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行动:紧急纠错“非爱行为”

2010-04-29 00:44李建华
家庭百事通 2010年6期
关键词:家长妈妈孩子

李建华

【策划缘起】

最近小学生自杀事件屡见媒体,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自杀想法,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无独有偶,浙江健康教育所对浙江全省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13.3%的学生曾认真考虑或计划自杀,4.9%的人尝试过自杀,34.2%的学生曾考虑离家出走。俗话说“少年不知愁滋味”。然而,这些孩子的“愁”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常听见家长对孩子说,“我为了你的学习花了那么多钱,你还有时间踢球,而不把学习搞好?”“你不能一个人出去,外面很乱很危险!”“你快去看书,衣服我来洗”等等。这些听起来全都是“爱”的语言,实际上只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孩子按大人的意愿去做。这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伤害,甚至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心理学中把这种以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的掠夺界定为“非爱行为”。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自私、冷漠、没有责任感和理想,父母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得来的却是孩子的叛逆、逃学、沉迷网络、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等令人痛心的结果。这难道是家长真正的“爱”造就的结果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亲爱的家长朋友,请赶快纠错你们的“非爱行为”吧——

【父母自测】

你是否有“非爱行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派克医生(Dr. M. Scott Peck)给真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在写下真爱行为的定义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下列内容哪些属于“非爱行为”,尽管它们都打着“爱”的旗号——

有条件的爱 乖乖地听话、取得好成绩、给父母挣得脸面和荣耀……不满足这些条件,父母就不爱你,甚至将你逐出家门——

不负责任的爱 无休止地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既不鼓励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也不给孩子树立必要的规则和纪律。从表面上看,父母“爱”孩子爱过了头,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毒害。

依赖性的爱 人们通常对爱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将依赖误认为爱。“我太爱你了,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孩子是父母的“精神寄托”甚或“支柱”,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精神保姆。

永远无法满足的爱 孩子学会了弹钢琴却强调孩子学习不够好;考试得98分又怪没得到100分;孩子当上了“三好学生”,却说“老师为什么没选你当班干部?”总之,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父母永远没有好脸色,孩子的努力永远得不到承认。

讨债的爱“就是为了养你,我耽误了事业,可你还是这么不争气!”“你让我操碎了心!我身体这么不好,都是让你给气的!”这些父母整天唠叨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什么,抱怨孩子没有偿还这些“债务”。(在水一方)

【个案写真】

没有快乐,哪有成功?

口述/(湖南)翩翩 整理/子衿

明明原本是个快乐的孩子,他读学四年级了,尽管从来没被评上过“三好学生”,却拿过学校舞蹈比赛一等奖。明明自从报了学校的舞蹈班,走路都像在跳舞,一到周末,他就早早起床,去学校练舞,回家也总是默默练功。

然而,几个月前,这原本美好的一切却被我自己亲手给毁了。因为我认为男孩子跳舞不好,而且跳舞是吃青春饭的,不像画画越老越吃香。特别是邻居小兰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以后,我更是羡慕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所以,我决定让明明停止跳舞而去学画画。明明开始死活不同意。但我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他以后会明白我的一番苦心。明明在抗议无效后,终于背起画板走进了画室。

可是不久,美术老师吴老师告诉我:明明没交作业,还经常不来上课。我这下急了:怪不得我每次要看他的画,他都说交给老师了,还没发下来。原来他是在撒谎!

此后,我开始跟踪明明。那天,我尾随其后,看着明明乖乖地背着画板去了画室。然而,当我正要离开的时候,在画室里坐了10多分钟的明明就溜了出来。他很快进了旁边一个吹拉弹唱的中老年戏班子。这下,我火冒三丈,跑过去揪住正被相声逗得咯咯笑的明明就是一巴掌。一位老人忙阻拦我:“你干嘛打孩子呀?”我没好气地说:“该他学的美术不学,跑来看戏,我不打死他才怪呢!”

接下来的每个周末,我把明明“遣送”到吴老师的画室后,就蹲守在戏班子旁边。这样,明明再也没有机会去看那些娱乐节目了。然而令我疑惑的是,明明的画画水平却没有一点提高。

1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接到了明明班主任打来的电话:“你们到底还管不管孩子?明明近来不但学习成绩严重滑坡,还经常以各种借口请假逃课。我听别的同学说,有人在网吧看见他了。你们是怎么做父母的?!”我一听差点晕过去。

晚上,在他爸爸的一顿毒打后,明明交代了实情。原来,在学画画的教室旁边就有一家网吧,每个周末在我的监控下,明明无法接近戏班子,所以就在外面游荡,百无聊赖之时,只好走进网吧。从此,明明有了网瘾,上课也只想着玩网络游戏。

从那以后,明明隔一段时间就要离家一次。有一次他居然在网吧里呆了3天,完全不顾我和他爸爸疯狂地到处找他。我们对他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过后他还是老样子。现在,明明看上去目光呆滞,完全没有了过去的活泼可爱。我心里真是悔呀!

