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质兵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江苏 南京 210003)
学术信息的自由交流是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关键,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全球的科研人员创造了丰富的学术信息,但是由于学术期刊价格的不断快速上涨及电子资源许可危机的出现,出版商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占据了垄断地位,导致图书馆所能提供的学术信息与科研人员所需的信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进而导致了“学术交流危机”的出现。
为缓解“学术交流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放存取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并普遍发展。一般来说,开放存取主要有两条实现途径:一是黄金通道 (Golden Road),即开放存取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二是绿色通道 (Green Road),即自我典藏(Self-archiving)。而科研人员自我典藏的主要手段是将其学术研究成果存储于学科知识库(Subject Repository)、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和个人主页之中,供网络用户免费使用。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arXiv.org、RePEc(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经济学学术论文库)等学科知识库的快速发展,自我典藏逐渐被科研人员所熟知和认可。进入新世纪后,机构知识库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众多国家/地区的学术机构纷纷建设机构知识库,大大促进了自我典藏的发展。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开放存取知识库(Open Access Repository,简称OA知识库)①的创建,对于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进行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加强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共享,提升科研人员及学术机构科研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经过近20年的发展,OA知识库的发展现状如何?我们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OpenDOAR(Direct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开放存取知识库名录,http://www.opendoar.org/)是关于OA知识库的权威目录[1],它是在开放社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英国大学学术图书馆联盟(Consortium of University Research Libraries)、欧洲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 Europe) 的资助下,由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和瑞典兰德大学(University of Lund)于2005年共同创办的,目前由英国诺丁汉大学维护。
OpenDOAR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OA知识库资源进行系统的搜集、描述、组织和传递,提高OA知识库学术资源获取和使用效益,进而扩大OA知识库的影响,推动OA知识库和OA运动的发展[2]。截止到2010年6月23日,OpenDOAR收录的OA知识库数量已经达到1 689个,因此通过OpenDOAR可以从整体上掌握全球范围内OA知识库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本文主要从OA知识库数量及类型、所使用的系统软件、国家/地区与语言、数字资源的类型与学科领域等方面进行分析。
OpenDOAR提供了所收录的OA知识库的数量及发展的统计图,据此可以反映出OA知识库的总体发展趋势(见图 1)。
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OA知识库的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尤其是在2005-2006年,出现了跳跃式的上涨,此后则保持着较快速度的上涨,现已达到1 689个,因此可以说,OA知识库资源已经成为了学术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免费学术资源。根据其增长趋势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OA知识库的数量仍会持续增加,图书馆、学术机构、科研人员均需要对OA知识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OpenDOAR中包括多种OA知识库,对OA知识库的类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自我典藏发展的重点。据统计,1 689个OA知识库中,有1 375个为机构知识库,占总数的81.41%,学科知识库的数量为208个,此外还有由多个知识库联合形成的联邦知识库和提供政务信息的政府知识库。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OA知识库类型分布
事实上,学科知识库的发展早于机构知识库。1991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资助、物理学家Paul Ginspary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建立的arXiv.org现已成为全球最为知名的OA知识库之一,Paul Ginspary也因此获得了2002年的麦克阿瑟奖。到目前为止,诞生于21世纪的机构知识库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学科知识库。国外的研究也表明,机构知识库的迅猛发展是建立在学术研究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的。2002年,DSpace的诞生拉开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建设机构知识库的序幕,该过程持续至2005年。有调查表明,机构知识库已经成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多个国家学术机构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中,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指南和指导原则等文件[4]。相关机构、科研人员在保持对学科知识库关注的同时,也需要对机构知识库给予更多的重视。
OA知识库的运行与发展必须以系统软件为基础。目前OA知识库的系统软件可以分为免费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两大类。出于节约经费的考虑,一般学术机构都会选择开源软件。据统计表明,除去339个OA知识库的系统软件无法确认外,其余的1 350个OA知识库使用了72种系统软件。具体情况见下页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DSpace和Eprints是目前OA知识库使用最多的两大系统软件。DSpace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与惠普公司于2002年推出的开源软件,也是全球最为知名的OA知识库构建软件[5]。DSpace提供一系列上载、管理、传播数字信息的工具,这些工具遵循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 for an 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采用的模式并使用DC、OpenURL与OAI-PHM等一系列开放标准,因而成为开发OA知识库的首选软件[2]。Eprints是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发的一个通用性较强的开源软件,因此也受到广大OA知识库建设者的欢迎。
表2 OA知识库使用系统软件的情况
从表2还可以看出,目前可供选择的系统软件非常多,并且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开源软件。所以,目前构建OA知识库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即为如何选择合适的系统软件。事实上,为对系统软件的选择提供指导,美国开放社会研究所对常用的开源软件进行了比较分析,其发布的系统软件指南在对ARCHIMEDE、ARNO、CDSware、DSpace、Eprints、Fedora、i-Tor、MyCoRe和OPUS等9个软件进行介绍的基础之上,从技术特点、软件管理功能、内容管理、信息保存以及信息检索与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6]。这为OA知识库的系统软件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OA知识库在全球各大洲都已经开始构建,说明开放存取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可。数量上,排在前3位的是欧洲(822个,占总数的48.67%)、北美洲(434个, 占总数的25.70%)和亚洲(218个, 占总数的 12.91%)。
在OA知识库的国家/地区分布中,一共涉及到83个国家/地区,再一次表明了OA知识库的广泛程度,其中有44个国家/地区拥有4个及以上的OA知识库(见表3)。
