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家丑不可外扬。公开讨论外国人不喜欢中国的什么有违祖训。不过这些家丑机密已经被部分老外所窃取,我用中文写出来也增大不了泄密面。
礼仪之邦不礼仪
老外到了中国,从机场出来第一感觉是什么?我告诉你,两个字:混乱。
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老外搞不明白为什么一路上有那么多的车要插到他们前面来,也困惑他自己乘坐的那辆车的司机又为什么死活不让对方进来。
中国马路的生存逻辑是,机动车比人牛,宝马最牛。加上红绿灯对非机动车和行人而言基本上只起装饰作用,这使得老外立即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过马路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任务。
观看第一次到中国的老外过马路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那是一家四口,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上,交通灯变绿开始过马路,老外发现右转的机动车不像自己家里那样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走,赶忙后退却差点又被一辆高速行驶的自行车撞到。大小老外觉得极不安全,已经走到马路中间不得已退了回去。
第二次尝试时老外改变了策略。父亲领头,母亲殿后,四个人手拉手,一步一回头,其滑稽、可爱、无奈,请原谅我的语言能力实在无法描述,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词——汪洋中的一条船。这么说吧,从一个老外穿中国马路的熟练程度,我能准确地判断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
如果说马路上乱点老外还能一笑了之,那么另外一场混乱则结实地把我的一个朋友吓了一大跳。这位仁兄惊讶于上海公交巴士的漂亮,里面还有可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车载无线数字电视节目。那天他到终点站人民广场,公交车刚刚停稳,乘客正在下车,突然从前后门冲进来两股人,气势如蛟龙入水。“我当时真的吓坏了,”他事后告诉我,“我以为他们是上来打架的。”但他最终意识到这些中国人的目标是座位而不是他时,这才发现出了一身汗。他向我叙述时,我也出了一身汗。
到处都要讨价还价
你可能不知道,绝大多数老外在家里难得有讨价还价的机会。就是小摊贩和菜市场也是卖方说了算。
我原以为老外会喜欢我们的讨价还价。一来如此大面积的讨价还价风潮在中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我们自己也是刚享受不久。二来长期生活在被剥削、被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的老外一到中国就立即享受自己定价的权利,应该多少有些翻身当家作主的感受。万万没有想到,那些来自资本主义老家的老外并不喜欢咱们的讨价还价。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自从中国的定价原则从过去的“童叟无欺”式的刻版定价体系成功地转型为“因地定价、因人定价”之后,同一杯可乐价格可以相差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记性好一点的人可能还记得几年前喝几杯啤酒一结算上千块的事情时有发生,类似的奇闻轶事国外很少见得到。伦敦哈罗德里有十几万英镑的一张桌子,但是你放心,同样的桌子在其他地方十几万元人民币绝对买不到。
在上海,人们把过高的定价形象地称为“宰”一刀。反正老外个个有钱,不宰白不宰。我就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日本人买了东西之后,卖主不知道这个日本人中文极好,竟然当着他的面大声唱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其次,经济学上把因交易而付出的代价称之为交易成本。到处都要讨价还价无疑会增加交易成本,所幸的是增加的只是时间和精力成本,中国人反正不在乎。但是老外因此觉得在中国生活特别累,他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怎么比美国还美国?
前不久,欧盟不承认咱们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什么不请他们来中国住几天?无穷无尽的讨价还价的机会和高度灵活的定价体系非把那些官员累死不可。我保证回去之后他们个个会投中国的票。
过分热闹
上周我们开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我发现中国人一发言,老外就把耳朵捂起来。中午吃饭时听几个老外议论“中国人说话把我的耳朵都震痛了。”“可能是他们都有轻微耳聋的缘故。”
“中国人特别喜欢热闹。”一个在中国居住了多年的美国人向刚来的美国人介绍,他把热闹翻译成noisy。
“热闹恐怕不能翻译成noisy吧,”我委婉地提醒他,“最少你要在前面加一个pleasantly修饰一下吧——pleasantnoise。”
“没必要。”他举例说,“中国人害怕安静。比如,无论在室外搞什么活动,中国人一定要弄两个大喇叭,把声音开得震天响,连说话都听不见。我知道,这是追求人气。可是上中国人家里做客,他们为什么总喜欢把电视开着?这时也需要人气吗?”
