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霞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其高并发症发生率和高致残率严重危害居民的建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需要终生治疗,可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影响到糖尿病的治疗。我科于2009年开展糖尿病教育以来,患者对糖尿病的并发症、危害性、综合治疗有了正确认识,改变了自己的心理状况。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我们总结半年来在我院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完整参加建康教育课堂的患者,资料完整者共45例为研究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0~58岁,病程2~16年,同期在我院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共4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29~56岁,病程2~17年。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并发症、治疗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对研究组45例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每月2次的健康教育大课及2次电话或门诊随访,采用多媒体集体授课,时间为6个月。教育课程安排如下:①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血糖的代谢,胰岛素的作用,糖尿病发病的原因。②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病程转归、治疗要点等;③糖尿病的饮食、运动、药物及心理健康对疾病的影响,④自我监测的原则和方法;⑤各种并发症的危害及防治。⑥开展患者联谊会和游戏,加强患者间的相互交流。通过这些措施,帮助研究组患者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让患者知道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可防可治。对于对照组,只是进行常规治疗,而不进行专门的健康教育。
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临床指标进行测定: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体重指数。
研究组患者均接受了6个月的教育,从表1可以看出,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前后两组病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体重等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指传授糖尿病患者有关自我护理、控制急慢性并发症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改变生活方式,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过程。搞好糖尿病教育,取得患者主动配合是达到良好控制的前提。开展糖尿病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延长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改善其生活质量。糖尿病的建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三级医院已经开展多年,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我院位于郊区,糖尿病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患者的知识层次低影响了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依从性。
糖尿病其高并发症发生率和高致残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损失。研究证明,血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及周围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临床研究结果已证实,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这使得血糖达标治疗成为一种共识[2]。但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知识的缺乏和畏惧长期的治疗,以及社会上对糖尿病宣传的误导,使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许多的偏差,这直接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总体控制水平。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多数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往往着重强调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使得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患者不能严格遵守医嘱,甚至随意中断治疗,使血糖控制不达标,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后才就医。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自2009年开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 尿病的认识和重视,促进血糖尽快达标,使糖尿病的治疗积极有效。结果显示:良好的教育能更好的使患者配合治疗,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总结我们实施糖尿病教育的经验,应对以下几点加强注意。
定期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和随访督促,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明显提高,对控制疾病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健康教育应反复多次、通俗易懂,让受教育者真正接受。
让患者体会到本次健康教育对自己帮助很大,对饮食调节、适宜的运动量、服药注意事项、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等有了系统地认识,解除痛苦、焦虑、忧虑等不良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认为健康教育是防病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监测血糖、尿糖、注射胰岛素、自我控制和避免各种诱因,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患者的健康教育。综合性强,涉及诸多因素,除医学知识外,还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整体工程。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本领。
综上所述,糖尿病教育虽是一种科普教育,但能改善血糖控制,改善脂类代谢,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提高疗效,从而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繁忙临床中继续坚持和推广应用。
[1]Bonara E,Kiechl S,Egger G,et al.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rospective results from the Bruneck Study.Diabetologia,2000,43:156-164.
[2]张梅,刘超.血糖控制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2006,6(3):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