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在绪,陶陶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水是城市中最有灵气的元素,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景观风貌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城市广场则是城市空间中最具公众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它通过各种景观要素的集合形成完整的空间形态及功能需求[1]。如果我们把水景作为实体要素放置于城市广场中间,可以发现,任何广场与水景形体都具有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底”关系,水景是图,广场空间是底。水体的形态是通过由各种材料及自然元素形成的边界围合而形成的,亦即各种广场水景都需要通过广场的承载来实现。可见,城市广场与水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广场水景是城市公共空间水景的一种类型,它与其它水景一样,以水为基础构成要素与其它要素一起形成城市的水景。城市是人类文化汇聚的焦点,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组织,任何城市都是社会的、生态的和形体的整体。如此看来,城市广场水景的产生、形成也同样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众多方面,那么城市广场水景也就是处于城市广场中的,由人工或自然水体构成的景观,具有反映城市活力、文化内涵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功能[2]。
城市广场水景设计是根据不同的广场功能性质而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特点的,在进行城市广场总体水景设计时,通常先分析广场环境氛围的基本要求,再通过利用园林、绿化、雕塑等要素,分析各种水景形态,分列出不同的水景组合方案来增强广场空间的艺术表现力。水景形态有动态水景,如流水、落水、喷泉等;静态水景,如池塘等。这些形态又可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形式。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而所谓的城市广场水景设计就是运用水景形态的扬抑、隐现、虚实、动静,通过音乐、灯光的有机组合来形成广场空间整体与局部之间、色彩与质感之间的妥善处理,使城市广场的水环境或庄严、或艳丽、或多姿多彩,充满时代气息。美丽的水景环境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繁荣的特征[3]。
三峡广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闹市中心,平面呈十字型,覆盖总面积 8万平方米 ,由三峡景观广场、名人雕塑广场、绿色艺术广场和商业步行街四部分组成。南北轴步行街的平面主要由硬质铺地上分布的岛状绿化景观构成,两侧是连续的商业铺面,这是商业步行街的典型空间构成形式;东西轴则由反映三峡自然风光、巴渝文化的景观带贯穿始终,是典型的主题空间序列;两轴的交叉点则由开阔的空间、扩大的水面、挺拔的纪念雕塑和浓缩的三峡大坝景观构成空间和景观的中心和高潮点。北端沙正街入口和南端绿色文化广场入口是步行区域的两个主要人流来源。
如前所述,广场与水景具有“图底”关系,因此研究广场的水景设计就有必要先明确其总平面布局,这样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认识广场与水景及其关系(图1)。
图1 三峡广场总平面图
3.2.1 广场水景简介
城市水环境的可塑性很强。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越是重庆城市的一大优势,广场设计者很好地利用了这一优势,将“水”这一元素充分运用到广场设计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水形、水态。同时结合水环境,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创造出崭新、别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从广场总平面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广场水景主要分布于景观广场和西部入口诗碑林处。水景在景观广场处以一条带状河道贯穿始末,曲线形的岸线充分体现水的柔美、多变的特性,给人艺术的享受。沿河道西行,最终到达广场中心观光桥和三峡艺术碑。而在这里,水景也达到了一个高潮——以瀑布落水的形式象征了三峡大坝(图2)。
图2 三峡广场中心“三峡大坝”
3.2.2 广场水景设计的形态与特点
形态上,河道的边缘没有采用彼此平行的弧线,而是采用两条曲率不一的弧线作为河道的边缘,在平面蜿蜒的同时,河道水面有节奏的放大、缩小,形成空间变化。河道设计充分考虑到主要人流的方向和人的心理作用,将水源布置在最东部,“溯本求源”,以水为线索,引导游人沿河道前行,一步步开展活动;水池尽头,积水成渊,与雄伟壮观的三峡艺术碑配合作为整个水景艺术的高潮点。
与景观广场磅礴大气的风格不同,西部入口诗碑林的水景则显出几分 “小桥流水”的江南韵味(如图3、图4)。
图4 诗碑林水景2
虽然从内容、造型、色彩和材料的运用等方面在壮丽大气的三峡主旋律面前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和矫揉造作,但从另外一些角度(实用性等)来讲,也不失为一处成功的水景处理。众所周知,风格过于单一对于公共空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会导致其吸引力大减。也许设计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做出了这一与广场东部风格迥异的水景景观,而这一景观的出现也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成为一处别样风景。
3.2.3 广场水景的质量评价
广场水景很好地利用了地形环境,并成为两块地的连接物贯穿整个广场,利用水景表达商业、文化休闲广场的意义。整个水景以线性水面为主,局部形成放大的水面环境,提供可观水、可玩水的场所。同时,水景成为限定、划分空间的要素,使得人们的行为和视线不知不觉地在一种较为亲切的气氛下得到了控制,这无疑比过多简单地使用墙体、绿篱等手段生硬地分隔空间要略胜一筹。
