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连任,李书祎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养殖户们忐忑不安。那么,2010年养殖什么能赚钱?哪些养殖项目行情看好?笔者在当地市场详细调查后发现,传统养殖业行情仍被看好。
经济危机带来的毛皮出口不畅也是导致牛羊驴价格下降的重要原因,毛皮出口不畅价格下滑的一部分转嫁到了养殖户这里,导致了市场牛肉价格高养殖户却不赚钱。经济危机带来的损伤目前还在实体企业、养殖户中蔓延,经济危机过去后,消费上涨要体现在各行业中也需要1~2年,预计在2010—2012年养殖业将会迎来一个上涨趋势。
我国是世界第四大牛肉生产国,目前国际国内肉牛市场需求正旺,中国肉牛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高档肥牛肉在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东国家十分畅销,市场潜力巨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业实际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牛肉品质较差,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相对于国外肉牛业来说,我国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对7~10月龄的牛进行快速肥育,3个月每头牛就可赢利600~1 200元。由于近年来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农户养牛数量不断减少,而市场对牛肉的需求量增加,饲养成本上升又存在着一定的养殖风险,肉牛繁殖周期长等原因,今后几年肉牛养殖仍然持续看好,养殖户不要错过机会。
我国现有牛存栏头数1.38亿头,牛肉产量达到675.9万吨。但牛肉人均产量只有4.3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9.8千克。我国肉牛业生产水平不高,优质肉牛比重少,牛肉档次低仍然是制约肉牛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国际贸易中,牛肉的出口被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在出口方面一直处于弱势。目前我国鲜冻牛肉出口比重还很小,仅占世界贸易量的1%。同时由于出口牛肉的档次较低,出口价格不足世界平均价格的80%。
生产现状不容乐观初步估算,农户出栏的肉牛占到全国肉牛出栏量的80%以上。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肉牛市场网络尚未形成,储运手段落后、信息反馈迟缓,影响了肉牛业的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培育出了夏洛来、利木赞、海福特等不少优秀的肉用牛品种,但我国至今没有培育出专门化的肉用牛品种。目前我国黄牛的改良率不足15%,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体现在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少、待遇差、素质不高,且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站点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配种等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滞后,严重影响了畜禽品种的改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进程。
我国肉牛繁育体系不健全,大多数养殖户对牛群数量的追求远远超过牛群的质量。母牛繁殖成活率平均为72%,我国肉牛的全程死亡率高达5%,直接经济损失达90~150亿元。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给以重点政策倾斜,特别是肉牛带区域规划和冻精政策性补贴等必将推动繁育体系建设和肉牛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家畜饲养向节粮型品种调整以及膳食结构改变的需要,肉牛业将成为一个大产业。在不远的将来,肉牛业一定会像现在的奶牛业一样,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牛肉是投资、产值都很大的产业,我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采购,我国肉牛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肉羊饲养以饲草为主,肉中胆固醇含量低,肌纤维细嫩,肥瘦适度,含磷脂多,易消化,不需要添加抗生素等,激素残留量很低,用精料很少。在倡导绿色无公害安全食品的今天,肉羊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对羊肉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
