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领军企业的崛起之路——访华数集团副总裁赵志峰

2010-04-27 01:53朱鸿军卢剑锋
传媒 2010年5期
关键词:华数三网广电

本刊记者 朱鸿军 卢剑锋

在中国,三网融合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回顾这十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三网融合的舞台上,始终忽隐忽现地活跃着这么一个影子,它不声张、不急躁,看似不紧不慢,但次次都能抢得先机,获取了国家所给予的种种“特权”,IPTV牌照、手机电视牌照、第一批互联网电视牌照、“国家数字电视开放实验室”、首个国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融合业务创新实验室等等。这些“特权”中的任何一个,对于国内众多传媒公司来说都是“垂涎欲滴”、梦寐以求。也正因为这些“特权”的悉数获得,中国的一个地方传媒集团,浙江省杭州市的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

对于华数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本刊其实对其关注已久,也一直希望寻找合适的机会来对于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探究它的成功之道,挖掘可资全行业借鉴的成功经验。然而遗憾的是,低调的华数集团屡屡婉拒了我们的采访,并且从当前众多的媒体中我们也很难找到有关华数的详细报道。在如今这样一个众多企业绞尽脑汁试图被宣传报道的竞争年代,华数的反应,很显然告诉我们,它在积累。

2010年4月23日,华数在北京饭店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产品发布会,会场气氛的热烈和客户签约的踊跃,让我们强烈感受到沉积了多年的华数开始进入爆发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华数主动邀请我刊接受采访,于是便有了这篇本刊对华数副总裁赵志峰的专访。

“以技术起家”的华数模式

记者:赵总,您好,首先为贵公司已成为我国三网融合的领军企业表示祝贺。对于华数,业内习惯用黑马来形容,总觉得华数一下由原来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传媒企业突然成为一颗耀眼的业界新星。您能否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下华数这十年的发展历程?

赵志峰:好的。华数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4年),组建阶段。华数脱胎于早期的杭州网通信息港和杭州有线电视网络中心,由信息港杭州广电与早年的“小网通”合资成立。第二阶段(2004年至2009年),积累阶段。该阶段有几件大事:2004年,首创了“广播与交互”融合的交互数字电视,创新了数字电视发展模式;2005年,华数建成了拥有50万多小时全国最大的数字化节目内容库;2006年杭州数字电视全交互整体转换通过广电总局验收;2007年,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华数为数字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2008年,首创了融合“数字电视、互联网、信息通信”的“全媒体”服务;2009年创新打造了3G手机电视、互联网数字电视等融合型新媒体。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全面发展阶段。可以说,目前华数已基本完成了三网融合基础条件的所有积累,今后的重点任务就是全面发展,利用抢得的先机,尽快成为国内真正的全媒体企业。

记者:有人认为,华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BSKYB模式在中国的一个翻版,即先从最底层的网络接入开始做起,然后逐步发展到最上端的节目引进、制作等环节,最终覆盖整个价值链。对此,您如何看?

赵志峰:对于英国BSKYB模式,我们多少有些了解。的确,我们的发展模式有与其相类似的地方,但这更多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华数整个业务曲线,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迈进过程。从最开始的有线电视、宽带接入、专网,一直到数字电视、IPTV和内容运营,现已基本成为一个混合传媒集团。

先从硬件技术做起、从渠道做起,它的优点在于对新技术的把握更敏锐。我是做技术出身的,早年并非华数人,而是为华数提供机顶盒服务的合作伙伴,因此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内容商原有的行业垄断、固有思维等因素,使得他们对新技术的兴趣和投资新技术的动力,与技术商相比,要弱的多。就在几年前,一些报社、广电等老总还觉得,网络等新技术掀不起大的风浪,现在他们也都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

华数的“三大核心业务”

记者:从企业成长理论来看,以核心业务为中心进行相关业务的拓展,是一个企业较为稳定可持续的业务拓展模式。请问华数集团的核心业务在哪?

