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颖
一位外国朋友,中文学得倍儿棒,甚至能用成都或重庆的方言和人交流,也算是大半个中国通了,但他有时仍会提出些幼儿版“十万个为什么”中才有的问题,让你既觉得好笑,又忍不住会陷入深思。
就拿他不久前在一次茶聚上提出的问题来说吧,他说:“你们中国人,为什么只把笑脸留给熟人?”他之所以说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通过观察,他发现许多中国人走在大街上,神情是紧张而肃然的,不会轻易送给陌生人一个笑脸。而他自己的家乡,人们面对陌生人、小贩或流浪狗,也会发自内心地笑笑,这种微笑,除了令自己心情更舒畅之外,是别无任何害处与付出的。而当你送给别人一个笑脸,并迎来镜子里影子般相同的微笑时,心情肯定会愉悦的,如果此时正有些阳光的话,你会感觉生活更美丽。
但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他却很少体会这样的感觉。大多数国人,都对突如其来的微笑感觉突兀与不适应。要么会认为对方认错了人,要么会觉得“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而本能地加强了警惕,让微笑者本人,也觉得自己的微笑是否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让微笑者自己开始反思自己的心理和神经的健康问题。
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微笑的机能,其实中国人是善笑和爱笑的,只是这种笑容,多数是留给熟人的。举个简单例子,在大街上,两个陌生人相遇,彼此木然地擦肩而过,而这时,他们的同伴突然发现对方是熟人,然后停下来寒暄并介绍,于是几个人的脸,突然冰雪消融地绽满了桃花般的笑容。不光如此,就是买东西也一样,以前我到一家水果店买水果,老板见我是老外,总是给我最高价,而且秤也不老实,而有一天,他发现我是他女儿的老师之后,局面一下子变了,价格不仅不高了,买几个还强要送上几个。另外一家豆腐店老板也一样,不认识之前,什么都要卖给我,而我们混熟之后,他就会悄悄告诉我哪种豆腐有石膏,哪种豆芽里加了催长素而不卖给我。而对别的陌生人,却照样卖。他把善意和笑脸,只留给熟人,这种行为方式,让我很奇怪。难道在你们的社会里,没有一个恒定不变,放之于所有人身上都一样的价值标准吗?
老外满脸通红地说完他的困惑,在座的诸位听完之后表情各异,有说他钻牛角尖的,也有说他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而我,却从他闪着疑惑亮光的眼中,感到了一丝从背脊到发梢一路冷过的寒气。作为一个外来旁观者,他以第三只眼的角度,看到我们早已熟视无睹的细节,而困扰我们的社会问题的病根,也许就潜藏在那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中,比如今天他所说的“把笑脸只留给熟人”的问题,恰恰就点出了当下我们与现代化与全球化相抵牾的熟人社会的生存理念。一切利益和善意,甚至一文不值的笑脸,都在封闭体系中流通,而一旦跳出圈子之外,所有的冷漠、争斗甚至残杀便不可避免。这些并不是现代中国人才发明的,早在水泊梁山的那些传说中,凡自家兄弟,大块吃肉大秤分金;凡陌生人,便蒙汗药排刀人肉包侍候,这些例子,很极端地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资源中,从深层次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
以上是我当时一闪念的想法,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与刨根问底,我没有把它讲出来,只是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从明天早晨起,出门时尽量把表情放轻松些,即便不向每个偶遇的陌生人微笑,但至少让他们,不从我脸上读出寒意。(摘自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