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卢英先
据不完全统计,北大“分子科学基地”自2008年建立起,共请来国外专家约200多。人次,做学术报告达170A次左右;办国际或双边学术交流会会议16场,出访人员20A次,联合发表50多篇论文,联合培养博士后1名。
北京大学分子科学创新引智基地(以下简称“分子科学基地”)大楼被霓虹灯光勾勒出的美丽轮廓,衬映在五光十色的夜幕上,显得更加的俊美。经常路过那里的人都知道,它依托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那里有204名教职员工,其中中科院院士8人、长江特聘教授13人、讲座教授2人、教授55人、副教授60人。另外还拥有1200多名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生源,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尤其是在近两年间,“分子科学基地”在“111计划”的资助下,那里面多了不少海外专家的面孔:2008~2009年底,共有200多人次国外专家来访,做学术报告达170人次;资助并协助资助国际及双边学术交流会议16场;出访人员20人次左右。来访的专家为学生开设课程、做学术报告、参加研讨、参与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和交流会的讨论,使得北京大学老师和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获得了更充分的了解。
谈及成果,不能不提他们所做的项目:
席振锋教授与日本理化技术研究所侯召民教授在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方面共同合作,于今年共同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主族与稀土活性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与应用”,项目为期3年;
高松教授与香港大学联合承担了“钌、锇顺磁性配合物构筑的新型分子基磁性材料”项目;
吴凯教授作为骨干参加一项中丹合作项目,题目是“自组装功能分子纳米结构研究”;
张锦教授与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的孔敬教授在碳纳米管器件研究方面开展合作,获得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单壁碳纳米管的发光性能研究”,为期3年;
严纯华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王建芳教授在稀土材料方面开展合作,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的项目,项目名称为“稀土/金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对上转换荧光增强的研究”,为期3年。另外,严纯华教授还与沙特国王科技大学在稀士纳米材料方面共同合作,并已从对方在相关领域获得3年项目基金资助;
哥伦比亚大学的Colin Nuckolls教授与郭雪峰研究员在光敏晶体管方面开展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用纳米间隙的碳纳米管为电极制备了柱状纳米结构为活性体的高性能光敏晶体管,可见光照射时光电流有103倍的变化。
“111计划”的实施拓展了国际交流面,促进了分子科学基地与国际部分单位的实质性合作交流,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除了共同发表文章、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外,还申请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争取了更多的经费,形成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