机,乾隆皇帝得知税银亏空严重,于是下旨严查,此前在两淮盐运使任上的官员都有贪污受贿嫌疑,成了重点查处对象,要抄家赔补亏空。
纪昀当时正在京当官,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在南书房行走,自然知道这个信息。为了给卢见曾报信,机智的纪昀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人给卢见曾送去一封信,信内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点盐和茶叶。卢见曾领会了其中的寓意,乃是“盐案事发,要查(茶)封”的意思。
于是,卢见曾赶紧转移家产。等到钦差上门,卢见曾家产“仅有钱数十千,并无金银首饰,即衣物亦甚无几”。乾隆得报后大为恼火,说查封卢见曾家产的命令是六月二十五日发出的,而且这是秘密命令,“并未传钞”,“伊家何以早得风声,于十一、十八等日,豫先寄顿?”乾隆认为“其中情节,甚属可恶!岂有旨未到,而外人已知之理”?因此,他下令“必须严切究审,令将得自何处何人,实情供吐,不得任其稍涉含糊。如卢见曾坚执不吐,即应加以刑讯”。
在乾隆的严厉指令下,事情被查出,纪昀因此获罪,被流放乌鲁木齐。
假如当年不是两淮盐案牵涉整个官场,乾隆十分关切,纪昀以“盐、茶”传递的信息可谓隐秘,很难被发现。信息有时候关系个人命运,对官场人士来说,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愿意为其支付费用的。纪昀冒很大风险给卢见曾报信,只是因为两家是姻亲;假如没有这层关系,很显然卢见曾要为此支付大价钱。这就让人们明白,对中央政令具有信息优势的京官,“每年得馈遗有至巨万者”,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显然,权力越大,管得越多,权力越不受限制,信息越不公开透明,信息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要扼制信息腐败,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去制定新规,界定什么是信息腐败,该如何惩处,还不如让信息公开透明,少垄断信息为好。而尤其重要的,是要把不该管的经济等社会生活领域还给社会,让权力的运行受到限制,使“隐性腐败”的空间尽可能减少。
【原载2010年8月14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