赵志峰:目前华数业务范围较宽,涵盖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整个产业环节,试图拥有这些主营业务的网络渠道资源、内容资源、信息应用服务资源,并逐步向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衍生业务拓展。概况来说,我们主要有三大核心业务:数字电视业务、宽带通信业务、数字化内容与应用服务业务。

记者:对于核心业务,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

赵志峰:好的。与通常意义上的数字电视相比,我们的数字电视有三大特征:

第一,交互性。目前国内许多企业所谈的数字电视是与模拟电视相对的,仅仅是在传输信号发生了变化,即由模拟信号传输转变为0和1的数字信号传输。而我们的数字电视是互动电视,用户不必受时间的限制,可随时进行节目点播,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电视用户被动收视的局面,使得用户完全掌握了收看电视的主动权。上班一族,可以在晚上补上漏看了的白天精彩节目;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锁定《强档电视剧》,一次将喜欢的电视剧都看完。

第二,信息化综合平台。也就是说,电视的功能不再局限在仅仅是收看电视节目,而是变为“家庭信息化终端”和“城市信息化平台”。通过华数资讯,用户可以最快了解购物、旅游、房产、汽车、美食、公共信息等城市实用信息;华数气象,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为用户提供公益性气象信息;华数交通平台,拥有杭州市多个道路交通监控探头路况视频资源,以权威和专业的交通信息、路况直播,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教育充电馆”下设幼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四大版块,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充电,等等。此时,电视其实就变为了一个包罗各种信息的“信息数据库”,用户可以随取随用。

第三,用电视。(1)用户可以借助电视购物、订票、订座、家政服务、学习、炒股、玩游戏、看病挂号、找工作等等。(2)宽带通信业务。华数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运用先进的IP网络技术,建成了全国最大的IP有线宽带城域网和无线宽带城域网,是广电网络实现三网融合的先驱,是全国唯一一家成功运营的新通信运营商。(3)数字化内容与应用服务业务。华数拥有50万多小时全国最大的数字化节目内容库;形成面向全国的融合支撑和应用平台。

华数的“四大成功诀窍”

记者:赵总,华数走了十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对此,非常令人敬佩。对于成功者,人们有一个俗套问法,即他怎样成功的。今天,我们再次俗套一把,即华数成功的诀窍在哪?

赵志峰:首先,我个人觉得华数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很多不足要完善,离真正的成功者还有很大距离。但对于华数能走到今天,我也感到非常自豪。就我个人认为,华数能有今天主要源于以下四大因素。

第一,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执着、精致、和谐”,是华数的企业精神,我们将“创新”摆在了第一位。我们认为,创新是实现三网融合的核心元素,华数非常注重各方面的创新。

(1)理念上的不断创新。早在2000年,当国人还在热议三网融合,三网融合还更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之时,意识超前的杭州有线网便投入巨资开始了基于IP技术的全程双向改造。之后,杭州有线还和当时的网通控股成立合资公司——杭州网通信息港,利用IP城域网和网通的电信运营牌照开展宽带接入业务。2004年对于华数来说可以说是富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当时许多城市电视台都热衷于数字电视。华数则认为传统的数字电视弊病很多,不能互动,只能扮演过渡产品的角色,因此,在那年开始全面推进自己的互动电视业务。2004年3月,杭州有线的杭州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计划启动,杭州有线成立了华数数字电视公司,以赠送数字机顶盒的方式,挨家挨户将原来的有线电视用户升级至可实现互动功能的数字电视平台(功能已等同于IPTV)。

(2)体制上的不断创新。不断进行体制上创新,始终有一整套灵活的管理体制,拥有体制上的优势,则是华数成功的诀窍所在。最为外人所称道的是,我们用人制度上的创新,在人事任命上,一般地方电视台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而我们华数则由董事会任命。2007年,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将华数界定为数字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2008年、2009年连续荣膺中宣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荣誉称号。

(3)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华数从技术和网络起家,因此对新技术的研发非常重视。十年发展历程,我们有许多技术走在了全国甚至世界的前列,如华数2004年推向市场的双模机顶盒,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创新。有了这个机顶盒,我们不仅可以拥有传统的广播业务也就是直播业务,同时拥有了基于IP的点播业务。华数当时拥有这样二合一功能的机顶盒不仅在国内属于首创,国际同行中运用的也很少。

