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明
摘要:对空灵美的崇尚是中国美学的一大特点,本文试图在中国舞蹈作品中探索其时空灵意境追求的表现特点及方法,希望能对舞蹈创作与表演有所启发,创造出更多意境空灵上乘之作。
关键词:空灵;意境;美学特征;中国舞蹈;舞蹈艺术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85-0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这是一首以空灵清新见长的小诗:春夜的山林里寂静无人,桂花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山鸟惊觉,山涧里不时地传来鸟啼声,格外清脆。诗人抓住了“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的一刻,将这月夜春山的空寂映衬地更为幽静美好,在动静之中,把读者带人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空灵。我们可以从中国艺术的各种形式里寻找到这种意境,文学里、书画里、建筑园林里……同样的,舞蹈里也有着这样空灵的美。
一、艺术之“空”——何谓艺术之空灵美
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是在儒道禅三重奏式的交融互补中发展起来的。空灵的思想一方面来自老庄尚虚贵无、“得意忘言”的体道说与“逍遥游”的境界追求,另一方面则缘于禅宗“空”的概念,羡玄远、倡顿悟的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看,禅宗之“空”是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空”,虽然细究起来它们在这一概念上有着些许的不同,但是当它们走向艺术,便水乳交融地走人中国人的审美追求里。中国艺术家从老庄哲学与禅宗美学的“空”里寻找到宇宙与生命清空透明的美好本质,从中探索艺术的境界。他们一方面在作品里呈现了这个空明澄澈的世界,一方面赋予这个空的世界以灵气踊跃,妙韵无边。这正是“当其无有”,方为“有”。在这种意境里,静中流淌着动,空中蕴含着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有无穷的景、无穷的意闪烁其间——这就是中国艺术中的空灵美。
那么,艺术家们是如何赋“灵”于“空”的呢?一是动静结合。如果说“灵”是一种灵动飞逸之美,那么相对地“空”更代表的是一种澄澈宁寂,寄灵于空,寓动于静,使其所求之味愈发彰显。如开篇所引之《鸟鸣涧》,便是将灵动之趣化人静中而得之。二是虚实相生,书画艺术中的计白当黑、枯笔飞白便是虚中有实,实中见虚的代表,那留白处,恰是空韵之所在,气灵之所在,往往能引人无尽遐想。三是风格上的自然脱俗与清奇飘逸。一种从道、禅美学中走出的美学追求,注定在风格上带有其哲学宗教上的审美情调从而形成形式上的一种风格倾向。
同其它姊妹艺术一样,舞蹈以肢体语言的方式去表现一个空灵的意象世界。虽然舞者们未必学过老庄,未必深谙佛理,但“空灵”作为一种审美取向,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中已是潜移默化地走入艺术家们的心里。
二、舞之空灵——舞蹈空灵美的构建
1、音乐的处理
空灵之作往往都与空灵的乐音相伴。其一,那些清丽脱俗的音乐为舞蹈强化了意境效果,从听觉方面为舞蹈营造了一个“空”的世界。像《轻青》、《扇舞丹青》、《月上中秋》等作品的音乐,本身就陈堪称为空灵之作。有如《兰亭修竹》,音乐取自三木稔的名作《筝谭诗集·萌动》。日本筝独特的音质与旷远的曲调让你浮想连连。结合“兰亭修竹”这一命题,你会由之联想到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想到那秀美飘逸的书法。想到序里对人生的感悟,想到千年以前那个美好的暮春季节里名士雅集曲水流觞的盛会……那充满灵动的旋律仿佛化身一片云雾氤氲的天地,仿佛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仿佛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那清雅的曲风仿佛是魏晋风流的时代再现,音乐里一种生命复苏的色彩恰与魏晋时期美学上那种对人、对生命的觉醒相契合,于是乎,言外之象随着筝弦唱咏、足之踏之、舞之蹈之在时空中流动。
