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三
现在的企业言必称企业使命、价值观、文化,但实际上,究竟有多少企业可以称得上“有文化”呢?企业文化又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社会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行业,尽管整天倡导好行业风气、行业规则,企业都风光的出现在电视、报纸、网络上。实际上各种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看看相关的企业,其中不乏昔日的企业文化典型。
现在社会公众对乳品行业的质疑、担忧是相当严重的,很多年轻父母宁肯花钱买远在万里之外的澳洲新西兰的奶粉给孩子吃。进一步推广之,整个食品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危机,诚信度差,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还敢相信道德、文化。
这种看法一旦形成,就不是企业、商业的问题了,其会波及到全社会各个领域,而且短期内无法解除。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由于监管不力、制度不全、行业技术水平低等,但根源于企业价值到底追求什么的问题。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多么深远。
近年来,企业流行讲责任,讲社会责任,做了不少好事情,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抗震救灾中,企业把这个责任感发挥到了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状态,这是一个好的情况。国际市场竞争已经到了一个讲责任、拼诚信度的高级阶段,时代潮流所向,顺潮流者存,逆潮流者亡。
德鲁克等管理大师很注重研究企业内外关系的问题,认为企业生存决定于外部,这些年企业搭上了国家经济改革的快车而迅猛发展,印证了大师的观点。而中国人的传统观点则不同,认为内在比外在重要,儒家就是这个道理,先说修身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蒙牛的牛根生也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这一点,企业必须重视内部,内强才是强,才能应对外部变化。
搞企业文化的要听懂其中的含义,现在的条件下,怎么才能内强?坚守信念、价值,形成健康强壮的企业文化基因才能内强。到底哪个对?中国文化又一个重要观念得出答案:平衡。在看于丹品读《论语》时感悟到,论语中每一句话都是有背景的,没有脱离了环境的真理。平衡上面两个观点就是要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而文化就是本。现在看企业经营管理,就两个东西很关键——想和做,想法是根本,做是实践,想就是根据内外部情况作出计划,剩下的组织、协调、控制都是做。企业文化强调的是“想”的核心,根本上要回答:在这个环境中,是谁、做什么、怎么做。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导向、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传承弘扬文化是思想文化建设部门的事情,与企业有什么相干呢?要从两点来看,一是企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好处的,二是企业在传承文化方面是有责任的。其一,传统文化是个宝库,最核心的是精神理念,这些精神理念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摸索总结出来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运行的道理,不能说放之四海皆准,但对于指导企业发展大有裨益,特别是在一些长远问题、关键问题、微妙问题的抉择中,作为思想方法,其作用是很大的。这一点对大企业家,尤为重要。其二,传承弘扬文化有利于建设领导和员工的精神家园。现在社会浮躁心理这么严重,根源在于精神世界建设与物质财富发展不平衡、不匹配。最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在反思这个问题,探索、推出了健康指数、幸福指数等一些指标。研究发现,富裕不代表健康,健康不代表幸福,幸福不代表快乐,人们物质生活越富足,精神需要越大、要求越高。这里还有一个深层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中国文化受到落后腐朽因素的连累被错杀,西方物质世界的强大冲击自然带来浓烈的西方价值观,把中国文化彻底丢到了垃圾堆里。因此,近几代人都没有坚实的中国心,没有过去儒家讲的修为自身的过程,因而面对这样的市场大潮,缺乏足够的精神支撑。现在中国企业面临的形势很复杂也很严峻,更迫切地需要一个团结和谐的内部环境,这就需要重视、引导、管理员工思想,需要帮助员工建立起物质、精神两个世界。
说到企业传承文化的责任,就必须再说说企业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行为对社会文化的形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试想如果现在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企业说什么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央和各级政府怎么安排,制度、行动、思想文化相协调。那么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是主体,这个主体包括就业方面的主体,其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很高,同时企业员工特别是80后、90后,没有什么“组织观念”。这就造成一个局面:价值观建立靠学校、大众传媒,制度、行为、思想文化联系不直接、不紧密。企业的影响作用最直接,因为员工在企业里上班,生存、发展企业,企业的思想、话语、行为对其影响很大,对于企业的消费者来说,假设很多企业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发展,靠作假帐上市,公众的生活中就充斥着这些假的、丑恶的东西。
思想文化多样性是活跃的,但是不能丢了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这是一个民族的根。所以,企业要在经营理念、人才观等方面有机地体现其优秀文化,在绩效考核、员工培训、EAP等实施中弘扬既定的价值理念,既可以达到管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成就人才的目的,还能够承担起一个主要的社会组织应有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