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牛 哪里就有我

2010-04-29 00:44:03李艺雯
国际人才交流 2010年1期
关键词:维勒养牛拖拉机

李艺雯

“一个家庭里,丈夫驾驶拖拉机在田间耕作,妻子在家里养牛,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好田园生活啊!”

“我是一个农民,我要做的,就是要农民跟我一起学会养牛。”当笔者采访200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法国农业科学院院士路易·德·纳维勒(Louis de Neuville)时,他开门见山地说。纳维勒是国际肉牛界大师,世界各国的同行尊称他为“利木赞牛之父”;他不仅为培育国际著名牛种——利木赞牛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把这个牛种推广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64个国家。他谈吐幽默、学识渊博,思维严谨,但又和蔼可亲。也许你想不到,如此容智的一位学者,竟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

纳维勒于1930年出生于法国中部利木日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5岁就已高中毕业,随后进入法国E.N.S.A蒙彼利埃大学学习,获得动物科学硕士和畜牧学博士学位。从1963年开始,纳维勒致力于法国肉牛的品种改良工作,培育成了法国利木赞肉牛品种。这个牛种在肉质方面具有肌纤维细、肉质细嫩、口感好的优秀品质。为了这一品种的推广和发展,1973年,纳维勒创立国际利木赞牛联合会并连续25年担任国际利木赞肉牛协会主席,为国际利木赞肉牛事业的推广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自1970年以来,在纳维勒及其领导的国际利木赞肉牛联合会的努力下,利木赞肉牛品种已成功推广到中国、英国、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全球64个国家,并且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当家肉牛品种。

用法兰西的浪漫养有文化内涵的牛

就是这样一位来自法国的“农民”,用骨子里的法兰西浪漫情怀精心养牛。在推广利木赞肉牛产业的过程中,纳维勒意识到肉牛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传播密不可分。1990年,他特意邀请世界一流的法国建筑大师让·努维尔先生在利木日附近建造了拉诺研究所,其建筑设计将法国建筑的浪漫风格与利木赞肉牛的威武雄风融为一体。为了进一步推动利木赞牛事业的发展,他于1996年又创办了“利木赞牛人(企业家)俱乐部”,并担任俱乐部首任主席,不但在经济方面对俱乐部给予支持,在养牛的思路上也不断拓展,给利木赞牛赋予了文化的内涵。

35年不解中国情缘

纳维勒十分热爱中国,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还要从35年前说起。1974年正值中法两国建交10周年之际,法国总统蓬皮杜将50头利木赞种牛(公母各半)送给我国总理周恩来。为了完成这一特殊礼品的赠送任务,法国总统府派时任国际利木赞牛联合会主席的纳维勒完成这项使命。他亲自挑选50头法国当时最好的利木赞种牛,并以法国总统府特使身份护送这批种牛来到中国。到达中国后,他来到内蒙古黑城子牧场、辽宁大连和山东的种牛饲养场,亲自指导饲养场进行系谱登记、采精、人工授精、饲养等技术,开始了利木赞肉牛在中国的技术传播。

今天,纳维勒依然对他初到中国之时的艰辛记忆犹新。当时的中国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由于找不到对口合作单位,甚至没有合适的翻译,与农民的交流都成了困难。面对困难为什么还坚持留在中国?纳维勒微笑道:“哪里有牛,哪里就有我。”

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纳维勒结识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孟庆翔教授以及北京金维福仁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的赵金维董事长,3人志同道合,一拍即合。于是3人组成了核心团队,从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国际视野等三个不同的视角共同推动中国肉牛业的发展。2006年,纳维勒先生受聘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在他和中国合作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于2005年底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他亲自出任该中心的法方主任。这一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法肉牛合作进人实质性发展的轨道,为中法肉牛合作提供了技术平台。2006年4月,中法肉牛合作项目列入《中法农业合作联合声明》,由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与法国农业部长亲自签署。纳维勒表示,以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为标志的中法肉牛合作堪称中法农业合作的典范。

用农民的语言传授复杂的知识

作为一个农业专家,纳维勒诚恳地说,目前中国农业尚不发达,农民肩负着供给世界粮仓的重要使命,需要给农民培训。为此,他先后来中国20多次,扎根农村,为农民提供帮助。为了推动中国肉牛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他积极倡导农民培训、技术研发和建立技术示范基地,让农民从养牛中获得实惠。他坚信,养牛业是把青年农民留在土地上的事业。