(4)业务上的不断创新。现在属于华数的全面扩张期,上次你参加了华数的产品发布会,可发现我们的业务范围很广,合作伙伴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正与淘宝网合作。主要开展两项业务:一是华数数字电视+淘宝互联网电子商务业务,电视版淘宝网将成为全球第一个由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新一代数字电视技术结合的创新模式;二是手机淘宝网+华数海量媒体资源业务,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面向消费者的无线零售平台,手机淘宝网将引入华数传媒集团海量媒体资源,实现基于手机淘宝平台的全媒体服务。

第二,一支非常出色的团队。华数非常注意人才队伍建设。秉持唯才、唯德使用的原则,只要你有能力,不问资历、年龄,大胆启用。从上次的产品发布会的签约仪式上便可看出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代表华数签字的人普遍非常年轻,与之对应,华数的签约客户显得都相对老成。华数之所以有这样一支出色的团队,离不开华数的核心人物曹总。曹总为人非常富有创新精神,信奉“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敢想、敢干,但很少接收外界采访。

第三,诚信低调的行事风格。华数行事以诚信相待。我们认为对于新兴行业来说,尤其要注意着眼长远,不能急躁和寻求短期小利。无论是对用户还是合作伙伴,只要做出承诺,一定竭力兑现。2004年,我们在杭州开展互动电视业务时,承诺两年不提价,这其实是在亏本铺业务,但我们坚持下来了,结果证明,当时的市场培育非常有战略意义,目前杭州许多市民已经习惯使用我们的互动电视。华数另一个行事原则是低调,这与江浙一带企业家的个性有关。

第四,耐住寂寞的执着。“三网融合”是个全新的领域,技术密集度高、技术创新繁多,而且在许多业务领域都需要长远投资,如果没有做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很难坚持到现在。其实,在三网融合领域,国内一些企业的起步并不比华数低,但之所以没能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耐住寂寞的执着精神。

记者:有人认为,华数的成功与华数已具备了“三网融合”所需要的所有基因有关。对此,您如何看待?

赵志峰:对于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应该说,华数公司整个组建过程就是一步步为三网融合做铺垫的过程。(1)在传统电视业务上。华数原来便是有线电视的区域网络运营商。解决了传统电视业务问题。(2)在互联网业务上。华数还是本地区域性的宽带网络的运营商。这意味着华数在互联网业务上有着相当的优势。(3)在数据通信业务上。华数网通信息港的前身系由杭州广电与早年的 “小网通”合资成立,天生就有着广电与电信两大系统“混血”的基因。

对于华数来说,早就为“三网融合”搭好了公司构成骨架,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国家相关政策的东风。

记者:对于华数的成功,业内也有人士认为是通过强大官方资源支持实现的,因此,他们认为,华数模式不可复制。对此,赵总您如何看?

赵志峰: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是不止你一个人问起过。可以这样说,华数的成功当然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我们认为,做出这样推断的人只看到了华数今天所拥有的鲜花和掌声,而没有看到华数近十年的默默执着艰辛奋斗。政府为什么要支持你,是因为你做出了真东西,是因为你在这个领域中干的好。“三网融合”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如此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当然要对优秀的企业进行扶持。而且,我个人觉得华数让政府放心的是,我们拿了牌照和项目以后,都是扎扎实实干事的,而不是为了牌照而牌照,为了项目经费而项目。华数做的事情,只要有想法的企业都可以做,国内与华数合作的有线网络公司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华数的“四大未来规划”

记者:在三网融合领域,华数可以说目前已经处在全国的第一方阵。请问赵总华数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哪些重大规划?

