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进:妙刀生花著古朴

2010-05-10 08:08
市场周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黄铜雕刻手工

危 若

20世纪80年代初,还是毛头小伙的万里进开始尝试在黄铜上做文章。工余就埋头研究古文字形,印钮上的雕刻、铜器上的饰纹等等,那时候他只是南京一家研究所的普通工人,并没有料到自己工余做铜雕的这点儿小爱好居然会在日后给他带来“金陵铜雕第一人”的名号。

自在“苦行僧”

痴迷于铜雕的万里进尽管获得了“江苏工艺美术名人”、“优秀民间艺术家”等称号,可他却跟所谓艺术家的光环没有半点儿关系。时至今日,52岁的万里进依然是研究所的普通工人,像大多数工薪阶层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之后埋头钻研自己的小爱好手工铜雕。只是不同的是,他这一钻研就是近30年至今仍然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万里进的朋友们都笑称他像个苦行僧——明明有那么多乐子可找,偏偏要去钻没什么人做也不挣钱的手工铜雕。由于黄铜的质地比较坚硬,有时一个凹槽需要刻上近百刀。书桌上一排粗细长短不一的刻刀一字排开,笔筒里也满满的插着工具。万里进介绍市面上的雕刻刀具多适用于刻石,并不适用于雕刻黄铜。为了获得最得心应手的感觉,万里进所有的刻制工具都是自己磨制的。由于长年握刀,万里进的右手布满老茧,指节有些微微凸起,左手上也有不少刀伤。就在记者采访时,他的左手还挂着一道新伤。

生活中的万里进是一个不太善言辞的人,但是谈到他心爱的铜雕作品时,他就滔滔不绝起来,纵贯古今,旁征博引,引领听者进入铜雕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于他而言,进行铜雕创作,没有功利色彩,是一件非常纯粹的事情。“我就是个业余爱好者,把铜雕当做修身养性的一种爱好,不指望拿它赚钱。”儿子的钥匙扣上的漂亮图案,家中的铜制笔筒,妻子的发卡,甚至邻居的鸟笼上的挂钩,这些都是万里进的作品。他自得其乐着呢。

爱泡图书馆

回忆起和铜雕的结缘,万里进说其实是由早期对篆刻的兴趣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因为父亲的关系,万里进从小就对篆刻情有独钟。学习篆刻要临摹汉印,搜索研究汉印图片时,万里进发现汉印的印钮精美异常,同时在研究篆文字形时无意中对先秦时期精美的铜器以及上面刻的字产生了兴趣。当时觉得在石头上刻东西已经没什么新意,并且篆刻技术已经相当纯熟的万里进,便开始试探性地做起了铜雕。“当时只是试探性的做做,停停,没想到一做就做了快30年。”

然而学习铜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铜雕印钮应用广泛的秦汉时期,只有少数王室贵族的印钮才由工匠一刀刀手工雕刻而成。明代以后印章进入了“石章时代”,铜印更加少见。本来就只存在于深宫大院之中的手工铜雕的工艺也随着老工匠的故去而失传了。由于流传下来手工铜雕的资料太少,万里进一有空就爱去图书馆,博物馆,在数量不多,隐匿甚深的古籍资料中寻找铜雕的踪影。

万里进的家中不仅书橱中放满了资料,就连地上也堆满了约一米高的书籍、报刊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十本线装大书。万里进解释说这是他自己整理的古文字字典,包括了古文字的各种写法,从古熹文到钟鼎文,品种繁多,应有尽有。翻开这16开大小的线装书,里面细密而又整齐的贴满了剪报,图书复印件上剪下的字句、段落和图画,还有一些手绘或者临描的古代图案,“我在图书馆看到有用的资料就复印下来,然后剪下来贴上去。”这些纸方块和长条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纸张也由于年代的不同而由泛黄到雪白不等,见证着他近几十年的积累。也许正是多年来在故纸堆中的寻觅,让万里进完成了从匠人到艺人的蜕变。尽管他的铜雕印钮体积只有火柴盒般大小,却透着一股苍雄古朴的大气。