由于水景的营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自由的流水,自然化的亲水水岸,水景与市民行为的动态联系,加上水景的富有动感与力量的喷泉,极大地吸引市民在水边驻足观赏嬉戏,同时由于水景的主题选取与重庆市的地域特色相适应,使得市民对于广场以水景为主题有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另外,水体形式多样:潺潺的流水、规则的静水、绚丽的喷泉。它们创造了一个令人愉悦的外部环境,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心理层次的市民的观赏、娱乐的需求。
总之,重庆三峡广场的水景设计不仅充分尊重现状地形,因形就势,而且密切关注人们亲水的天性,创造了尺度适宜的商业休闲空间,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更为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于地方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将自然三峡文化及传统巴渝文化和谐地融入到广场水景中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休闲大餐。
但三峡广场在水景设计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瀑布的设计应结合重庆自然山水的特点,体现地域性的特色;其次,水体的夜景设计还应得到强化,注重灯光色彩的多层次、多样性和动态变化,实现真正的声光合一[4]。
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经济大发展也催生了大量的城市广场。不可否认,这其中不乏特色鲜明的优秀作品,但在这样一个时期,设计师们面对大量的城市广场设计项目标书和紧迫的时间要求,或是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使其设计有悖于城市广场的建设初衷,同时给城市广场中的水景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现存问题之一——水体景观设计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些城市由于好大喜功的心理,一味地修建大规模的喷水池,大型喷泉随处可见,可由于日后的运作和管理费用较高,许多大喷泉的利用率都很低,造成了场地、设备的浪费。
现存问题之二——水体景观设计忽视了与当地气候和水资源的联系。著名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喷泉水源是一个20000立方米的巨型地下水库。在西安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而且每次喷泉表演20分钟就要耗电近千度,浪费严重[5]。
现存问题之三——水体景观设计缺少地域文化特色。由于抄袭风气盛行,很多城市广场水景设计雷同,如大型喷泉等,缺少对基地现状分析和历史文脉的继承。
在充分认识了城市广场水景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后,如何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设计思路和原则以改正过去的种种失误呢?
第一,设计者要对水景的承载体进行详尽的分析。每个地域都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而每个地方特色都是历史的积淀。城市广场水景应该配合当地人文、民俗风情及自然环境去挖掘它应有的地方特色,从而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景观。
第二,是对地形的分析。在做水景设计时,要尽量尊重地形的特点,尽可能地不要去破坏它,要依形造势,强化地形的特征。
第三,创造符合人需要的水景景观环境。人本心理学家A·Maslow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解释应用于广场中人的行为可以归结为四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从不同的需求层次出发,水景设计的策略也应随机应变,或为休闲娱乐,或为“心灵庇护”,或为交往互动,或为“实现与认可”。总之,城市广场水景设计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尽可能满足上述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第四,水景效果要与广场的类型相呼应。在设计城市广场水景的时候,最重要是要了解这个水景究竟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根据其主题的不同所用水景也有所变化,如娱乐性主题的水景主要采用音乐喷泉、跳跃喷泉及水幕等;观赏性水景的形式主要有水墙、迭水、高喷泉;参与性主题的水景一般采用旱喷泉的方式。
第五,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在水景的形态设计上尽量采用有较强视觉效果又对水量要求不大的形式,像雾喷泉、旱喷泉、线喷泉、水雕塑等。水景结合雕塑、小品等要素,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
城市广场水景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处于城市环节和大众群体的互动关系之中,好的水景形态不仅应在物质层面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广场水景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应从水景设计的最终目标——为人(生理、心理)出发,全面而科学地进行设计。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理念,将艺术与技术充分结合,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广场水景。
[1]孙逊.广场水景对人的心理与活动影响[J].加剧与室内装饰,2000,4:50—51.
[2]吕茵.城市广场水景艺术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3]李雪.浅析现代城市广场中的水景设计[J].中国水运,2007,5(3):86—87.
[4]晁旭彤.人·广场·城市——关于重庆三峡广场的若干思考[J].四川建筑,200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