赵志峰:可以这样说,华数目前已为三网融合提供了较好的硬件、软件,我们既有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拥有通常意义上的数字电视业务,还有自身独有的互动电视业务和综合数字信息服务,也有一流的企业制度和人才队伍。华数今后的发展重点是:(1)打响品牌。华数在前十年的发展中,基本是扮演了“幕后英雄”的角色,我们为国内几十家网络公司做后台服务,他们对我们的评价很高。但在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等新的领域,华数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就必须走到前台。我们需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树立起华数品牌。(2)整合资源。我们现已把广电、互联网和数据通信的资源聚到了一起。当务之急是把这些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使这些资源的价值最大化;(3)寻找合适的战略伙伴。虽然华数已在三网融合领域走在前列,但繁荣中国的“三网融合”事业不能仅靠一家或几家企业,“三网融合”涉及许多产业链,需要大量的企业协同作战。(4)积极探索互联网音视频和互联网电视的盈利模式。在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传统有线电视、通常意义上的数字电视和互动电视,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音视频服务这两大领域,华数都已经找到了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而目前互联网音视频和互联网电视的盈利模式还不是非常明朗,华数人正在和国内其他互联网服务商一道积极探索。

相关链接之一

三网融合之“政”

三网融合,就是指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通信网三大网络合三为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阻碍这三大网络融合的技术问题便已被得以解决。然而,从历史看上,由于这三大网络在世界各国原本属于不同行业,往往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来管理,这就为三网的真正融合,客观上带来了政策壁垒。在人类历史上,许多进步的新生事物之所以被延缓,甚至没能得以推广,往往不是新生事物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政策上出了问题,遭遇到了政策上的壁垒。庆幸的是,为使三网融合这一具有革命性变化的新生事物早日造福社会,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努力消除着束缚三网融合的政策壁垒。

在美国。三网融合的雏形诞生于美国。由于美国在20世纪70、80年代有线电视获得了迅猛发展,加之早已有之的电话网,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物理网基础。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开始大规模推广阶段,有人就希望能够实现在高速传输的基础上实现三重播放(Triple Play,电视、电话、互联网的融合)。正是在这样的构想下,人们对未来网络产生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于是,美国将这样的构想于1993年率先上升为国家战略——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然而,在实施NII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是执行中的难点,一是网络的带宽,也就是传输速度问题,这使他们意识到,必须将原有的电话网和广播电视网升级换代,通过更高的网速,来使视音频内容能够顺畅传播;另个一问题更为重要,那就是三网融合涉及垄断,美国原有的《电信法》中,对通信企业和广播电视企业所涉及的营业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双方不能进入对方的领域展开经营。面对着后者的困难,美国的决策部门在1996年对《电信法》进行了修订。新《电信法》允许电话公司传送广播电视节目,而广播电视公司也可自行经营电信业务,不再有壁垒的限制。1996年的《电信法》基本扫清了三网融合的政策障碍。

在欧洲。欧洲三网融合起步较早,发展差异较大,地区间存在着不平衡。英国是欧洲三网融合推行最早、也是推行相对最好的国家。1992年起,英国便启动了广播电视和电信两者间不对等进入式的三网融合,也就是先放开广播电视公司经营电话业务的限制,几年后(1997)再允许电信公司为那些没有接入过有线电视的用户提供节目传输服务,然后到2001年之后全面放开。英国是执行三网融合比较彻底的国家,两个行业可以较为自由地相互进入或退出,但由于传统市场格局比较固化,因此融合性业务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迅猛发展。然而,2007年之后,随着数字电视的进一步普及,IPTV的推广,以及3G技术的商用等一系列技术进步,使得融合型业务又出现了新的气象。

在亚太。日本、韩国等国家,电信行业往往由垄断性公司掌控,这抑制了有线电视公司提供互联网或语音通话服务的市场规模。由于这些国家对广播电视行业管理比较严格,有着相对较高的进入门槛,一些电信公司虽然具有资金规模优势,但因担心风险和交易成本过高,往往不会通过大规模并购方法实现融合。在管理层面上,日本总务省基本形成了对广播电视和电信行业的统一管理,在政府层面避免了利益的局部化。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亚太国家一般仿效英国,试行一段时间的非对等进入政策,以保护广播电视行业,使其形成更大的竞争力之后再与电信行业对等进入。

