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会忠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新中国60年高校党建的回眸与思索
武会忠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党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能否巩固,关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否落实,关系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能否坚定的大问题。在新时期新阶段,回眸思索高校党建的历史岁月,系统总结高校党建基本经验,深入探究高校党建内在规律,健全完善高校党建创新理论,对新时期进一步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坚强的政治核心作用,办好中国特色的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60年;高校党建;发展历程;基本经验
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保证,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不断探求摸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求索的道路上也历尽艰辛,走了一些弯路。我国高校中党的领导工作,经历了一个从初建核心、重建核心、再树核心、巩固核心的探索过程。深入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努力摒弃和避免重犯历史的失误,对提升当前高校党建水平,实现党建工作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总结求索,初建核心(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就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如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大学、马克思主义大学等等,在延安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党又陆续开办和增办了许多高等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党不断学习、继承、总结解放区和苏联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对接管、恢复、整顿和院系调整后的学校进行改造,初步确立党在高校的政治核心地位。1953年,中央决定高校的党组织改为党委(即党组),党委成员以行政负责人的身份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党组织不直接领导行政,但在政治上仍起核心作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央进一步从体制上明确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中共八大的党章明确规定:“在企业、农村、学校和部队中党的基层组织,应当领导和监督本级单位行政机构和群众组织积极实现上级党委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批准试行庐山工作会议上通过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60条》)。这个条例,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方针、任务及相关政策。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并进一步明确了党政分工,健全了政工机构,充实了政工干部队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高校党委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人事工作、群团组织等实行强有力的领导,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使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到了实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尽管1957年间长期受苏联办学模式束缚和“左”倾思想影响,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干扰,但成绩仍是第一位的。
2.瘫痪停滞,曲折发展(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思潮极度蔓延,无政府主义思潮空前泛滥,高校也未能幸免。党对高校的正确领导遭到空前破坏,党组织陷于瘫痪状态,停滞不前,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用工、军宣队取代党的领导,结果导致高校党组织和思想政治机构全部被冲垮,高校党政干部有的遭到批斗,有的被完全打倒,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组织生活完全停滞。“文革”后期虽然也规定了高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但实际权力机构是“革命委员会”,这种畸形的政治体制,使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一时间,“空头政治”、形式主义、实用主义风靡校园,正确的教学规律被完全否定,教师无心授业,学生无心读书,高等教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高校党组织在低谷中徘徊。
3.拨乱反正,重建核心(1976年至1985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的吹拂下,我国高等教育也开始拨乱反正,经过恢复、发展,迎来了改革的春天。1978年2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中指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要加强党的领导,抓紧各院校领导班子的建设。争取在半年左右,按照接班人五项条件配备好各院校的第一、二、三把手领导干部,并建立健全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随后,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九章五十条中正式规定:“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一定要经过党委讨论党委作出决定后,由校长负责组织实施”。至此,党在高校的核心地位被重新建立起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解决高校历史上的遗留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坚持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加强思想基本原则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革命教育、爱国教育、爱党教育等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击退了1979年以来散布在高校中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巩固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维护了高校的稳定和谐,教学质量稳步攀升,为党培养了众多“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4.意识淡化,地位削弱(1985年至1989年)。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改革形势势入破竹,经济战线、工业战线纷纷改革,一些工厂开始试行“厂长负责制”。由此,当时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也纷纷效仿,提出要进行“校长负责制”的改革试点。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学校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随后,一些高校逐步向校长负责制过渡,高校党组织的地位被严重削弱,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一些西方的文化思潮,如中西文化比较热、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热等,纷纷占领了高校校园的思想高地,师生队伍道德滑坡、信念动摇;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投机分子也乘机散布“早产论”、“失败论”、“学派论”、“过时论”,疯狂地攻击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攻击四项基本原则,高校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政工队伍失散、马列主义失灵、思想阵地失控、党的领导失威”的惨淡光景。尽管中央有关部门也多次发文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当时党中央的个别领导人淡化了党的领导意识,提倡党的活动要业余化,党的干部要兼职化等,终于导致1989年发生了严重的学潮和政治风波。
5.反思革新,三建核心(1989年至2002年)。1989年党中央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深刻反思学潮中的经验教训,并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成员进行调整,明确指出要抓紧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政权,也对我党加强自身建设再次敲响了警钟。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指引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不断进行探索。在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关于贯彻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重要文件,重新树立起高校党组织在高校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也逐步结合中共中央的精神,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1996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高校党组织工作的准则。2000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社会力量办学中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截止2002年8月,全国高校党建已连续召开十一次工作会议,为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6.完善创新,巩固核心(2002年至今)。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改善。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党建精神的指导之下,高校从实际出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制度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切实巩固高校党委的政治核心地位,坚持完善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200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民办等社会力量办学中高校党建问题。截至目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等单位已联合召开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空前提高,高等教育和谐稳步迈进。