其二,音乐激发着舞者内心相应的情绪使之更充分地表达作品内涵,空灵的音乐仿佛是“涤除玄览”的使者,沉浸其中,心中有了意境,方能游心无垠,意溢于肢端。
其三,舞蹈动作在与音乐配合上或动静映衬或相宜相形的细节处理会让作品产生灵的妙韵。有如《爱莲说》,当舞台上灯光初明,一朵水莲迎风摇曳的轻柔与饶美便立刻让你看到了周敦颐文中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婷婷如玉的莲花。如果莲的意象还不足以传达空灵,许多舞蹈细节的处理让你拍手称妙。有如中间音乐情绪转折的那一段,一连串“圆”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跌宕最后划在腕的一回,头的一晃,合着水滴空渺的声音声……落在一个极具莲的形象特征的舞姿上。极富抒情性的下一乐章奏起,静止,一个八拍舞蹈动作的静止,这一个八拍的静止让你浮想连连……空灵便在你心里了。
2、空间的处理
如果说动静之趣体现于时间(音乐),那么虚实相生则更多地现于空间。如同绘画里的“残山剩水”、“夏半边”,书法里的“飞白”,舞蹈也善用空间里的“留白”。如果把舞者的身体当作正空间,其外为负空间,于舞台而言,负空间是一片更广大更自由更富于想象力的广阔天地。许多时候,凝眸回首处,引颈延伫地,舞台上或舞台之外貌似空无的空间里,似有微风习习,风和日丽,有一轮明月,有一番乡愁……同时地,舞台上肢体的流动与队形的调度使舞台之上这个“空”的空间具备流动性与灵动性的可能。像群舞《春江花月夜》,没有什么关于江、花、月的明确繁复的布景与道具,但你会从那款款而来、翩翩而去、连绵穿梭的步伐变换中,从那扇起襟飞的飘逸里,感受到那江流连绵,波光潋滟;从演员那举首若思的身姿里,那怡然沉浸的目光里感受到这江畔夜色的花好月明。这里,实的是肢体与扇的飞舞,虚的是你从中感受到的张若虚笔下那个玲珑透彻如梦般的春江夜景图,而你也会在这唯美的意境里思绪联翩。这便是于虚实之间萌生的空灵之意。
3、力度的处理
作为一门肢体语言,舞蹈于通法之外又有着自己追求意境的独到之笔——力度。读一读这些古诗句: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唐·白居易《霓裳羽衣舞》)
坠珥时流盼,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
从中可捏出一个“轻”字。轻盈是一种向上飞逸的质感,与“灵”的性格相契合;同时,轻盈使舞蹈传递出一种飘然脱俗的“仙”的意象,九天之上的那个远离红尘的世界在人们的心中是一片净土,这种出世的意味恰又与空灵美的哲学宗教根源紧紧相扣,于是无论古今,轻盈的风格仿佛是飘逸脱俗的代名词,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审美趋向。
再看:
击不致策,蹈不顿趾。翼尔悠往,奄复辍已。(汉·张衡《舞赋》)
宛修襟而乍疑雌伏,赴繁节而忽若鹰扬。(唐·卢肇《鸲鹆舞赋》)
又可见,“变”也是营造空灵美的“阿堵”处。有如当代的作品《轻青》,动则诡姿谲起,忽竦忽倾,止则若行兀滞,乍续乍绝。流动中有顿挫,激荡中见细腻,于进退莫测中现清奇疏野之风。这里的“变”是一种结合了节奏,连接路线与力度质感
综合作用的变,肢体语言的特性产生了其他艺术门类无法达成的万千变化,这便是舞蹈艺术的独到之处。
4、服饰道具灯光的运用