爱你,没有条约

口述/(江西)阿鹃 整理/饶虹

那个“动荡期”果然来了。一向懂事的女儿,自从进入初中后就开始让我操透了心。

几个月前,婷婷吵着要买部手机,考虑到我经常出差,也为了她出门时方便联系,我和丈夫依了她。手机买回来后,我跟她“约法三章”:上课绝对不能开机;平时要控制电话和短信,电话每天不能超过一次,每次不能超过10分钟,短信每天不能超过3条;我有权随时通过打电话或查话费单的方式监控她的使用情况。

女儿用了一两个月手机后,我通过明里暗里的监察,感觉一切都很满意。女儿完全遵照条约的约定,唯一奇怪的是,手机卡掉了两次。第一次我二话没说赶紧给她补了卡,叮嘱她不要轻易去动它,一旦拿下来也该收妥放好。但没隔多久她又丢了卡。我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干嘛要把手机卡取下来呢?还是她老爸比较聪明,马上反应过来:她可能另外弄了一张卡。我当时真是气得跳脚。第二天,我冷着脸收缴了婷婷的手机。

从那以后,婷婷消停了几天,但没多久,我感觉不对劲了:种种迹象表明,她似乎又有了一部手机。但经过明察暗访,旁敲侧击,我都拿不到任何证据。

那天,我出差一回家,老公就告诉我:“昨晚我在厨房发现有点淡淡的蓝光从卫生间透出来,估计是婷婷在卫生间用手机。当时我没出声,等婷婷出来后我就问她,她却说没有。”我“噌”地一下跳起来,吼道:“问她她当然说没有了!你为什么不直接搜查她?我猜来猜去就是找不到证据,这么好的机会你为什么要放过它!”老公让我坐下,气定神闲地说:“那么做只会把婷婷逼急,这么大的女孩都是很要面子的,如果逼得她索性不要面子了事情可能会更糟糕。而且,你平时老说做一切都是为她好。但是,如果真的爱她,怎么能不尊重她?”我如雷击顶,立刻僵在那——这些道理,我之前不是不了解,只是事到临头,往往全被我抛到脑后。

老公拍了拍我说:“临睡前,我淡淡地跟婷婷说,其实爸妈不是傻子,都能感觉到你最近似乎有部手机,刚才我要证实这件事情也很容易,但我宁愿等你自己说。我感觉婷婷有点触动。”

第二天吃晚饭时,婷婷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摆在餐桌上,说她因为很想聊天,所以经常借好友月月的手机回家。我说:“把手机还给人家吧,我把你的手机还给你。”这次,我们没提任何条件。说实在的,我把手机再次交给女儿时,我还是很不安,不知道这样信任她的结果如何。但至少,我信任那句话:如果真的爱她,怎能不尊重她?

【追根溯源】

亲亲的父母,糊涂的“爱”

明 天(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心理咨询师)

每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这些“非爱行为”形成有什么心理原因呢?其实,这主要和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应试教育带来的无形压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竞争无处不在,焦虑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而孩子就成为父母现实焦虑的转移的目标。

父母的焦虑可能与孩子有关,也可能与孩子无关,但总归要找个发泄渠道,孩子往往就成了出气筒。在职场受了气,或者夫妻吵架等不如意都将殃及孩子:“你给我滚远点!不要烦我!”他们认为,反正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回到家里对他吼几句也觉得无所谓。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挫败感越强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越苛刻,因为孩子是他竞争的主要或者唯一筹码。甚至一些父母将自己对完美的渴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帮自己实现那些未了的愿望。孩子无法分辨是非对错,却又敏锐地捕捉着父母的情绪,并围绕着父母的情绪转,父母因此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控制了孩子。

“非爱行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追根溯源,它还和父辈们的成长过程中的遭遇有关,是父母内在关系的投射。父母也曾经是孩子,他们的父母曾对待他(她)的方式在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很多是不和谐的关系;而当他们成为父母后,那些不和谐关系下没有理顺的情绪很自然地就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很难有机会发泄童年的愤怒,当有了孩子后,有了一个可以自由控制的“私有财产”后,这个愤怒才有了一个比较顺畅的释放渠道。

除此之外,“非爱行为”的形成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被遗弃的恐慌。初为父母的喜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占有的兴奋:这个小生命是属于我的。当占有的东西要离去,心里的失落可想而知。看着孩子不断地长大,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主见,有了越来越多的独立行为,父母心中被遗弃的恐慌会越来越重。于是,他们打着“为你好”的幌子紧紧地控制孩子的思想、行为。

第二,证明自己的价值。很多父母认为人生的全部价值就是抚养孩子,如果不做好这件事,那自己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他们时刻需要用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连孩子都不听我的,我还有什么价值?”随着孩子的长大,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自己时,他们心里就像被掏空了似的,迫切需要抓住什么来平衡自己的内心,于是通过控制孩子证明自己的价值。

【专家支招】

孩子成长,纠错“非爱行为”

嘉宾 王金战(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家庭教育网站金战网创始人)