在中国。三网融合在我国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自20世纪90年代被业界和学界提出后,争论与争议不断、推力与阻力并存。三网融合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度引发了广播部门与电信部门的利益之争,催生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1999)82号文件。自那之后,部门之间的矛盾虽然淡化,但随着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三网融合始终是一个回避不开的问题。广电部门和电信部门所统领的网络经过了10年的发展,在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再次走向了整合,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2009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2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各方面来看,我国已初步为三网融合提供了较好的政策驱动。然而,有了政策的驱动,还需要有执行机构的配合。目前,我国电信行业和广播电视行业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各个部门有着自身的利益和考虑,因此,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部门间的摩擦,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可以考虑在下一轮的机构调整中,对三网融合涉及的领域实行统一集约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因行业利益的“地方保护”所引发的高变革成本问题。

此外,政府部门是否可再制定更细化的政策,优化竞争环境,鼓励平等竞争,进一步激活市场在推进三网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使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化手段,以相互参股或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三网融合。

最后一个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广播电视内容的传播涉及国家的舆论引导和公共信息安全,因此,开放电信行业的内容制作与播出过程中,应当重视内容的监管,通过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公共监督手段等方法确保国家舆论安全和信息安全。

相关链接之二

三网融合之“路”

1997-1999年:三网融合的史前期

1997年 周宏仁主任在《计算机世界》报撰文,第一次系统地向国内介绍了“迎接电脑、电视与电话合一的新时代”这一国际领先理念,是为国内最早的三网融合全面论述。

1998年3月 未经彻底执行的92号文(《印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是国家推动三网融合的第一次努力。同时,以原国家体改委体改所副所长王小强博士为首的“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电信产业课题组”,提出《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引发了“三网合一”还是三网融合的大辩论。

1998年 广电启动了全国有线电视省级、国家级干线网建设。当时,中国电信尚未拆分,电信业也处在企业化改革的前夜,广电与电信之间并无体制落差。

1999年 国务院82 号文出台。明确规定“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部门不得从事通信业务,对此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对各类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暂只在上海试点。”82 号文,给广电和电信划出一道红线,但对广电来说,82号文亦给出其在信息化中的明确地位——“广播电视及其传输网络,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2008年:三网融合的孕育期

在这8年中,国家做出三次有关三网融合的重要论述,电信业和广电业则沿着不同的脉络各自演进,前者完成了两次大重组、搭建起资本格局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后者则开始了艰苦的数字电视长征。恰恰在这8年中,去中心、无权威的互联网蓬勃发展起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燎原之势,即使是充分享用到“互联网红利”的电信业,也越来越恐惧——三网融合表述中,从“计算机网”到“下一代互联网”的称谓转变,即为产业发展的现实折射。

2000年10月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这是三网融合首次于国家规划中得到确认。同年,中国电信完成了第一次分拆,形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卫星通信三家运营商,(小)网通、吉通和铁通获颁电信牌照,加上联通,分层竞争机制基本确立,电信业进入“战国七雄”的时代。

2001年10月 中国电信再次南北分拆,网通集团成立,电信七雄变成“5+1”的格局,即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这一格局,维系了八年时间,直到2009年的电信业第三次大重组。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与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辅之以资本市场的倍增放大,使电信业整体获得突飞猛进式发展,领先广电业的身位越来越大。

同期,广电行业开始启动数字化的早期试点,并出现了机顶盒销售的“两万户现象”。至2003年8月,免费赠送机顶盒、快速推行整体转换的“青岛模式”出现,开始成为广电全行业推进数字化的模式标杆。在这一时期,各地有线网络的整合进程也开始启动,但囿于体制原因推进缓慢,除广西等个别省区整合较为顺利外,其他地方均以城市为主体推进数字化。

2005年 “十一五规划”再次提到了三网融合。这一次的表述有了更加鲜明的指向性和目标定位,即“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由此,“三网” 要在努力推进下一代平台的演进基础上进行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