以上分别从时空力三方面来分析舞蹈对空灵美的表现,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艺术,舞蹈往往又以舞美,灯光,音乐,道具等方式来深化其空灵之趣。比如水袖,延长有限之人体线条去触摸无限的空间,那种宇宙的空寂感、无限感仿佛随着袖的抛抖推扬进一步放大了,袖舞本身这一形式便具有了广袤空漠的空间感。那柔且刚,曲亦直的线条赋予肢体语言更多的变化空间,回转飘逸里人间烟火味淡了,留下寂寂然飘飘乎遗世脱俗之意在流淌。无论是长水袖、短水袖、简袖、广袖……都散发出一种淡雅空寂而具灵性的气息。《水中月》、《风吟》、《月上中秋》等等这些呈现空灵意蕴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白色舞衣和色彩素净的灯光。像古代空灵委婉的《白纻舞》就以白色纻麻舞衣为服饰而名。那些浓妆丽服,繁复布景,大红大紫的光影色彩似乎难与“空灵”二字结缘。简洁就是自然,就是一种美,犹如道家的无即是有,犹如传统的水墨画,单纯、素净、自然,无色的世界里有天地间最绚烂的色彩,素雅的服装色彩往往能使舞者辉映出澄明高洁之形象,简洁淡雅的灯光布景则是营造了一片“空”的境地,而舞者之“灵”于其间逍遥而游。
5、意象的营造
如同开篇提到的《鸟鸣涧》,文学作品表现空灵之意境往往通过营造花落空山,月出幽谷,鸟鸣春涧等意象来呈现,舞蹈于编导表演舞台美术这些方方面面的处理,也旨在营造出空灵的意象,一个透明澄澈,与自然相融的世界。
有如作品《风吟》,白衣舞者一会儿逐风而行,一会儿细耳倾听,一会儿陶醉幻化成风……那些飘逸的跳跃,灵巧的旋转,轻盈的落地……引人无尽的联想。是舞者在迎风而舞,还是在细听风吟,或是在与风倾谈,又或是幻化成风……舞者与风在这时空中交融,别样的深意流淌于舞蹈内外,舞者自得而观者倾心。所有的动作连接都在自然而宛转的流动中完成,无痕而起,无痕而续,风一样的跃起,又如风一样的旋转,风的抽象感觉在动作中表现为具象的画面。试把《爱莲说》比作精雕细琢的工笔画,而《风吟》犹如不着色彩的水墨画,前者是精致唯美的,后者乃萧疏雅淡之美,同样地透明澄澈,物我交融,清新空灵。
空灵的美感可以藉由具空灵美的形象来传达,如《爱莲说》中的莲,《风吟》中的风,但也未必黏着于某种物象。如作品《轻青》,很抽象的作品,你难以从中捕捉到什么具象的感觉,但是有一种空灵而难以言说的感觉通过舞蹈本体自身弥漫开来。前两部作品好比中国的文人去表现一株风竹,竹子的高风亮节和风的感觉是通过竹子的形象来传递的;而后者则如西方现代派画家,通过点、线、面,让绘画形式自身去呈现某种言语无法描绘的感觉。或具象或抽象,通过意象的营造,这些作品将一片空灵之境呈现于舞蹈之中。
三、心之空灵——结语
以上百余字,写的都是作品所呈现的“空灵”,而这“空灵”,更重要的是缘于心灵的“空”。“精神的淡薄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一部空灵的艺术作品往往闪现着艺术家莹洁的灵魂。文论如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画论如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舞蹈亦有此般之追求。达到“绰约闲靡,机迅体轻,姿绝伦之妙态”的境界,并不是单纯地仰仗高超的
技艺,还有“怀悫素之洁清,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傅毅《舞赋》)
像蜚声海内外的舞团“云门舞集”,舞者的训练除了肢体能力方面的练习,还包括了打坐、太极、书法等等。当欣赏到《水月》、《竹梦》、《行草》这样富有内涵的作品时,你便会明白,作为一个真正的舞者,他所需要的修为是不在文人墨客之下的。像编导林怀民从“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这句偈语汲取灵感而作的《水月》,一个太极、明月与流水相辉映的空灵之作,沉静而细腻流淌的动作如流水般,如月光般,在明净清冷的舞台上流动,如此宁静,如此静谧。你会从那太极般的行云流水与从容自得里听到舞者心里宁静的声音。人生浮华,各色历程终化虚无,人去台空水自流,唯有水声观自在。舞者们犹如古时的画师,凭借他深静的心襟,体味天地间别样一番深意。是故舞之为境也,如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冠九《都转心庵词序》)
超越了形式,转向内心寻求真正的“空”,化为艺术作品里真正形神相融的“空灵”,这便是于舞者,于艺术更高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