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文
“石门小鼓”系山东地方曲艺曲种,又名“木皮子”,亦有“鼓板词”、“鼓儿词”之称。鲁南一代的老百姓称“小鼓”艺人为“说小鼓子的”。“石门小鼓”流行于鲁南的邹城市、滕州市及枣庄市等地农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
一、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山东曲阜有一位鼓词作家教贾凫西,著有《木皮散客鼓词》。据传说贾凫西做官时,于京城午门外演唱过《夏桀王》、《殷纣王》和《鲁桓公》等褒正贬邪的鼓词节目。当时,人称他的演唱为贾凫西鼓儿词。贾凫西晚年赋闲,家居于兖州。清初,曲阜人孔尚任(戏剧《桃花扇》作者)年少时曾拜贾凫西为师,学习鼓儿词,这对他后来写《桃花扇》打下了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鲁南各地小鼓艺人颇多,不少小鼓艺人对贾凫西也仰慕其名。“石门小鼓”与贾凫西至木皮子有否渊源关系及贾氏身后木皮子有否传人,至今尚无确证。
据邹城市峄山镇留驾庄小鼓艺人韩崇礼收藏的“石门小鼓”艺人铺贴记载,“石门小鼓”的始祖石洪祥即该谱之“始朗”(此铺贴是韩崇礼之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所写)。“始朗”即石元朗、字洪祥,生卒年月不详,清乾隆、嘉庆年间邹县(今邹城市东关石家花园)人。他是“石门小鼓”、“胶东大鼓”、“乳山琴书”等曲艺种类的创始人。当年石元朗因考秀才未中,不满清朝的统治,愤而自设书场说唱小鼓。他生性耿直,不畏权势,编写了许多褒忠贬奸、惩恶扬善的故事四处演唱。当时小鼓因无门无派而受到书词诸门的排挤,石元朗愤然,后在一位老和尚扶持下结联了部分艺人立了“石门”(即小鼓门派)。“石门”之称谓延续至今。曲艺界老艺人仍称小鼓行当为“石门”。
石元朗创立了“石门小鼓”一派,至今已经传承十二代,上演书目均需本门艺人自编自演。“石门小鼓”弟子最初主要在邹县、腾县、枣庄等地区进行民间说唱演出,后来随着“石门小鼓”的发展,“石门小鼓”的弟子流布山东各地,并散传于北方各省。胶东地区的“石门小鼓”弟子结合本地区的音乐和历史文化素材。创造了富有本地特色的“胶东大鼓”、“乳山琴书”等曲艺种类。
二、演唱形式
“石门小鼓”书段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艺人左手持木制手板(手板有三块和两块两种,三块板的尺寸稍小些),右手拿一鼓条(鼓条是用比筷子长、如筷子粗的白蜡条子制成,前头二寸处用小火烤弯),鼓是蒙羊皮的小扁鼓,下端安一铁叉插在地上,上端放在一鼓架上。演唱艺人面前还有一木棍,安一平板,是放唱本用的。演唱艺人左手架板,右手持鼓条击鼓,在演唱前先敲上一阵就算是开场了(小鼓的伴奏乐器无弦乐)。“石门小鼓”的原始点儿是五鼓三板(咚尺咚尺咚尺咚咚咚)。如今小鼓点儿的打法已不入程式套子而是灵活多变。
“石门小鼓”书段有唱有白,其唱腔较简单,只有上下旬。其唱词基本为十字句,唱法很自由。艺人称唱口为托腔送韵。“石门小鼓”唱腔顺方言语音而成。由于鲁南方言语音的差别,故各地唱腔旋律各异。“石门小鼓”白口比唱口多。其白口似评书的口白。
“石门小鼓”艺人是根据史书内容编写鼓词的。前辈艺人通常将鼓词以蝇头小楷书写装帧成册。或付之木板刻印,传于后世。由于“石门小鼓”书目多系这种本传,所以小鼓艺人大都有一定文化程度,才能胜任小鼓书目的演唱。当今“石门小鼓”艺人仍有看本演唱的习惯。
三、演唱内容
“石门小鼓”演唱的内容大多是歌颂忠臣良将、鞭挞丑恶小人的故事。其书目多为长篇。上演鼓词(书目)均需本门艺人自编。不论坊间唱本还是其他曲种的书目。必须经过自己改编方可上演。“石门小鼓”艺人因有较高文化水平,所编内容都较为严谨充实,唱词富有文采,批讲使用史籍典故,明显高出江湖艺人一筹。
常演唱的书目有《东周列国》、《西汉》、《东汉》、《三国》、《响马传》、《薛刚反唐》、《姚刚征南》、《罗通扫北》、《薛礼征东》、《十二寡妇征西》、《金鞭记》、《大明洪武英烈传》等30多个。(邹城市文化馆现已收集到多种手抄长篇说唱本,为民间说唱艺术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二百多年的漫长传承中,“石门小鼓”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能表明师承关系的谱贴,其师承关系脉络清晰,分支分系明确严谨,为“石门小鼓”的传承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石门小鼓”的传承与演化记载了历史上这门说唱艺术的发展兴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这对研究鲁南民风、民俗、戏剧、曲艺的发展与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引进和流行音乐的兴起,像“石门小鼓”这样的民间曲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龄偏大,有的已退出,有的已谢世,使得“石门小鼓”的艺术特色或绝技失传。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挖掘整理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因此,对于“石门小鼓”这种曲艺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邹城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