纳维勒认为,要想发展中国肉牛业,必须解决第一线养殖农民的技术和管理培训问题。在他的建议下,全国肉牛身份识别技术培训班于2008年10月在北京举行。邀请法方肉牛专家2人和中方专家3人,为40多名学员培训了肉牛身份识别与追溯管理的技术细节和软件应用,解决了肉牛饲养中目标脱落、信息断档和上传等实际问题,深受农民和企业的欢迎。

除此之外,纳维勒院士还倡导并建立了两年一度举行“中法肉牛业发展国际论坛”的机制,首届“中法肉牛业发展国际论坛”于2009年3月20日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来自中法两国的专家、中国肉牛企业、科研教学和养殖农民等100多人出席了论坛。这一论坛的成功开办为中法肉牛企业、科研单位和养殖农民提供了技术交流的平台。

拖拉机无法传承的牛文化

20多次访华,40余年的研究经验,纳维勒亲历着中国农业的变迁。纳维勒指出,除了粮食生产外,中国农民还肩负更多的责任。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拖拉机的出现却消退了农民养牛的热情。一些农民错误地认为,现在拖拉机替代了畜力耕作,牛就失去了价值,也许几十年后我们只能到动物园去看牛了。对此,纳维勒认为,拖拉机的高效率的确很吸引人,但拖拉机的应用不应成为农民放弃养牛的理由。因为牛与拖拉机有着不同的功效,它除了可以耕作外还可以产肉产奶。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纯天然肉类食品,牛是食草动物,牛肉是天然的生态的肉食品。此外,种植牧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大有裨益。纳维勒风趣而形象地向我们描绘着这样的场景:“一个家庭里,丈夫驾驶拖拉机在田间耕作,妻子在家里养牛,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好田园生活啊!”“大力发展肉牛业,能够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特别是可以把年轻人留在土地上,这是法国人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纳维勒如是说。

“饲料与牛”的关系如同“路与车”

当笔者问及如何看待并解决中国现有的肉牛饲料质量问题时,纳维勒形象地用“路与车”的关系作比喻。他指出,有好的车而没有好的路,车是跑不快的。一辆法拉利跑车在山野小路上狂奔或者一辆拖拉机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所以,只有车与路的双管齐下才能发挥各自的最大潜能。同样,在养牛上,只追求好的肉牛品种而不重视饲养饲料条件,肉牛业也发展不起来。至于如何解决饲料质量差、饲料价高等问题,他认为需要政府、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他听说我国领导人曾有一个梦想,就是每个中国人早晨起来都能喝上一杯牛奶,这对奶牛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现在,肉牛业也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科技人才需要将肉牛饲养、牛肉加工、销售整合成产业链,才能促进肉牛业的可持续发展。了解肉牛产业源头——农民的想法与需求,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与推广,最终才能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牛肉。同时,中国人做事的执著精神和具有的巨大农副产品资源,也使他看到了发展肉牛养殖的潜力。中国的秸秆、酒糟、豆腐渣、果渣资源丰富,山区还有许多牧草、灌木,可以开发作为肉牛饲料,纳维勒坚信现代科技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储备中国养牛人才

对于中国从事畜牧业研究的年轻人,纳维勒寄予了厚望:“做一名优秀的畜牧科专业学生很难,因为这需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但请同学们激流勇进,因为畜牧业确实给年轻学者提供了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的平台。”对于动科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热爱肉牛事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来迎接未来的挑战,纳维勒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努力学习饲料营养与饲养管理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学好专业知识和经常参与实践,做好适应社会的各种准备。第二,学习健康和卫生方面的知识。保障肉牛饲养环节的健康和卫生极其关键,而牛肉的安全品质更值得重视。第三,学习动物遗传改良知识,培育优质高效的肉牛品种。第四,学习经济学、会计学知识,以最大效率进行生产和营销,并获得最高回报率。第五,当代大学生还必须学会与人沟通,有了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了解农民的具体情况,才能向农民推广技术,同时良好的沟通也能了解消费者的畜产品需求。

猜你喜欢
维勒养牛拖拉机
飞上天的“拖拉机”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48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材料星故事(一)
牛哄哄的拖拉机
拖拉机闯祸了
小布老虎(2016年12期)2016-12-01 05:47:00
怀揣百万转行养牛的能人
新农业(2016年23期)2016-08-16 03:38:10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
太空探索(2015年7期)2015-07-12 12:21:47
冬季拖拉机的使用与维护
山东农机化(2015年6期)2015-01-03 08:09:44
探索养牛模式 打造养牛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