英国一位心理学女博士说:“世上所有的爱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目的,当然就要处处以培养孩子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坚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接受孩子,理解孩子的行为,恰当地给予孩子关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偏离这些。

爱我就请尊重我

倾诉/雯雯(女孩,6岁)

星期六,我高高兴兴地跟着妈妈去百中超市买玩具。我看中了一个芭比娃娃,妈妈则执意要给我买一套益智玩具。我不答应,妈妈就骂我幼稚、不懂事。我急得都快哭出来了,妈妈却脸色一变,大声对我说:“雯雯听话!你若不听话,下次不带你来商场了!”我继续央求妈妈,妈妈却甩开我的手,再次严厉地说:“你再闹我什么也不给你买了!你也别跟我回家了,在这跟芭比娃娃过吧!”我吓得赶紧闭上嘴巴,妈妈则露出胜利的表情,高兴地买下了益智玩具,全然不知道我多么失望和难过。

紧急纠错:不要代替孩子做选择。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来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家长在带孩子出门前,最好先同孩子一起列一个购物清单。到了商场,如果孩子临时看好什么,执意要买时,家长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商量。

我不是没有上进心

倾诉/飞飞(男孩,10岁)

我承认自己贪玩,但是,哪个孩子不喜欢玩呢?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就知道逼我看书、学习,却不能给我一点点切实有效的帮助。他们认为花了钱给我报个补习班,我就应该马上得到提高。唉,我的成绩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花那么多精力和钱去补习,还不如我玩电脑游戏有用,同学们都很羡慕我电脑玩得好,说不定将来我就是个顶级电脑高手呢。爸爸妈妈总是说我太懒,没有进取心,他们既然那样说,那就那样吧。只是昨天,我们学校来了个非常优秀的教授,他把我叫到一边,问我:“如果老师愿意帮助你提高学习成绩,你来上补习班吗?”我起先没说出什么。于是他又说:“我找一个特别强又特别有耐心的老师帮助你提高成绩。他的水平可高了,能让你一个月内就提高好多分,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你的成绩就会突飞猛进,你就像一匹黑马,让所有同学都对你刮目相看,你想要那种感觉吗?”他的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如果真能让同学对我刮目相看,谁不想要那种感觉啊?

紧急纠错:不要用固定的模式来看待孩子。许多家长喜欢把“不求上进”的帽子扣在孩子头上,而又不积极帮助孩子寻找行之有效的办法,孩子当然无法进步了。其实,没有哪个孩子是心甘情愿落后的。这时,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长一味的责备和强化他的缺点,而是需要家长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帮助孩子找到一种良好的突破口和学习方法。

为什么总是担心我?

倾诉/平平(男孩,12岁)

我已经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可是我没有和同学踢过球,没有骑过自行车,也没有独自在家里呆过,甚至没有独立洗过澡。我看见别的同学在操场上挥汗如雨,或是骑着自行车从身边潇洒而过时,我是多么羡慕啊。有时我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关上门刚离开一下又跑回来说:“算了,我不去了,留你一个人在家,万一出什么意外怎么办?”我说:“家里能出什么事呀?”妈妈却一本正经地说:“万一电器漏电怎么办?煤气漏气怎么办?”哎,我真拿她没办法。我妈让我上课也要带着手机,一天至少打3个电话询问我在学校的情况。搞得同学总是笑话我,我感觉很丢脸。我真不知道妈妈为什么总是这么担心我?是不是我生来比别人要弱智些?

紧急纠错:不要不信任孩子。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 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尊重我。许多父母一方面不信任孩子,一方面又责怪孩子没有责任心。而事实上,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而自尊和责任感是紧密相连的。

既然爱我,为什么还要提条件?

倾诉/芳芳(女孩,11岁)

我自从进入五年级下学期以来,爸爸妈妈越来越重视我的学习成绩了。他们说马上就要进入初中,学习一定要比以前更好。一天,我和妈妈走进商场,我看中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可是妈妈却笑着说对我说:“你进入班级前五名我就给你买。”那时,我在班上第七、八名的样子,对进入前五名我还有点信心的。所以在考试前,我放弃所有该做的和该玩的事,一心复习功课,果然考了个第五名。然而,当我兴奋地穿上那条漂亮的裙子时,却因为身体变胖而不再那么好看了。可是,爸爸妈妈一点儿也不体会我失落的心情,竟变本加厉地对我提条件,说是为了提高我的学习动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从活泼的同学们中分离出来,我想改变这种现状,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旅游一次,而妈妈却说:“算了吧,这个时候哪有时间出去玩,等你考了全班第一名我们就全家去香港旅游!”可是,这次我只考了第十五名,我已经力不从心了。我真的好烦!

紧急纠错:不要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链接】

看老外如何“爱”孩子?

德国 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孩子可以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意见。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

美国 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英国 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不让孩子去做或家长干脆包办了,而是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加拿大 让孩子学会玩。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注重的是让孩子能轻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日本 大冬天让孩子穿短裤。日本幼儿园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裤上学。有的孩子腿脚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鼓励孩子对抗严寒。

(整理/焰焰)

猜你喜欢
家长妈妈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