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美国、英国和德国,拥有OA知识库的数量分别为371、175和140个,三者之和占到了总数的40.62%。分析其原因,一是这几个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科研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本来就处于领先地位,经济也非常发达,有需求、有条件建设OA知识库;二是开放存取的理念在这几个国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早期最知名的学科知识库arXiv.org就在美国建成,同样最早的机构知识库也诞生于美国。并且欧美学者也对OA知识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这些国家的OA知识库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日本、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是亚洲表现最为优秀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已有78个OA知识库,占总数的4.62%,位列第4,这与日本总体经济水平、科技教育实力及国际化程度是紧密相关的。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分别排在第11和14位,OA知识库的数量也比较多,这应归因于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教育科研水平较高、与国际接轨较为紧密等。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的表现逊色不少,OpenDOAR中仅收录8个我国(除台湾、澳门外)建设的OA知识库,其中还有5个来自香港地区,大陆地区仅有3个入选。近年来,我国对开放存取尤其是机构知识库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主要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真正的实践研究开展得较少。因此,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切实促进我国OA知识库的建设,将是我国大陆地区学术机构和科研人员需予以重视的课题。
表3 OA知识库国家/地区分布情况
语言方面,1 689个OA知识库共涉及到53种语言,其中30种语言的OA知识库数量在3个以上,具体见表4所示。
表4 OA知识库内容的语言分布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英语毫无争议地排在首位,是OA知识库中内容的首选和最主要的语言,其次是德语、西班牙语、法语和日语。汉语排在第8位,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台湾地区的贡献。对于OA知识库语言的分布,笔者认为,大多数OA知识库选择了英语这一世界通行语言,有利于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而大量非英语的学术资源大大丰富了OA知识库的内容,有利于传播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研究成果。
相比开放存取期刊,OA知识库中的数字资源更为丰富。据统计,1 689个OA知识库中有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工作总结、多媒体文件等多种类型的资源,具体见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OA知识库中包含了大量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图书等正式出版物。更为重要的是,其中还包括了多种有价值的灰色文献,如有未发表的报告及工作总结的OA知识库达到了689个,占到了总数的4成以上。此外,OA知识库中还包含一些特殊类型的资源、学习资料、软件、专利等资源,对教学与科研有着重要的价值。可免费获取的大量类型多样的灰色文献是OA知识库的最大亮点,也是OA知识库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表5 OA知识库中数字资源的类型分布情况
此外,OpenDOAR中1 689个知识库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如下页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OA知识库中的资源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其中最多的为多学科综合的资源,此外还有诸如医学、历史、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资源,可以说OA知识库中的资源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由此可见,对于所有学科的研究与教育人员来说,都可以从OA知识库中查找到本学科领域的免费学术资源。
近年来,开放存取确实引起了国内学术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少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也将部分OA资源与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但一般都是针对开放存取期刊进行的整合,OA知识库尤其是机构知识库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从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OA知识库中的数字资源是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资源,不仅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还有相当多的通过其他途径难以获取的灰色资源。因此,信息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OA知识库中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并与信息服务机构本身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相结合,以保证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完整性,从而为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尽量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奠定基础。
国外OA知识库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OA知识库的建设较为落后。因此,我国学术机构应该借鉴国外的建设经验(如系统软件的选择、资源的获取等),以加速推进我国OA知识库的实践建设研究,将停留在纸面上的研究推向实践应用,这样才能真正地推进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改善现有学术交流体系所存在的种种缺陷。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OA知识库实践建设的重要性,2007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机构知识库应用研究”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即是明证[7]。国内机构知识库的实际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OA知识库的建设也将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表6 OA知识库中数字资源所属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蓬勃发展的OA知识库给科研人员带来了丰富的免费学术资源。但数量众多的OA知识库对科研人员如何做出合适的选择提出了考验。因此,应对OA知识库进行评价,明确已有的高质量的OA知识库,以方便用户的利用,促进OA知识库的良性发展。目前,国外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2006年Westell M提出了强制存储、内容评价、长期保持战略等八大影响机构知识库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8],而韩国的Kim H H与Kim Y H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内容(Content),系统与网络(System and Network),使用、用户及提交者(Uses, Users and Submitters),以及管理与政策(Management and Policy)等四大方面[9]。而目前国内对OA知识库的评价研究开展得比较少。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对OA知识库进行科学的评价与甄选,是我国OA知识库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注 释:
①OA知识库,是指网络用户从中可以免费获取数字资源的知识库,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库和机构知识库等。
[1]Open DOAR[EB/OL].[2010-06-26].http://www.opendoar.org/.
[2]袁顺波,董文鸳.机构知识库的起源、影响及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情报资料工作,2006(2): 44-46,61.
[3]Growth of the OpenDOAR Database- Worldwide [EB/OL]. [2010-06-26].http://www.opendoar.org/onechart.php?cID=&ctID=&rtID=&clID=&lID=&potID=&rSoftWareName=&search=&groupby=r.rDateAdded&orderby=&charttype=growth&width=600&height=350&caption=Growth%20of%20the%20OpenDOAR%20Database%20-%20Worldwide.
[4]Westrienen G V,Lynch C A.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Deployment Status in 13 Nations as of Mid 2005[EB/OL].[2010-06-26].http://www.dlib.org/dlib/septemberO5/westrienen/09westrienen.html.
[5]Smith M K,Barton M,Bass M,etc. DSpace: An Open Source Dynamic Digital Repository[EB/OL].[2010-06-26]. http://www.dlib.org/dlib/january03/smith/01smith.html.
[6]Open Society Institute.A Guide to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oftware[EB/OL].[2010-06-26].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pdf/OSI_Guide_to_IR_Software_v3.pdf.
[7]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EB/OL]. [2010-06-26].http://www.npopss-cn.gov.cn/directory/2007ktzn.htm.
[8]Westell M.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Proposed Indicators of Success[J].Library Hi Tech, 2006 (2):211-226.
[9]Kim H H,Kim Y H.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of Korean Universities[J].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