近几年来,羊肉独占食品“卖方市场”的优势,价格始终处于攀升的态势。饲养1只母羊一般年产2胎,每年可获利600~800元。我国羊绒出口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地方优良品种因饲养环境和独特的风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养羊业更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由于草原、林地的禁牧,为保护生态,舍饲养羊将成为现代化养羊业生产的发展趋势。人们对羊肉的消费量不断增加,规模饲养效益明显,发展规模养羊是未来养殖业首选。
母驴3年可产驴驹2头,养殖6个月的小驴驹价格约1 600元,经济收入可观。几个推荐驴品种为德州驴、关中驴、改良驴。近年驴产品不断开发成功,农业部已将商品驴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列入2010年扶植发展项目。我国共有驴肉加工企业上百个,毛驴存栏量700万头,驴肉在餐桌上很受宠,毛驴副产业开发潜力大,各地的政府部门已把养驴业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的规划,并出台了扶植农民养驴的政策。未来养驴市场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母猪补栏实际上是规模猪场的生产结构调整的举措。2010年母猪存栏应该还在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仔猪供应随着规模猪场新增母猪的投产可能逐渐增量,但还不到足以出现猪多为患的程度。
北方2009年养猪的较高盈利,对养猪户积极性的刺激较之南方要强;加上因下半年疫病比南方复杂,更增加了养猪户对2010年猪价的想象空间。北方下半年的疫病使仔猪损失较大,加上惯性作用,将使猪价北高南低的局面在上半年继续得以维持,而二季度后将会逐渐平衡,四季度有可能改变这一局面。
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价格背离现象,既有经济发展进程的因素,也有养猪从业者的实力因素以及成本变化因素,还有养猪格局变化的因素。2010年传统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差价缩小的局面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观。
2010年的市场定位。由于猪市亏损局面为时短暂,原有养猪户前两年实力大增,期望政府补贴的新增猪场骑虎难下等原因,身处“围城”的养猪户并没有大量宰杀母猪,根基尚存。所以2010年生猪市场的供求状况,应当是“盈余性平衡”的局面。
“通胀”对中国猪市只是“隔靴搔痒”。2007年金融危机前的一轮“通胀”,情景是“通胀通胀,猪肉先涨”,那么在新一轮“通胀”中,历史不会重演。因为前一轮通胀正处在2006年“猪灾”过后,物以稀为贵,而目前的状况是市场供应充盈。
受国际市场价格左右的鱼粉、豆粕、化工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迫使饲料价格上涨。而石油也会跟上甚至超过国际市场的上涨脚步,这就会让饲料及生猪产品运输成本大大增加。饲料等成本的上涨应推高生猪产品价格的上涨,但2009年下半年这一上涨因素已部分提前透支。
从流动环节来看,由于社会工资水平的上涨,不管是饲料经销环节,还是猪肉营销环节,都将挤压处于最末端的生猪养殖环节;加之规模养殖都有人工支出这一项,所以养猪的成本大幅提高不可避免。而中国的生猪产品,一方面因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另一方面受产品加工技术限制,对于国际肉类产品的涨价只能望洋兴叹。所以这一轮“通胀”对于猪市,充其量是“剪刀差”式的,即其他产品和物资大涨,猪价也只能小涨。
“产销两旺”不一定“皆大欢喜”。2009年各行业收入有所增加,大众对猪肉的消费能力不成问题。所以2010年养猪户担心的问题不是卖不出去,而是比较效益继续下降。也就是说,2010年生猪的绝对价格不可能降到历史最低点,但利润空间会进一步收窄。
2010年的价格波动幅度比2009年要小。原因是2008年下半年母猪高存栏延续下来的仔猪较多,导致2009年上半年出栏供应数增加。加上因春节前猪价高位,农户散养数量比2009年下半年要多,农民家庭肉制品储存量大。而瘦肉精事件和 H1N1命名事件成了打压猪价的重磅炸弹。而2009年下半年猪价走势较平稳,散养农户不少退出养猪市场,春节前肉制品储藏量有所降低。2009年种猪场虽然后备母猪货紧价高,但补栏多为规模场调整养殖结构。由于散养农户补栏多为土杂猪,母猪总量增加不多。二季度的亏损也延缓了母猪补栏进程,北方疫病对仔猪亦造成部分损失。所以 2009年留存的小猪对2010年上半年的冲击力减弱。春节过后,猪肉消费淡季到来,猪价必然下跌。而且下半年猪价也不会比2009年下半年更乐观,甚至因2009年补栏的母猪陆续投产,下半年出栏增加,猪价可能会更不乐观。
上半年仔猪价仍将坚挺。2009年下半年养猪仍有微利,多数养猪户不会迅速退出市场。规模猪场自繁仔猪尚不能完全自给,不少地方政府把补贴资金用于扶持新增新扩猪场,这部分猪场一般在一季度末补栏,需要大量仔猪。而且2009年下半年补栏的母猪多数尚未投产,使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中小规模猪场将产生分化。“通胀”难救猪市,利润空间收窄,养殖成本提高,比较效益降低,2010年养猪将更为艰难。部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的猪场将进入亏损状态。在惨淡的猪市环境下,将有部分猪场逐渐退出。而各方面实力较雄厚的猪场,或有多年养殖经验的养猪户,将采取观望态度。在适度规模加强管理的同时,随时捕捉机会,进行布局。
2010年猪市将进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行情”,若无重大突发性事件做导火索,这一行情可能延续两年。