艺术做减法

万里进的作品中,最多的是火柴盒大小的铜雕印钮——亭台楼阁,雄狮神兽,生肖符号,都被浓缩于这方寸之中。另外,有笔筒大小的圆雕,形状浑圆流畅,雕花一丝不苟,有双鲤挂饰,鱼鳍下的行云流水的波纹纹路和鱼身上的鳞片历历可数,还有微小的铜质容器,其精巧真是令人叹服——大小与橡皮相仿的酒壶,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有可拿下的壶盖,中通的壶嘴,连壶的内部都仔细地雕出了完美的弧度,还有缩微版的古代煮肉的圆形器皿,万里进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那么薄和规整的圆形顶部,是自己一点一点敲出来的。

“好看”算是万里进创作的永恒灵感。在搜集和研究资料时他会发现有些照片上的东西很好看,比如一些古代的刻章,雕像,石刻等等,百看不厌。光好看不过瘾,还得自己模仿着做一个才尽兴。“一开始,做一个小印钮就要好几天;后来做得多了,熟练了,做一个小印钮,两天下班后的时间拼凑起来就够了。”不过纯熟的技术是要付出代价的。万里进伸出双手——那是一双布满刀伤的沧桑的手,右手骨节还微微凸出,这都是无数次酝酿刀法和追求精益求精雕刻时刻刀划出的结果。就这样万里进从早期的模仿慢慢过渡到自己创造。进入到胸有成竹的状态,使得作品脱离了“匠气”,而具有创造力和灵气。

然而,对于拿来雕刻的材质,万里进并没有拘泥于铜这一种,而是钻研了多种材质的刻法。万里进的书橱里放着他刻的“福”宇核桃,石头酒壶,陶瓷容器,铁刻章。据说他还打过银器,雕过竹子、木头等,似乎一切手边的材料,他都有兴趣凿上几刀。不过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还是对铜情有独钟,在各种颜色的铜质中,又最钟情于黄铜。或许是黄铜那黄灿灿的光泽把他迷住了。被问到哪件是自己最喜爱的作品时,万里进看着桌上的作品不假思索地回答:“都喜欢1都倾注了心血,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万里进说自己做铜雕是做减法的艺术,因为一刀下去,缺了就是缺了,永远只能做减法不像泥塑还能再补一块。

守拙归古韵

当“慢工出细活”遭遇到工业生产的高效率,很多以手工业为生的手工艺人看到别人做出更多时尚快速的手工艺品的时候,就开始琢磨是不是应该“与时俱进”呢?然而处理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在工业化大生产的潮流中丧失自我,渐渐没落,成了“随波逐流”。那么独具匠心的民俗工艺品和粗制滥造,单一重复的大批量生产工艺品孰轻孰重,作品中古意的纯粹性和现代实用性如何平衡,万里进用他自己的故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曾经有人看到我的铜雕想买,问我出价多少,我开了100,人家转脸就走了。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一件作品背后的心血和时间,以及它的艺术价值。再说,如果要追求商业利益,那就必须提升数量和速度,批量生产,那样的话铜雕的精致性就难以保障,也失去了拿它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初衷。”万里进说自己的“客户”一般都是一些书画家,他们懂得并且欣赏铜雕艺术中的古韵,不会要求作品追逐现代的潮流。

“我曾看到一些市场上卖的十二生肖的铜雕印章,虽然也挺好看,但是批量生产的毕竟粗糙很多,也没什么艺术审美可言:尤其是铜雕生肖中的马,都是四足直立在印章座上的,完全被现代化了。稍微了解中国古代印钮文化的都知道,古代的马都是盘腿坐在底座上,这样才显稳重,才能承受按压印章时的力气,也暗含稳坐官位的意思。四足直立的马,腿那么细,根本不实用,也脱离中国讲究的含蓄韵味了。”

“只要我不是半身不遂,我就继续雕!”万里进说一定会继续钻研下去的,中国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自己远远没有走到头对于自己未来的锕雕创作,万里进坚守的信念就是“不从俗”。

万里进对自己的手艺有没有后继之人,抱有随缘的态度。“曾经有个小我十岁的人向我学习过,但是过了一阵子,觉得太苦了,也就放弃了。”他觉得要碰到志同道台,又肯吃苦,坐得住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一切顺其自然吧。但他打算整理自己的钢雕心得,有机会出书,为传统手工铜雕留下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

猜你喜欢
黄铜雕刻手工
无铅易切削黄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雕刻树叶
黄铜容器
雕刻时光
手工剪纸
三亚柏悦酒店
手工DIY
珍贵的手工面
雕刻时光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