2005年6月 中国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冲破1亿大关,达1.03亿。

2006~2007年 广电数字化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随着IPTV等竞争对手的出现,直接感受到“狼来了”的有线人,推动数字电视成为自觉行动,一系列新的模式诞生出来,交互与增值成为有线业界广为谈论的主题词。

2007年12月 全国互联网民数量超过2亿,达2.1亿。此时的互联网,宽带化、娱乐化和功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商业模式的借鉴和创新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视频开始成为主流应用——互联网在三网融合中的地位权重也随之迅速上升。2007 年12月29日,广电总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56 号令, 即《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该文件确立了广电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管理主控权。

2008年1月1日 国办1号文即《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该文件对三网融合的政策表述具备更丰富的内涵——“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实现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入、用户服务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2008年12月4日 科技部与广电总局正式签署“部局合作”协议,“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计划正式启动,NGB 开始成为下一代广电网的风向标。

2009年:三网融合的破冰期

2009年1月13日 第三次电信业大重组方案公布,维持多年的“5+1”格局变成三足鼎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成为全业务运营商,3张3G牌照,标志的不仅仅是3G元年,而是FMC(固网与移动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更是电信业内部“两网合一”的开始。

2009年5月19日 国务院26号文即《关于2009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公布,打响三网融合加速跑的发令枪——“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9年7月2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年7月29日 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四个转变”的目标,即“由小网向大网转变、由模拟向数字转变、由单向向双向转变,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并明确提出至2010年底实现“一省一网”的整合时限,广电为迎接三网融合加紧体制、技术、业务等各层面准备。

2009年8月6日 《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下发;9月28日,9套免费高清频道落地开播。催化高清,其意义是在即将带来的“双向进入”竞争中,广电充分发挥自身网络技术优势的一个布局。

2009年8月11日、9月15日 广电总局连续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广电总局关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许可证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新一轮关于互联网视听服务的管理。

2009年8月15日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南京举行,此后掀起了“制播分离”的新高潮。上海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的重组及控股传媒集团公司的成立,成为首批改革标志。

2009年末 中国网络电视台、芒果TV 等网络视频“国家队”集体发声,广电播出机构全面进军互联网。

2010年1月13日 中国迎来三网融合元年。

相关链接之三

三网融合之“利”

利民:三网融合将改变生活方式

一根线。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三网融合最简单的体现就是三屏融合,即手机、电视和电脑屏幕的融合。今后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网融合后,消费者要使用固定电话、上网、看电视,不用再接三根线,一根线就够用了。随之而来,IPTV、手机电视、移动互联网、VOIP等新业务将迎来大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将因此而改变。

网速度提高,不必担心马赛克。今后家里两台电视,一台用来看高清电视,一台收看IPTV。电脑也可直接接收电视节目信号,节目清晰度、流畅度与用电视机看电视一样,不用担心马赛克;手机等移动终端将可以直接添加广播电视接收模块,随时随地收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节目,手机上网速度也会大大提高。

服务品质的提升和相关资费降低。由于网络和业务的融合,运营者肯定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用户会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消费者将会感受到资费的降低。

将带来全新数字化娱乐体验。三网融合打通了不同终端,数字化音乐、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媒体等将会获得很大发展。

利国:带动6~7千亿元的投资和消费,增加20万个就业岗位,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家预计,三网融合,经济上会带动6~7千亿元的投资和消费,而且还有可能增加20 万个就业岗位,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论从长远来看还是从短期来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三网融合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如果三亿网民当中有一亿网民每天点播一个小时的电视节目,每人花一块钱,就是一个亿,经济效果非常明显。有机构预测,如果实现三网融合,预计我国固定宽带网络上所承载的媒体与娱乐业务收入,将超过移动通信所承载的部分,仅此一项业务将促进我国GDP增长约 0.8个百分点。

利企:会给产业界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发展,首先受益的应当是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无论是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还是设备提供商无不期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三网融合有利于减少基础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三网融合可以说是把多个产业整合成一个庞大的产业,这样一个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其中充满着商机,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可以在发展本身行业的同时,拓展其他业务,增加产品种类,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网融合带来的众多好处,不仅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真正符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相关链接之四