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党对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领导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经验使我党对高校工作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革命精神,积累了宝贵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我国高等教育60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文革”中削弱党的领导、取消党的领导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再一次昭示我们,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航向,“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的建设,越要把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党的建设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只有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切实巩固党的核心地位,才能更好地动员高校各方面力量,共同筑牢政治防线,彻底击败“西化”、“自由化”等不良价值取向的侵扰,将党的教育方针一以贯之,在改革中维护高校的健康、稳定与和谐。
2.必须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新型和谐党政关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对高校领导体制进行了深入探索,事实证明只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理想的选择。校长接受和维护党委的领导,党委支持和保证校长行使行政指挥的职权,是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新型和谐党政关系的基本准则。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统一体,党政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既有统一又有分工,既要维护党委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高度统一,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校长的重要作用。书记既要大胆放手,又不袖手旁观,校长既要大胆负责而又不独裁专断,做到“分工”而不“分家”。除此之外,还要按照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合理配备领导成员,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构建学习型领导班子,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3.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思想建设放在高校党建的首位。旗帜就是方向,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新中国成来60年来,我党能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中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在高校党建中,思想建设具有首要意义。面对“和平演变”的挑战,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对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思想体系对立的现实,高校要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和成熟,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广大师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袭,避免“一手硬,一手软”。60年的经验表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搞好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根本措施。
4.必须坚持强本固基,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各种力量。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高校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江泽民在1989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党的战斗力首先表现在300万个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的发挥,我们全党的战斗力都是空的。作为高等学校的基层党组织,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及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革”中“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喧嚣,1989年政治风波中个别领导人主张淡化党的领导,推行党的基层工作“兼职化”、“业余化”的思潮,严重冲击了党的基层组织。在新时期,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强本固基,不仅要夯实院(系)基层党组织,而且要凝聚学校的各种力量,做好统战工作,不断加强对民主党派、群团组织、工会组织、学术团体组织等的领导与指导,不仅要建设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党员队伍,还要汇聚一支在党的领导下能充分发挥各自特点的同盟军,共同为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5.必须坚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发展“管方向”、“谋全局”。党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用完成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这也是党建的重要原则。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党建的特殊性,高校党建要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牢固把握高等学校政治发展方向,实行强有力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实施。新中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告诉我们,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要勇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遵循高校自身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科学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品质,切实加强改革和发展的宏观思考与战略研究,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努力破解前进中遇到的难题,保证高校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如果没有了高等学校事业的发展,或偏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轨道,高校党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6.必须坚持从战略高度,重视在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并切实发挥好高校党校的教育培训作用。高校党组织高度重视在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提升党的战斗力,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党组织要坚持标准,注重质量,做到早启蒙、早育苗、早培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不搞突击发展,也不搞停顿发展,并且要充分重视团组织的“推优”作用,同时不断探索培养教育新机制,大力在高校高知识分子群中发展“双高”(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党员,坚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师生党员队伍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此外,充分利用高校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阵地,不断完善教育措施,充实培训内容,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实效教育培训,这也是60年高校党建经验的重要总结。
[1]赵云献,张国学,康耀华.高等学校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徐豫龙.高校党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4]范平.新时期党的建设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5]朱永平.建国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沿革与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3).
[6]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中国60年高校党建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7).
D267.6
A
1002-7408(2010)04-0058-03
武会忠(1985-),男,山西晋城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