母猪保险、补贴政策稳定了母猪的存栏量。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是决定生猪出栏量的基础,在过去的几次波动中,每次在养猪效益高峰时,养殖户大量留存母猪,当能繁母猪存栏超过生猪存栏的合适比例后,育肥猪存栏急剧增加,出现供大于求,生猪价格暴跌,造成养猪效益减少;而每到养猪低谷时,养殖户唯一的措施就是宰杀母猪,从而造成仔猪、育肥猪存栏下降,生猪供不应求,价格就会出现暴涨,养猪效益增加。造成猪价暴涨暴跌的直接原因就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剧增和骤降。
国务院从2007年出台了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和政策性保险,这些政策的落实缓解了养猪户的压力,解决了母猪养殖的后顾之忧,对稳定能繁母猪的存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养猪户不会轻易过度宰杀母猪,所以今后将不会出现暴涨暴跌的局面。
规模化养殖比例的增加,生猪供给保障能力增强。造成猪价暴涨暴跌的另一原因是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小,占生猪市场主导地位的散养户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所致。
从2007年连续三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猪调出大县的扶持力度,投入巨资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同时对253个生猪调出大县实行奖励政策,2009年的产量比2008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全国生猪规模养殖的水平超过60%,规模化的生产相对集中了。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也稳定了生猪生产的基础,生猪供应保障能力的增强,解决了投资者的投机行为,这是稳定生猪市场最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从源头上平抑了暴涨暴跌的诱因。
国家启动应急预案,从流通环节遏制了猪价的大起大落。2009年第二季度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连续6周低于生猪盈亏平衡点时,6月中旬启动响应机制,收储冻猪肉11多万吨,使得生猪价格在两周时间内回升到6:1的盈利阶段,对保护生猪养殖户的利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卖猪难和大量非正常宰杀母猪的情况,最大限度避免了生猪生产的暴涨暴跌。
掌握生猪市场变化的规律,不再盲目跟风。受到前几次生猪市场暴涨暴跌的冲击,多数养猪户(场)逐步掌握了生猪价格变化的规律,汲取了盲目跟风的经验和教训,不再随波逐流,而是扎实做好市场调研,及时调整好猪群结构,切实做好猪场的管理工作,从客观上抑制了生猪暴涨暴跌发生的可能。
龙头企业推迟急速的产业整合步伐。行情低迷期应是龙头企业的产业整合期。鉴于本地行情低迷期有可能延长至2010年,届时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市值将会大大低于其成本。因此2010年是生猪产业低成本整合的最佳时机。对于龙头企业来说,2010年加快产业整合步伐,主要有以下好处。
避免战线拉得过长。由于对2010年生猪行情仍看低迷,因此2009年过度整合产业,将使战线拉得过长,无法回收成本。低成本,见效快。2010年,生猪价格探低,届时中国中大型养殖企业由于长期在负担中经营,亏损度加大。必将导致整个生猪产业的市值大幅缩水,甚至远低于成本。因此,此时加快产业整合,成本最低,见效最快。
中小型养殖企业减慢补栏速度。对于中小型养殖企业来说,目前后备母猪存栏充足,后期行情看淡。因此目前应适可而止,暂缓后备母猪补栏计划。甚至有必要对低产能繁进行淘汰,避免亏损度加大。
看行情更要重管理。不论在生猪行情处在低迷或高峰时,养殖场(户)都应投出更多的精力抓好猪场的管理和生产工作;尤其是在市场处于低迷时,更要调整好猪群结构,控制好猪群规模,提高母猪、商品猪的的盈利能力,保持足够的竞争力方能从容面对行业的低谷。
坚持自繁自养。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能合理的控制生产规模,并可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猪场疾病的发生,能通过母猪注射疫苗,产生母源抗体提高仔猪成活率,可以避免外购仔猪带来的疾病从而祸及健康猪群的隐患,在仔猪价格高时自繁自养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投入,从而达到降低疾病风险的目的,增强抗风险能力。
育肥猪该出手时就出手。猪体重越大,饲料报酬越低,成本越大,因此养殖户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适当调整育肥猪出栏体重,从而起到降低饲养成本的作用。养殖户应适时出栏。
多方面收集信息。规模猪场管理者应对饲料及原料、生猪市场、政府调控信息保持高度关注,尤其要通晓市场信息和后期价格走势分析,购买高效低价的原料或饲料,保持合理、高位的生猪出栏价格。如果条件允许,亦可提前收储原料或者进行生猪压栏,以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