三网融合之“辩”

三步走

尊重科学发展规律,三网融合“三步走”改革体制:第一步是成立国务院跨部委协调机构,第二步是实施实体机构的融合,第三步是建立独立的大监管机构。

——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东生

促进产业形态创新

三网融合有利于个性化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它不仅为下一代个性化互联网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而且将极大促进围绕个性化互联网的产业形态创新。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杨叙

让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三网融合让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将来中国广电发展的方向必然是提供完整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多业务运营。

——华为中国区广电市场部部长 李建昆

家庭互联网应用将得到长足改进

宽带技术进入美国家庭之后,对于家庭生活的IT化有了很好的进展,而国内目前家庭IT化、互联网化等方面相当落后,移动环境发展很快,但家庭环境相对滞后。在三网融合之后,家庭方面的互联网将得到长足的进展。

——A8音乐网CEO 刘晓松

“四路”并进与新生活方式

三网融合将使现代服务业形成“四路”并进,即“TV路”(如交互电视的栏目等)、“网路”(如网站等)、“形路”(如户外电子大屏幕、电子杂志等)、“陆路”(如卖场),但“四路”之间有不同的市场定位。

三网融合也许预示着视觉将压倒文字,也许文化水平、语言技巧和交流技巧将会下降,但新的交流语言将会诞生,并兼顾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广告从文字表述转向视觉讲述,普通商品也会高品质设计,产品不仅表现为功能而且将表达情感,电影和文学作品时代将走向视频游戏的时代,艺术和文化会同科技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北京歌华有线副总经理兼市场运营总监 罗小布

广电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

这次出台的三网融合方案,在短期内对广电是利好的。有了2010到2013这个三年的保护期,广电可以进入到宽带接入和部分的话音业务,而电信却没有拿到所期望的IPTV牌照。但是,从长远来看,双方要比拼的东西更多,广电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黄升民

双向准入对广电不公平

现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宽带业务都是开放业务,但在中国却把它放到了电信的基础业务里面,所以广电不能做,这实际上对广电是不公平的。

——深圳广电集团总工程师 傅峰春

两种角色十分重要

三网融合后的大媒体产业链条中,两种角色十分重要:一是渠道,负责把内容推达用户;二是内容供应商,生产内容。

——盛大董事长兼CEO 陈天桥

关键在于共赢

实现三网融合的关键,就是要在各种不同网络间全面满足客户需求,寻找到不同运营商、服务商、终端商能够共赢的解决方案。

——思科大中华区媒体及视频事业部总经理 吴彬

需要多方通力合作

三网融合不仅仅是打破垄断,更需要的是相关部门摒弃门户之见和利益之争,在技术标准、产业政策、融合监管等方面通力合作,以切实让消费者受益、做大做强国内三网融合市场和提升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共同目标。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曾剑秋

切忌叶公好龙,先做最紧迫的事

现在尚不是对三网融合立法、立规矩的时候,也没有必要立法和立规矩,三网融合指望在宏观层面实现融合和突破是不现实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最紧迫的事,就是先在产业层面完成一批具体的事项和具体的业务。否则,盼了多少年的三网融合,真的来了,竟把许多人、许多部门搞成叶公了。我更关注的是三网融合能在产业层面、微观层面做什么。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史炜

尚缺立法保障

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信息化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应优先制定《电信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信息安全法》《信息权法》《无线频谱管理法》《电子政务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邬贺铨

让民营企业介入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很多东西是新的。如果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站在行业的角度,应该叫非禁即可,过去没有说被监管的,就是应该许可的,广电系统可以做,民营企业也应该可以做。

——美通无线董事长 王维嘉

猜你喜欢
华数三网广电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华数传媒任命卓越担任公司副总裁
遍索制造转升路 俯首江汉有华数
——访华中数控股从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出了……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合纵连横 跨界整合
三网融合遇上4G时代
“三网三联动”创出新风景