“中国人评价餐厅的标准和我们也不一样,中国人说一家餐厅不错,一定是指这家餐厅顾客很多,热闹。而我们说一家餐厅不错,是指这家餐厅人少,安静。泡女孩,一定要上这样的餐厅。”
中国人嗓子亮点,在家里倒也没什么。一出国门就格外惹眼。“我在法国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你知道我最想干什么吗?”一位中国朋友问我。
“想干什么?吃中国菜?”
找一没人的地方大喊一嗓子。这里安静得实在可怕,公交车上没两人也就不说,火车上满车的人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见。几个中国学生一说话,就有法国人过来把教室的门关起来。”
不管别人
我在许多老外的国家,惊讶地发现,我踩到他们的脚,对方倒是先向我道歉。后来我请教当地人,说是,我如果能够踩到一个人的脚,那表明他挡了我的路。挡住别人的路,当然应该道歉。
说出来不怕您笑话,我第一次出国前,心想不知集体主义为何物的老外公共场合一定秩序大乱。所以我听到这样的解释大吃一惊:天下还有这样的奇怪逻辑?
时间长了,这才知道,老外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你不能麻烦别人。日本一心要脱亚入欧,所以日本人的教育也特别注意不给别人添麻烦。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教育原则,只不过颠倒顺序——别人不能麻烦你。至于你要不要麻烦别人,那要看需要而定。
我在中国能活到今天,简直是一个奇迹。”一个老外向我叙述他在中国的“历险记”,“我到中国第一天进门的时候,前面那个中国人还回头看看我,却把手一放,弹簧门一下子打在我头上。当然,后来我知道那个人绝对不是故意的。”
“我骑自行车上街,任何人超车,都是‘嗖的一声过去了,根本不管其他人。要不是我反应灵活,早就没命了。”
“你是不是夸张了一些?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自行车撞死人的。”我安慰道。
“所以说是个奇迹。”
“不过你说得对。中国人是不太管别人。”
“什么叫不管?是当别人根本不存在。”
别人也不是都不存在。中国人把别人分成三类:陌生人、熟人和领导。
不存在的只是第一类,请别忘了把其中的领导除掉。
厕所里没有纸
中文里有一个词,一定是受到中国厕所的启示而发明的,那就是“臭名远扬”。
中国人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民族,入口问题解决好,出口问题也就无所谓。道理很简单,你会请人吃饭,会请人如厕吗?
不巧的是老外的观念和我们有些不同,这就使得中国的厕所问题成为老外公开的最敏感话题。不干净、蹲坑、没有隐私是老外抱怨的三个主要焦点。日本邻居还有一个问题总也整不明白,为什么擦完的纸要放在废纸篓里保存下来而不是直接冲掉?难道是为了保存罪证?
美国人最爱管闲事,难怪人称世界警察。全世界最干净的厕所在日本,在这一点美国人本来也没有什么发言权,可偏偏有一个美国女人办了一个厕所网站。上面有专门的中国区,我强烈建议您去瞄一眼,看完那些帖子我保证没有不笑死的。
平心而论,这两年中国的厕所建设普遍上了一个台阶,本以为会引来全世界的喝彩,没想到老外自己家再差的厕所里都配有卫生纸。人都有个毛病,自己家里有的,以为别人那里也会有,所以许多老外刚来中国总是上完厕所才发现里面没纸。
中国人向来注重国际形象,加上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有的是钱,不说别的,光公款吃喝每年就花掉整个教育投入的好几倍,所以中国厕所没纸绝不是经济原因。唯一担心的是,一旦厕所放上卷筒纸,像我这样层次低的人就再也不上超市了。可能有人认为这没可比性,不过我告诉你,离我家最近的公厕大概在十公里外。
我估计,让中国的厕所一夜之间都配上卫生纸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么,能不能从人道主义出发在厕所门口用英语贴一个警告:“敬请注意,本厕所不提供卫生纸。如厕卫生纸请自备。”
将心比心,等到完事之后发现没有纸该多尴尬?(摘自百度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